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
李凤梅把刘芬说的不好意思。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第217章 张记生意不行了(927票加更)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刘芬摇头。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姿势,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第218章 搅屎棍夏红霞(957票加更)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卖衣服呢?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第217章 张记生意不行了(927票加更)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刘芬摇头。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姿势,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第218章 搅屎棍夏红霞(957票加更)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卖衣服呢?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李凤梅把刘芬说的不好意思。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第217章 张记生意不行了(927票加更)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刘芬摇头。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姿势,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第218章 搅屎棍夏红霞(957票加更)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卖衣服呢?
lt;/divgt;
lt;/divgt;
刘勇还没接到生意,但刘勇不是每天闲着,一个就认识几个字的农民,通过夏晓兰认识的那个美术大学生龚洋办了个借书证,现在每天都钻图书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学习,夏晓兰说社会在进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嫌多,早晚能用上。
同样是80年代发家,有的个体户把生意做成了集团公司,有的人再过几十年混的马马虎虎,最初发家是机遇,能不能长久的保持事业的活跃,肚子里有货的总比没货的强!
有的人当了老板在拼命学习进步,有的人暴发后就开始买车买楼包二奶,夏晓兰不批评后一种生活态度,但她更想一家人改善了生活环境,却不是家人彼此间面无全非。
两口子之间,舅妈李凤梅要是成了女强人,舅舅刘勇原地踏步,还是农村老一套的思想,家庭能稳定吗?反之亦然,刘勇要是哪天发了财见过大世面,李凤梅还是乡下的农村妇女,俩人话不投机半句多,感情不出问题才怪!
进步是一起的,变好也是一起的。
夫妻之间是这道理,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孩子有了出息,别嫌父母老古板,他们没有接触新事物的条件和勇气,多花点耐心带着他们一起走,一家人都在变得更好,谁也不被社会淘汰!
上了年纪,思维和记忆力都比不上年轻人,化底子还差,对书本上的东西理解力也不足,刘勇这一番“充电”,比在乡下干农活时还辛苦。他学的东西更有专业性,刘芬和李凤梅这样翻翻时尚杂志的,对比之下就很轻松……刘芬也心疼大哥,就没同意让他回乡下:
“我下午时稍微早点走,到晚上也就到村里,和人讲好帮种田的事,我一打早再骑车回来,只耽误半天功夫。”
半天,李凤梅又卖衣服又收钱,也能勉强撑过去。
刘勇现在都学疯了,经常把眼睛熬的红红,瞧上去比要高考的夏晓兰还认真,刘子涛放学回家都不敢吵着他爸,自个儿乖乖学习,前天小测验,刘子涛成绩还进步了!
刘芬不想打断她哥这股劲头,李凤梅也没勉强。
夏晓兰刚刚踏上去羊城的火车,刘芬就骑着自行车回乡下——女士自行车小巧漂亮,车圈却不如28大杠大,跑的也没有28大杠快。女士自行车在商都市里骑骑还行,要说跑乡下的烂泥路,还得用刘勇那辆大自行车。
刘芬要回乡下,也得带点东西。
她这个是受夏晓兰的影响,夏晓兰从来不空手上门。这事儿不也得托陈旺达办么,人家陈村长把田地和宅基地帮母女俩争取到,你们这田地不打算自己种,还得给人说一声。
但是带啥东西回去?
