第281节
梁军易一拍手,“这个倒是容易做到!正好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打响了,现在是本土最有名气的品牌,名气传遍全省,连隔壁省都开始知道这么个品牌。”
“咱们搞的几次活动,尤其是选美比赛,还有找选美比赛冠军当代言人,这些活动很新奇,效果好,一次次造成轰动。”
“政府那边早就注意到我们了,想把咱们打造成本土服装品牌的代表,还要给咱们颁发个创新示范单位奖呢,这是很高的荣誉了。”
夏茗眼睛一亮。
伊人衣坊在这半年来,的确有不少大动作,每一次都造成轰动,声名鹊起,早就成为本土响当当的服装品牌了。
被官方注意到,是顺理成章的。
夏茗没想到的是,官方这么给力,摆明了要扶持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支持伊人衣坊做大做强。
有官方支持,伊人衣坊就更有底气了,以后的发展一定更顺畅。
夏茗马上想到了主意,“这样吧,咱们搞一个正式的颁奖仪式,到时候一定会有媒体来拍照报道,再安排一下厂长的采访。”
“采访?”梁军易一愣。
夏茗点头,“对,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出动静来。”
“咱们厂能获得这个奖,后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还有咱们服装厂的精神,文化和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报道素材,比干巴巴的报道强多了,我想媒体记者会很感兴趣。”
“你跟厂长商量一下,在采访时,着重强调创新二字,讲我们的突破创新精神,以及我们品牌的独一无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才是正牌的伊人衣坊,市面上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再暗示一下,市面上的冒牌货,都是竞争对手恶意仿冒,欺骗消费者,没有诚信企业精神,违背民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应该被谴责和抵制。”
梁军易听得两眼发懵。
夏茗停下了话,“怎么了? ”
“我明白你的意思,强调咱们是正牌创新,号召大家抵制冒牌货,但扯到民族创新精神,就太夸张了吧?咱们只是本市的一个服装厂而已……”梁军易底气不足。
夏茗却不这么认为。
这才是新闻通稿的奥义,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扯大旗来为自己呐喊,显得有分量。
而且不这么说,报道发出来,大家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斗争,受害的是伊人衣坊。
仅此而已。
和人们关系不大,人们看了报道,只怕转头就忘了。
可拉上民族创新精神这面大旗,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年代,人们个个根正苗红,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怀着华国梦,渴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强调名远这些坏心眼的企业,破坏民族创新精神,就是把他们都放在人们的对立面。
一旦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名远制衣厂,以及仿冒的服装是恶劣的,不仅侵害了别人的权益,而且破坏民族创新精神,阻碍华国进步的步伐。
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抵制仿冒品,支持伊人衣坊。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况。
第446章 质疑
梁军易觉得可行,不管成效有多少,至少先试一试,“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回去跟厂长商量颁奖仪式和采访内容,联系媒体记者。”
梁军易走后,夏茗并没有马上复习,而是翻出一张信纸,给霍临风写信。
八十年代,京都的大学,除了顶尖的那两所之外,其他学校夏茗了解并不深入。
有哪些大学可以报考,往年分数线如何,强项专业是什么……这些信息,在无法上网千度的八十年代,想要了解透彻,是很困难的。
霍临风毕竟是京都人,问他或许会有用。
夏茗并不知道,她在信里提的问题,也把霍临风给问倒了。
霍临风不是在部队里训练,就是外出执行任务,就算学习,也是在军校里头。
对各大非军校的高校,他能了解多少?
最后,哪些问题摆在了温香莲面前。
温香莲本身就是大学里的老师,又在京都授课,对京都的大学肯定有了解。
温香莲握着电话听筒,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京都的大学?你问这个做什么,你要念大学?”
他之前不是在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吗?
霍临风说:“帮别人问的。”
温香莲眯起眼。
跟霍临风相熟的朋友有哪些,温香莲心里有数。
他身边几乎都是兵哥,唯一不是兵哥,并且关系不错的,就是温少禹,可温少禹早就毕业了。
其他人,能找到他这里,并且他愿意帮忙开口问的,还能是谁?