刘芬对这些人情世故没啥经验,她从前也没有走礼的资格啊,在夏家当人媳妇时就没摸到过钱。
于奶奶十分无语:
“闷葫芦,木头人,戳一下才知道跳,也不晓得咋生出一个人精。”
女儿太精明,就衬托的当妈的傻。于奶奶念叨归念叨,面对这样连还嘴都不会的老实人,她不免要替刘芬操心:
“你们屋里不还有烟?拿上一条烟,买两包白糖、两封挂面。你也别管你们村长让谁帮忙种,东西送到了把要说的意思传达到,包你每年都不用操心……啥时候想把田收回来自己种,这事儿你们村长还会给你解决。”
请客送礼都是学问。
于奶奶别的不懂,这事儿难道不晓得么。
刘芬自己回去,请村里人种田,这间的“租金”该咋算?要说完全不要点东西,这田地被谁家拿去种几年都不想还了。多好的事儿啊,白捡的田地每年能出粮食,还不用交公粮和提留款,开始会感激刘芬,到后来就成了理所当然。
给田的时候别人感激,收回田地时反倒是憎恨。
于奶奶见惯了这种事,就让刘芬找村长。给不给“租金”,又该怎么算“租金”,通通都由村长出面。不是说村长很有威信么,这种事就得交给村长办。别管村长给谈成啥条件,刘芬只要接受结果就行。
一个新年过去,于奶奶和母女俩的关系改善了很多。
“多管闲事”这个口子一开,于奶奶根本就停不下来。她说话的口气还是不听,但肯掰开来给刘芬细讲,扫大街的老太太咋了,刘芬活了快四十岁,见识远远比不上于奶奶。
刘芬也有别人没法比的优点,她听话!
以前她是谁的话都听,逆来顺受成习惯,现在她有了进步,谁对她好她听谁的。
谁都比不上夏晓兰在她心的份量,现在夏晓兰不是没在嘛,于奶奶说这些是好心,刘芬就静静听着了。照着于奶奶说的,她骑车回到七井村,就直奔陈家。
陈旺达还没回来,刘芬就把东西交给了陈大嫂。
陈大嫂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件事她公公肯定能办好,她将刘芬拉到一边:
“你们进城这个把月,你妹妹可是回了三趟娘家,我看她样子挺急的,也不晓得找你啥事儿。”
第217章 张记生意不行了(927票加更)
刘芳一个月回来三趟?
刘芬都不敢信。
就算从前没和娘家闹翻,刘芳嫁去梁家后,一年能回来三趟都算多。有三趟没见着面,算上年前回来吃饭和初二上坟,短短个把月,刘芳是回来5趟了才对!
刘芬就疑心她妹是遇到啥事儿要娘家帮忙。
她还没想到给夏晓兰介绍对象哪里去,毕竟当时已经拒绝过,明确说了夏晓兰现在有对象,刘芬也不会想到有人会如此执着。
和梁秉安感情不和?
也不能呀,年前回来吃饭,梁秉安还带着俩孩子一块儿来的。说话客客气气的,还说要赞助4000元给她家修新房。刘芬是不会要那4000元的,不过从这点看,刘芳和梁秉安两口子感情是没问题的。要是夫妻不和,哪里会给刘芳在娘家做面子。
除了夫妻感情不和,刘芬又想不到别的原因。
刘芳是不是上门发现一家人都不在,担心娘家人啊?
刘芬想来想去,只剩这个原因。
她想给刘芳留个口讯,却又想起刘勇等人的谨慎。大家谁也没把在商都的生意说给刘芳听,在村里也是紧闭着嘴。七井村的人除了晓得他们一家子在商都,对一家人做啥买卖却不清楚。刘勇说刘芳的男人是当干部的,有他们这样的个体户亲戚影响不好,刘芬也觉得在理。
店里只有李凤梅一个人,刘芬一大早就要赶回商都,她也没法去刘芳家看一看。
黑灯瞎火的,刘芳家比去安庆县还远。
“嫂子,阿芳要是再回娘家,您替我问问她有啥事儿,这个电话能找到我。”
刘芬还是把电话号码给留下了。
她留的是于奶奶家隔壁巷的公话号码。
陈大嫂一边接过小条儿,一边羡慕,“这都能打上电话了?我听陈庆他爷说村里也要安电话,就是这一两个月的事儿,安好电话联系你们就方便了!”
有的村早安装电话,七井村不是最快的,但动作也不慢。
刘芬也高兴,“那可好,打电话比跑回来一趟要方便。”
安电话的是村里,那和陈家安装电话也没啥差别,村里都要听陈旺达的,陈大嫂挺骄傲。刘勇带着家人跑出去干个体户是赚到钱,但刘芬留的电话号码也是公用的。农村人在省城肯定各种辛酸不方便,不过是过年回村时穿得光鲜亮丽,多少有些打肿脸充胖子。
陈大嫂心理平衡了,又问夏晓兰有没有好好复习。
“晓兰她爸有消息不?夏家人还有没有去学校闹事儿?”