温香莲用脚指头都能猜到,“是跟你处对象的姑娘?”
“嗯。”霍临风并不隐瞒。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看中的人优秀,要考取大学呢,他骄傲都来不及,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
既然之前在母亲面前说开了,他就更没必要隐瞒了。
瞒着,只会让人觉得心虚有鬼。
霍临风坦荡的态度,反倒让温香莲无话可说。
之前霍临风跟她坦白时,有提到夏茗念了复读班,但并不在校上课,而是在校外自学,同时到处跑,做生意。
温香莲对此是不喜的。
她出身好,没吃过缺钱的苦,虽然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但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而且身为教育工作者,她更喜欢女孩子在学校刻苦念书,念个好大学,然后分配到好工作,一步步有序地来。
她心目中的未来儿媳,也是这样的。
夏茗对她来说,始终不是理想的人选。
温香莲态度冷淡下来,“你找我,只是问学校的信息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霍家在京都是有头有脸的,而她任职的大学,也是响当当的, 难保“那位”没动歪心思,想借助霍家的背景和她的关系,走后门读大学。
温香莲很不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人,如果“那位”要这么做,她绝对不答应,并且出手制止她跟霍临风继续处对象。
霍临风并不希望母亲误解夏茗,“只是询问学校信息,她没有跟我提过任何要求,在学业上,她很有主见,不需要我过多干涉。”
温香莲不以为然。
如果真的很有主见,自己不会选学校吗?用得着问到她这里来?
摆明了是别有用心。
其实温香莲想多了。
在八十年代,大部分考生只知道考大学,压根不知道要考哪所大学。
学生们只知道埋头学习,压根没机会接触到学校信息,有些人连本省内有多少所学校都不知道。
关于大学的专业,那更是一窍不通。
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压根没受过多少教育,知道的未必比学生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只能从听说过的几所学校里头盲选。
他们只知道省内院校,省外的学校,除了顶尖的那几所,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可顶尖的那几所,他们又考不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省内的院校。
偏偏夏茗只选京都的院校。
而在她前世,高考结束后,会有一本厚厚的择校指南,罗列全国各大院校的名字,近三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关于学校的资讯,只要会上网查,都能查到不少资讯。
此外,还有各种填报志愿的专题讲座,甚至专题培训班,帮助考生选填志愿。
夏茗习惯的是这种模式,也就是在对各大高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再填报志愿,心里有底,高考也更有信心。
至于霍临风,纯粹是夏茗提出要求,他无条件帮忙完成罢了。
压根没有温香莲想的歪门邪道。
温香莲对夏茗的居心持怀疑态度,“她有什么想法了吗?最想填报的志愿,是哪所院校?”
“第一志愿,是华清或者京大。”
温香莲脸一黑,“她是不是知道我是华清的教授,所以第一志愿要填这个?”
还说没有歪心思,第一志愿选华清,目的就暴露了。
摆明了是知道她在华清任教,所以想借用霍家和她的关系走后门。
不然,以她的成绩,勾得上华清的分数线吗?
温香莲记得,去年的高考生,夏茗所在的省份,华清和京大总共只录取了21人。
去年华清的录取分数线,比京大高两分,全省第22名,刚好压到京大的分数线,如果他第一志愿填京大,是可以被录取的。
可惜,他第一志愿填华清,第二志愿才是京大,因为差2分被华清退档后,本该顺位第二志愿进京大。
但牛气的大学就是有这个底气,你第一志愿不填我的学校,那我凭什么要你?
于是,那位全省第22名的考生,又被京大退档,最后才被第三志愿的院校录取。
在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很普遍。
很多知名的大学,如果在填报时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后面几个志愿,那么哪怕分数够,哪怕勾选了服从调剂,学校也是不录取的。
很多人考了高分,却没能进理想大学,就是死在填报志愿这一关。
就是这么残酷。
霍临风有点不高兴,“妈,你想到哪里去了?她很聪明,有能力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华清。”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咱们搞的几次活动,尤其是选美比赛,还有找选美比赛冠军当代言人,这些活动很新奇,效果好,一次次造成轰动。”
“政府那边早就注意到我们了,想把咱们打造成本土服装品牌的代表,还要给咱们颁发个创新示范单位奖呢,这是很高的荣誉了。”
夏茗眼睛一亮。
伊人衣坊在这半年来,的确有不少大动作,每一次都造成轰动,声名鹊起,早就成为本土响当当的服装品牌了。
被官方注意到,是顺理成章的。
夏茗没想到的是,官方这么给力,摆明了要扶持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支持伊人衣坊做大做强。
有官方支持,伊人衣坊就更有底气了,以后的发展一定更顺畅。
夏茗马上想到了主意,“这样吧,咱们搞一个正式的颁奖仪式,到时候一定会有媒体来拍照报道,再安排一下厂长的采访。”
“采访?”梁军易一愣。
夏茗点头,“对,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出动静来。”
“咱们厂能获得这个奖,后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还有咱们服装厂的精神,文化和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报道素材,比干巴巴的报道强多了,我想媒体记者会很感兴趣。”
“你跟厂长商量一下,在采访时,着重强调创新二字,讲我们的突破创新精神,以及我们品牌的独一无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才是正牌的伊人衣坊,市面上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再暗示一下,市面上的冒牌货,都是竞争对手恶意仿冒,欺骗消费者,没有诚信企业精神,违背民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应该被谴责和抵制。”
梁军易听得两眼发懵。
夏茗停下了话,“怎么了? ”
“我明白你的意思,强调咱们是正牌创新,号召大家抵制冒牌货,但扯到民族创新精神,就太夸张了吧?咱们只是本市的一个服装厂而已……”梁军易底气不足。
夏茗却不这么认为。
这才是新闻通稿的奥义,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扯大旗来为自己呐喊,显得有分量。
而且不这么说,报道发出来,大家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斗争,受害的是伊人衣坊。
仅此而已。
和人们关系不大,人们看了报道,只怕转头就忘了。
可拉上民族创新精神这面大旗,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年代,人们个个根正苗红,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怀着华国梦,渴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强调名远这些坏心眼的企业,破坏民族创新精神,就是把他们都放在人们的对立面。
一旦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名远制衣厂,以及仿冒的服装是恶劣的,不仅侵害了别人的权益,而且破坏民族创新精神,阻碍华国进步的步伐。
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抵制仿冒品,支持伊人衣坊。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况。
第446章 质疑
梁军易觉得可行,不管成效有多少,至少先试一试,“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回去跟厂长商量颁奖仪式和采访内容,联系媒体记者。”
梁军易走后,夏茗并没有马上复习,而是翻出一张信纸,给霍临风写信。
八十年代,京都的大学,除了顶尖的那两所之外,其他学校夏茗了解并不深入。
有哪些大学可以报考,往年分数线如何,强项专业是什么……这些信息,在无法上网千度的八十年代,想要了解透彻,是很困难的。
霍临风毕竟是京都人,问他或许会有用。
夏茗并不知道,她在信里提的问题,也把霍临风给问倒了。
霍临风不是在部队里训练,就是外出执行任务,就算学习,也是在军校里头。
对各大非军校的高校,他能了解多少?
最后,哪些问题摆在了温香莲面前。
温香莲本身就是大学里的老师,又在京都授课,对京都的大学肯定有了解。
温香莲握着电话听筒,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京都的大学?你问这个做什么,你要念大学?”
他之前不是在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吗?
霍临风说:“帮别人问的。”
温香莲眯起眼。
跟霍临风相熟的朋友有哪些,温香莲心里有数。
他身边几乎都是兵哥,唯一不是兵哥,并且关系不错的,就是温少禹,可温少禹早就毕业了。
其他人,能找到他这里,并且他愿意帮忙开口问的,还能是谁?
温香莲用脚指头都能猜到,“是跟你处对象的姑娘?”