刘芬摇头。
夏大军真的“失踪”,反正从医院跑了就没出现过。夏家人也没到学校闹腾过,刘芬每天忙着看店,学着咋做账和有关服装的各种姿势,还真没有想起过夏家人。
陈大嫂还有点失落呢。
倒不是说陈大嫂一定有啥坏心眼,人都有八卦之心,这是没办法的。
……
张记小吃的日子不好过。
年后恢复营业至今,也有了一个月,张记是一个月盘一次账。发了工资,结算各种拿货钱,才知道一个月赚了多少。
年初四闹得那一场,对张记的生意影响太大。
先是高三的学生不往张记店里来了,不知道学校里流传着什么话,把张记说的极为不堪,连低年级也不来张记吃东西。张记的生意至少有三分之一靠的是县一的师生,少掉的这部分他们不是不吃了,而是转到了黄嫂快餐。
一开始,这一带只有张记一家店。
黄嫂快餐本来就抢走了张记的生意,一的师生们不去张记,又少掉许多生意。
年后一个月的营业额,只相当于从前的三分之一!
黄嫂快餐顺势而起,一间店面都满足不了爆满的客流量,把旁边的房子也租下来打通,扩大了店铺。
算完账,张翠的脸色很不好看。
钱数了又数,这个月也只有两百多点的利润。要知道年前那个月,张记的月利润有八百多,全年平均下来,都没有一个月下过700元的。一个月200多不算少,能抵得上待遇好的双职工家庭收入。
但人赚过多的钱,再看这200多就特别不能接受。
去年张记起码让两口子赚了近万,夏长征和张翠也是很低调的万元户。今年倒好,收入一下子暴跌,谁的心情能好啊。
“你一下子就给了子毓5000块?她在学校哪里花的完那么多!”
夏长征挺不高兴。
疼夏子毓,是这个女儿能给他争光,能想出赚钱的点子。如果张记生意还是像以前那样好,5000块钱给了也就给了,反正很快能赚回来。生意变差这么多,再想到那5000块钱,夏长征就很心痛。
夏子毓自己用了就不说,全贴王建华家里可咋办?
夏子毓说王建华肯定有大出息,夏长征不是不信。
女婿有大出息,当老丈人的能沾多少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王家就算在发达,能给他姓夏的多少?要不咋说女儿都是赔钱货呢,从前还看不出来,夏长征现在觉得女儿夏子毓的心就已经偏到王家那边去。
张翠也愁,她愁的不是已经给出去的5000元,而是张记之后的生意:
“你说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县一的学生娃子们是不是有毛病,夏晓兰和他们有啥关系,低年级的都不认识她,也跟风不来张记吃饭?”
夏长征拍了桌子,“还有孙校长,收了我多少东西,翻脸不认人!县卫生局的这个月都来两次……咋不查查对面的黄嫂快餐!”
县卫生局的来检查,既耽误生意,又要塞红包打点。
搞餐饮的店,卫生局肯定抓得紧,人家一个月来跑两趟是正常的,不过以前有人打招呼,卫生局的人对张记才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对张记一视同仁吧,夏长征反而接受不了。
张翠也没阻止丈夫抱怨。
她也想不通,孙校长怎么就站在了夏晓兰那边。
从前对她家子毓多看重呀?
子毓说得对,不能让夏晓兰参加高考。“大学生”的身份可太管用了,现在夏晓兰就能抢走她家子毓找的“靠山”,等夏晓兰成为大学生,岂不是更厉害!
张记赚钱的时候,一个月给小舅子两口子100元夏长征能接受,现在他不仅嫌多,连侄女夏红霞也想弄走。黄嫂快餐才几个人?张记生意没别人好,还要开这么多钱的工资。
夏长征把这话一说,张翠就急了:
“我只听说过涨工资的,哪有降工资的?”
第218章 搅屎棍夏红霞(957票加更)
张翠给弟弟和弟媳妇开这么高的工资,张家人别提多高兴,她老父母夸她的时候比前头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要降了工资,别说弟弟两口子咋想,张家二老首先就不同意!
把夏红霞叫回家张翠同意,一个月包吃包住,工钱不发多少,还得给夏红霞卖衣服呢?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