“嗯。”霍临风并不隐瞒。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看中的人优秀,要考取大学呢,他骄傲都来不及,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
既然之前在母亲面前说开了,他就更没必要隐瞒了。
瞒着,只会让人觉得心虚有鬼。
霍临风坦荡的态度,反倒让温香莲无话可说。
之前霍临风跟她坦白时,有提到夏茗念了复读班,但并不在校上课,而是在校外自学,同时到处跑,做生意。
温香莲对此是不喜的。
她出身好,没吃过缺钱的苦,虽然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但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而且身为教育工作者,她更喜欢女孩子在学校刻苦念书,念个好大学,然后分配到好工作,一步步有序地来。
她心目中的未来儿媳,也是这样的。
夏茗对她来说,始终不是理想的人选。
温香莲态度冷淡下来,“你找我,只是问学校的信息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霍家在京都是有头有脸的,而她任职的大学,也是响当当的, 难保“那位”没动歪心思,想借助霍家的背景和她的关系,走后门读大学。
温香莲很不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人,如果“那位”要这么做,她绝对不答应,并且出手制止她跟霍临风继续处对象。
霍临风并不希望母亲误解夏茗,“只是询问学校信息,她没有跟我提过任何要求,在学业上,她很有主见,不需要我过多干涉。”
温香莲不以为然。
如果真的很有主见,自己不会选学校吗?用得着问到她这里来?
摆明了是别有用心。
其实温香莲想多了。
在八十年代,大部分考生只知道考大学,压根不知道要考哪所大学。
学生们只知道埋头学习,压根没机会接触到学校信息,有些人连本省内有多少所学校都不知道。
关于大学的专业,那更是一窍不通。
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压根没受过多少教育,知道的未必比学生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只能从听说过的几所学校里头盲选。
他们只知道省内院校,省外的学校,除了顶尖的那几所,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可顶尖的那几所,他们又考不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省内的院校。
偏偏夏茗只选京都的院校。
而在她前世,高考结束后,会有一本厚厚的择校指南,罗列全国各大院校的名字,近三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关于学校的资讯,只要会上网查,都能查到不少资讯。
此外,还有各种填报志愿的专题讲座,甚至专题培训班,帮助考生选填志愿。
夏茗习惯的是这种模式,也就是在对各大高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再填报志愿,心里有底,高考也更有信心。
至于霍临风,纯粹是夏茗提出要求,他无条件帮忙完成罢了。
压根没有温香莲想的歪门邪道。
温香莲对夏茗的居心持怀疑态度,“她有什么想法了吗?最想填报的志愿,是哪所院校?”
“第一志愿,是华清或者京大。”
温香莲脸一黑,“她是不是知道我是华清的教授,所以第一志愿要填这个?”
还说没有歪心思,第一志愿选华清,目的就暴露了。
摆明了是知道她在华清任教,所以想借用霍家和她的关系走后门。
不然,以她的成绩,勾得上华清的分数线吗?
温香莲记得,去年的高考生,夏茗所在的省份,华清和京大总共只录取了21人。
去年华清的录取分数线,比京大高两分,全省第22名,刚好压到京大的分数线,如果他第一志愿填京大,是可以被录取的。
可惜,他第一志愿填华清,第二志愿才是京大,因为差2分被华清退档后,本该顺位第二志愿进京大。
但牛气的大学就是有这个底气,你第一志愿不填我的学校,那我凭什么要你?
于是,那位全省第22名的考生,又被京大退档,最后才被第三志愿的院校录取。
在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很普遍。
很多知名的大学,如果在填报时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后面几个志愿,那么哪怕分数够,哪怕勾选了服从调剂,学校也是不录取的。
很多人考了高分,却没能进理想大学,就是死在填报志愿这一关。
就是这么残酷。
霍临风有点不高兴,“妈,你想到哪里去了?她很聪明,有能力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华清。”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梁军易一拍手,“这个倒是容易做到!正好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打响了,现在是本土最有名气的品牌,名气传遍全省,连隔壁省都开始知道这么个品牌。”
“咱们搞的几次活动,尤其是选美比赛,还有找选美比赛冠军当代言人,这些活动很新奇,效果好,一次次造成轰动。”
“政府那边早就注意到我们了,想把咱们打造成本土服装品牌的代表,还要给咱们颁发个创新示范单位奖呢,这是很高的荣誉了。”
夏茗眼睛一亮。
伊人衣坊在这半年来,的确有不少大动作,每一次都造成轰动,声名鹊起,早就成为本土响当当的服装品牌了。
被官方注意到,是顺理成章的。
夏茗没想到的是,官方这么给力,摆明了要扶持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支持伊人衣坊做大做强。
有官方支持,伊人衣坊就更有底气了,以后的发展一定更顺畅。
夏茗马上想到了主意,“这样吧,咱们搞一个正式的颁奖仪式,到时候一定会有媒体来拍照报道,再安排一下厂长的采访。”
“采访?”梁军易一愣。
夏茗点头,“对,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出动静来。”
“咱们厂能获得这个奖,后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还有咱们服装厂的精神,文化和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报道素材,比干巴巴的报道强多了,我想媒体记者会很感兴趣。”
“你跟厂长商量一下,在采访时,着重强调创新二字,讲我们的突破创新精神,以及我们品牌的独一无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才是正牌的伊人衣坊,市面上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再暗示一下,市面上的冒牌货,都是竞争对手恶意仿冒,欺骗消费者,没有诚信企业精神,违背民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应该被谴责和抵制。”
梁军易听得两眼发懵。
夏茗停下了话,“怎么了? ”
“我明白你的意思,强调咱们是正牌创新,号召大家抵制冒牌货,但扯到民族创新精神,就太夸张了吧?咱们只是本市的一个服装厂而已……”梁军易底气不足。
夏茗却不这么认为。
这才是新闻通稿的奥义,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扯大旗来为自己呐喊,显得有分量。
而且不这么说,报道发出来,大家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斗争,受害的是伊人衣坊。
仅此而已。
和人们关系不大,人们看了报道,只怕转头就忘了。
可拉上民族创新精神这面大旗,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年代,人们个个根正苗红,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怀着华国梦,渴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强调名远这些坏心眼的企业,破坏民族创新精神,就是把他们都放在人们的对立面。
一旦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名远制衣厂,以及仿冒的服装是恶劣的,不仅侵害了别人的权益,而且破坏民族创新精神,阻碍华国进步的步伐。
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抵制仿冒品,支持伊人衣坊。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况。
第446章 质疑
梁军易觉得可行,不管成效有多少,至少先试一试,“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回去跟厂长商量颁奖仪式和采访内容,联系媒体记者。”
梁军易走后,夏茗并没有马上复习,而是翻出一张信纸,给霍临风写信。
八十年代,京都的大学,除了顶尖的那两所之外,其他学校夏茗了解并不深入。
有哪些大学可以报考,往年分数线如何,强项专业是什么……这些信息,在无法上网千度的八十年代,想要了解透彻,是很困难的。
霍临风毕竟是京都人,问他或许会有用。
夏茗并不知道,她在信里提的问题,也把霍临风给问倒了。
霍临风不是在部队里训练,就是外出执行任务,就算学习,也是在军校里头。
对各大非军校的高校,他能了解多少?
最后,哪些问题摆在了温香莲面前。
温香莲本身就是大学里的老师,又在京都授课,对京都的大学肯定有了解。
温香莲握着电话听筒,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京都的大学?你问这个做什么,你要念大学?”
他之前不是在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吗?
霍临风说:“帮别人问的。”
温香莲眯起眼。
跟霍临风相熟的朋友有哪些,温香莲心里有数。
他身边几乎都是兵哥,唯一不是兵哥,并且关系不错的,就是温少禹,可温少禹早就毕业了。
其他人,能找到他这里,并且他愿意帮忙开口问的,还能是谁?
温香莲用脚指头都能猜到,“是跟你处对象的姑娘?”
“嗯。”霍临风并不隐瞒。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看中的人优秀,要考取大学呢,他骄傲都来不及,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
既然之前在母亲面前说开了,他就更没必要隐瞒了。
瞒着,只会让人觉得心虚有鬼。
霍临风坦荡的态度,反倒让温香莲无话可说。
之前霍临风跟她坦白时,有提到夏茗念了复读班,但并不在校上课,而是在校外自学,同时到处跑,做生意。
温香莲对此是不喜的。
她出身好,没吃过缺钱的苦,虽然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但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而且身为教育工作者,她更喜欢女孩子在学校刻苦念书,念个好大学,然后分配到好工作,一步步有序地来。
她心目中的未来儿媳,也是这样的。
夏茗对她来说,始终不是理想的人选。
温香莲态度冷淡下来,“你找我,只是问学校的信息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霍家在京都是有头有脸的,而她任职的大学,也是响当当的, 难保“那位”没动歪心思,想借助霍家的背景和她的关系,走后门读大学。
温香莲很不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人,如果“那位”要这么做,她绝对不答应,并且出手制止她跟霍临风继续处对象。
霍临风并不希望母亲误解夏茗,“只是询问学校信息,她没有跟我提过任何要求,在学业上,她很有主见,不需要我过多干涉。”
温香莲不以为然。
如果真的很有主见,自己不会选学校吗?用得着问到她这里来?
摆明了是别有用心。
其实温香莲想多了。
在八十年代,大部分考生只知道考大学,压根不知道要考哪所大学。
学生们只知道埋头学习,压根没机会接触到学校信息,有些人连本省内有多少所学校都不知道。
关于大学的专业,那更是一窍不通。
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压根没受过多少教育,知道的未必比学生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只能从听说过的几所学校里头盲选。
他们只知道省内院校,省外的学校,除了顶尖的那几所,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可顶尖的那几所,他们又考不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省内的院校。
偏偏夏茗只选京都的院校。
而在她前世,高考结束后,会有一本厚厚的择校指南,罗列全国各大院校的名字,近三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关于学校的资讯,只要会上网查,都能查到不少资讯。
此外,还有各种填报志愿的专题讲座,甚至专题培训班,帮助考生选填志愿。
夏茗习惯的是这种模式,也就是在对各大高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再填报志愿,心里有底,高考也更有信心。
至于霍临风,纯粹是夏茗提出要求,他无条件帮忙完成罢了。
压根没有温香莲想的歪门邪道。
温香莲对夏茗的居心持怀疑态度,“她有什么想法了吗?最想填报的志愿,是哪所院校?”
“第一志愿,是华清或者京大。”
温香莲脸一黑,“她是不是知道我是华清的教授,所以第一志愿要填这个?”
还说没有歪心思,第一志愿选华清,目的就暴露了。
摆明了是知道她在华清任教,所以想借用霍家和她的关系走后门。
不然,以她的成绩,勾得上华清的分数线吗?
温香莲记得,去年的高考生,夏茗所在的省份,华清和京大总共只录取了21人。
去年华清的录取分数线,比京大高两分,全省第22名,刚好压到京大的分数线,如果他第一志愿填京大,是可以被录取的。
可惜,他第一志愿填华清,第二志愿才是京大,因为差2分被华清退档后,本该顺位第二志愿进京大。
但牛气的大学就是有这个底气,你第一志愿不填我的学校,那我凭什么要你?
于是,那位全省第22名的考生,又被京大退档,最后才被第三志愿的院校录取。
在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很普遍。
很多知名的大学,如果在填报时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后面几个志愿,那么哪怕分数够,哪怕勾选了服从调剂,学校也是不录取的。
很多人考了高分,却没能进理想大学,就是死在填报志愿这一关。
就是这么残酷。
霍临风有点不高兴,“妈,你想到哪里去了?她很聪明,有能力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华清。”
lt;/divgt;
lt;/divgt;
“咱们搞的几次活动,尤其是选美比赛,还有找选美比赛冠军当代言人,这些活动很新奇,效果好,一次次造成轰动。”
“政府那边早就注意到我们了,想把咱们打造成本土服装品牌的代表,还要给咱们颁发个创新示范单位奖呢,这是很高的荣誉了。”
夏茗眼睛一亮。
伊人衣坊在这半年来,的确有不少大动作,每一次都造成轰动,声名鹊起,早就成为本土响当当的服装品牌了。
被官方注意到,是顺理成章的。
夏茗没想到的是,官方这么给力,摆明了要扶持伊人衣坊这个品牌,支持伊人衣坊做大做强。
有官方支持,伊人衣坊就更有底气了,以后的发展一定更顺畅。
夏茗马上想到了主意,“这样吧,咱们搞一个正式的颁奖仪式,到时候一定会有媒体来拍照报道,再安排一下厂长的采访。”
“采访?”梁军易一愣。
夏茗点头,“对,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出动静来。”
“咱们厂能获得这个奖,后面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还有咱们服装厂的精神,文化和优势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报道素材,比干巴巴的报道强多了,我想媒体记者会很感兴趣。”
“你跟厂长商量一下,在采访时,着重强调创新二字,讲我们的突破创新精神,以及我们品牌的独一无二,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才是正牌的伊人衣坊,市面上其他的,都是冒牌货。”
“再暗示一下,市面上的冒牌货,都是竞争对手恶意仿冒,欺骗消费者,没有诚信企业精神,违背民族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应该被谴责和抵制。”
梁军易听得两眼发懵。
夏茗停下了话,“怎么了? ”
“我明白你的意思,强调咱们是正牌创新,号召大家抵制冒牌货,但扯到民族创新精神,就太夸张了吧?咱们只是本市的一个服装厂而已……”梁军易底气不足。
夏茗却不这么认为。
这才是新闻通稿的奥义,怎么高大上怎么来,扯大旗来为自己呐喊,显得有分量。
而且不这么说,报道发出来,大家感受到的信息,就是两个企业之间的斗争,受害的是伊人衣坊。
仅此而已。
和人们关系不大,人们看了报道,只怕转头就忘了。
可拉上民族创新精神这面大旗,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年代,人们个个根正苗红,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怀着华国梦,渴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强调名远这些坏心眼的企业,破坏民族创新精神,就是把他们都放在人们的对立面。
一旦人们潜意识里认为名远制衣厂,以及仿冒的服装是恶劣的,不仅侵害了别人的权益,而且破坏民族创新精神,阻碍华国进步的步伐。
那么,人们就会自觉地抵制仿冒品,支持伊人衣坊。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况。
第446章 质疑
梁军易觉得可行,不管成效有多少,至少先试一试,“就按你说的办,我这就回去跟厂长商量颁奖仪式和采访内容,联系媒体记者。”
梁军易走后,夏茗并没有马上复习,而是翻出一张信纸,给霍临风写信。
八十年代,京都的大学,除了顶尖的那两所之外,其他学校夏茗了解并不深入。
有哪些大学可以报考,往年分数线如何,强项专业是什么……这些信息,在无法上网千度的八十年代,想要了解透彻,是很困难的。
霍临风毕竟是京都人,问他或许会有用。
夏茗并不知道,她在信里提的问题,也把霍临风给问倒了。
霍临风不是在部队里训练,就是外出执行任务,就算学习,也是在军校里头。
对各大非军校的高校,他能了解多少?
最后,哪些问题摆在了温香莲面前。
温香莲本身就是大学里的老师,又在京都授课,对京都的大学肯定有了解。
温香莲握着电话听筒,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京都的大学?你问这个做什么,你要念大学?”
他之前不是在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吗?
霍临风说:“帮别人问的。”
温香莲眯起眼。
跟霍临风相熟的朋友有哪些,温香莲心里有数。
他身边几乎都是兵哥,唯一不是兵哥,并且关系不错的,就是温少禹,可温少禹早就毕业了。
其他人,能找到他这里,并且他愿意帮忙开口问的,还能是谁?
温香莲用脚指头都能猜到,“是跟你处对象的姑娘?”
“嗯。”霍临风并不隐瞒。
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他看中的人优秀,要考取大学呢,他骄傲都来不及,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
既然之前在母亲面前说开了,他就更没必要隐瞒了。
瞒着,只会让人觉得心虚有鬼。
霍临风坦荡的态度,反倒让温香莲无话可说。
之前霍临风跟她坦白时,有提到夏茗念了复读班,但并不在校上课,而是在校外自学,同时到处跑,做生意。
温香莲对此是不喜的。
她出身好,没吃过缺钱的苦,虽然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但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而且身为教育工作者,她更喜欢女孩子在学校刻苦念书,念个好大学,然后分配到好工作,一步步有序地来。
她心目中的未来儿媳,也是这样的。
夏茗对她来说,始终不是理想的人选。
温香莲态度冷淡下来,“你找我,只是问学校的信息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霍家在京都是有头有脸的,而她任职的大学,也是响当当的, 难保“那位”没动歪心思,想借助霍家的背景和她的关系,走后门读大学。
温香莲很不喜欢这种投机取巧的人,如果“那位”要这么做,她绝对不答应,并且出手制止她跟霍临风继续处对象。
霍临风并不希望母亲误解夏茗,“只是询问学校信息,她没有跟我提过任何要求,在学业上,她很有主见,不需要我过多干涉。”
温香莲不以为然。
如果真的很有主见,自己不会选学校吗?用得着问到她这里来?
摆明了是别有用心。
其实温香莲想多了。
在八十年代,大部分考生只知道考大学,压根不知道要考哪所大学。
学生们只知道埋头学习,压根没机会接触到学校信息,有些人连本省内有多少所学校都不知道。
关于大学的专业,那更是一窍不通。
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压根没受过多少教育,知道的未必比学生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只能从听说过的几所学校里头盲选。
他们只知道省内院校,省外的学校,除了顶尖的那几所,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可顶尖的那几所,他们又考不上。
90以上的学生,选择省内的院校。
偏偏夏茗只选京都的院校。
而在她前世,高考结束后,会有一本厚厚的择校指南,罗列全国各大院校的名字,近三年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等等。
关于学校的资讯,只要会上网查,都能查到不少资讯。
此外,还有各种填报志愿的专题讲座,甚至专题培训班,帮助考生选填志愿。
夏茗习惯的是这种模式,也就是在对各大高校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再填报志愿,心里有底,高考也更有信心。
至于霍临风,纯粹是夏茗提出要求,他无条件帮忙完成罢了。
压根没有温香莲想的歪门邪道。
温香莲对夏茗的居心持怀疑态度,“她有什么想法了吗?最想填报的志愿,是哪所院校?”
“第一志愿,是华清或者京大。”
温香莲脸一黑,“她是不是知道我是华清的教授,所以第一志愿要填这个?”
还说没有歪心思,第一志愿选华清,目的就暴露了。
摆明了是知道她在华清任教,所以想借用霍家和她的关系走后门。
不然,以她的成绩,勾得上华清的分数线吗?
温香莲记得,去年的高考生,夏茗所在的省份,华清和京大总共只录取了21人。
去年华清的录取分数线,比京大高两分,全省第22名,刚好压到京大的分数线,如果他第一志愿填京大,是可以被录取的。
可惜,他第一志愿填华清,第二志愿才是京大,因为差2分被华清退档后,本该顺位第二志愿进京大。
但牛气的大学就是有这个底气,你第一志愿不填我的学校,那我凭什么要你?
于是,那位全省第22名的考生,又被京大退档,最后才被第三志愿的院校录取。
在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很普遍。
很多知名的大学,如果在填报时不是第一志愿,而是后面几个志愿,那么哪怕分数够,哪怕勾选了服从调剂,学校也是不录取的。
很多人考了高分,却没能进理想大学,就是死在填报志愿这一关。
就是这么残酷。
霍临风有点不高兴,“妈,你想到哪里去了?她很聪明,有能力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华清。”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