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节
冉闵建立魏国之后,对大晋派出使节,商议两国建交。
北方的汉国和赵国与大晋都有灭国之仇,所以大晋不与汉,赵两国通使,南北断交多年了。
但冉闵是汉人,他灭了赵国,算是为大晋复仇。
没想到北伐还没开始,对手就已经倒掉了。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对手就能自己搞死自己。
这是什么魔幻的年代啊。
大晋先是大惊,而后大喜,赵国,你也有今天!让你也尝尝亡国的滋味!
于是大晋同意了魏国皇帝冉闵的提议,派出使团,带着礼物和建交国书,前往魏国。
一去一返,两国正式建交,就在太后褚蒜子和朝臣们商议在魏国建立大晋使馆时,北方传来新的消息:
鲜卑人的首领慕容儁(念君)灭了魏国,杀了皇帝冉闵,在中原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燕国。
看来不用建什么大使馆了,大晋还是要北伐啊。
第212章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
大晋这几年通过土断、南北合并的方式,使得赋税飞增,积累了北伐的资本。
北伐时机已到。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以北现在除了刚刚灭了魏国建立燕国的鲜卑人慕容氏,还有另一个在关中地区建国的氐族人建立的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是乘着赵国内讧、魏国初建的混乱时期建立的国家。
这一下又恢复了三分天下的时代,秦国,燕国和大晋。
但是以大晋目前的国力,同时打秦国和燕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个。
选择谁呢?
柿子当然选软的捏了!
大晋选择了秦国。
一来秦国看起来比较“软”,二来大晋的旧都洛阳就在目前秦国的版图之内,如果能够收复洛阳,对
大晋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意义太多了。
大晋于是决定伐秦。
桓温有伐蜀的经验,自请伐秦,打到关中,收复洛阳,太后褚蒜子同意了。
桓温带着四万军队从襄阳出发,原本还有后续军队一起北伐,但是燕国看到大晋打秦国,一定防守空虚,于是乘机派兵去打大晋。
荀灌的弟弟、寻阳大长公主的驸马、徐州刺史荀羡带兵保护大晋,和燕军交战,斩杀了燕国大将王腾和慕容兰。
至于灌娘和周抚去那儿了,自从桓温伐蜀之后,夫妻两人一直镇守在西蜀,维护这里的和平。清河把妹妹安定公主和十岁废帝送到蜀地隐居,就是荀灌亲手安排的。
荀羡守护大晋边境,却因伤病而退,次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真是天妒英才,他和寻阳大长公主没有子嗣。荀羡死后,寻阳大长公主没有改嫁,默默守着当年一度逃婚的丈夫的灵位。
荀羡和姐姐荀灌一样,都是年少成名,可惜寿数太短,大晋又失去一颗将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荀羡在战燕国的时候,桓温带着四万军队北伐,前秦派出五万大军拦截。
足迹踏在故土上,多少年没回家了?
北伐军士气大盛,势如破竹,频频获胜。
大晋军队杀到汉中,长安洛阳都在咫尺,汉中残留的中原百姓纷纷献上水和粮食,哭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从未见过大晋军队的年轻人,桓温备有成就感,筹备多年,大晋军队终于踏入关中,回到故土,他喝下百姓献的水,“不怕,我们会保护你们。”
这一刻,桓温觉得自己半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桓温乘胜追击,发誓度过灞水,直攻长安。
可是王悦派信使给桓温紧急传信,要他立刻班师回朝。
桓温这一支北伐军深入前秦腹地太远了,军粮屡屡被前秦的军队截获,根本运不过去。
原本带兵护送粮草支援桓温的荀羡又被燕**队拖在战场上,无法抽身。
如此一来,桓温就面临断粮的问题。
王悦手中有粮食,但没有军队护送,这些粮食最后只会被秦国截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人马断粮,就失去战斗力,光靠士气是不行的。
所以王悦要桓温赶紧回来。
桓温的热情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望着灞水面对的长安城,桓温不甘心啊!
老师,这一次我不能听你的了。
桓温把王悦的信撕毁,扔进灞水里,号令全军收割关中尚未成熟的小麦,当做军粮。
王悦得到信使的消息,得知桓温不听话,还下令收割关中粮食时,脸色大变:“桓温太心急了,这次要反胜为败。秦军看到桓温收割尚未成熟的小麦,就知道大晋军队缺粮。”
果然,秦国下令提前收割关中境内所有的粮食,坚壁清野,连一根草都不给桓温留下。
桓温军队彻底断粮了,被迫杀马为粮。
杀马影响士气,秦军乘机攻打而来,大晋大败。
桓温无奈,只得退兵,途中三千关中百姓拖儿带女,自愿跟随大晋的军队去江南,北方已经各个民族争霸的天下,汉人的生存越来越难了,还不如去江南找活路。
桓温保护着三千关中百姓班师回朝,中途还时不时被前秦袭击,桓温军队战死一半人,带着两万残兵和三千关中百姓回国。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三千关中百姓那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使得桓温享誉大晋。
毕竟,桓温只带着四万军队,差一点点就打到长安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长安东边就是洛阳。
所以桓温虽败犹荣,在大晋军民间的威信和名气一时无人都能敌。
王悦和桓温再次相见,桓温已经不复当年的恭敬和顺从,“我没有错,长安就在眼前,触手可得。如果是老师您,您也不会撤退。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如果试都不敢试,我半生拼搏,又是为何?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选择进攻,绝不退兵。”
王悦说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死在关中的两万大军,其实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你听我的话,及时退兵,不要派兵收割关中粮食打草惊蛇,你完全可以四万军队去,四万军队回来,还能带回三千汉中百姓,你一样能够名声大噪。”
王悦直视着桓温的眼睛,“你说你要拼一把,可是你没有用自己的命去拼,你让两万大晋军人客死异乡,尸骨不能还。你明明可以避免的,可是你偏偏选择冒险。一国之将,不可有赌徒之心,须知你是用别人的性命在赌,要慎之又慎。”
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提升,桓温的野心膨胀了。
桓温的目光不闪不避,“打仗就是要死人的,就是要用性命去拼。大晋死了两万,秦国不也死了两万吗?老师,您老了,变得畏首畏尾。如果我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遗臭万年。只要我一直有进取之心,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这两个结局我都愿意。我唯一怕的,是被人忘记,碌碌无为过一辈子。”
师徒第一次不欢而散。
桓温离开后,清河从屏风后面出来,安慰道:“你莫要生气,桓温不过又是一个王敦而已。权势腐蚀人心,这几十年来,从洛阳到建康。这样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只有你父亲一直没有变,谁能抗过权力的诱惑呢?”
桓温这些年,从讨伐蜀国,到阻止士族们霸占山川河流,到主持土断,每一件事都做的很好,为国为民。
可是他一旦掌握了权力,第一次北伐远征就变了。
就像清河评价的那样,活生生又一个王敦。
王悦轻轻拥着清河,开始怀恋父亲王导,“你说得对,我的父亲独一无二。不会有人再做到像他那样了。桓温令我失望,不过幸好,我早就准备了牵制他的人。”
很快,在会稽郡和王羲之隐居了多年的名士谢安终于肯出仕做官了。
他四十多岁了,一直在东山高卧,朝廷多次征召他当官,他都不肯去。在各种雅集中绽放光芒,到处都是他的朋友,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他就在。
陈郡谢氏的谢万谢尚等人都高官显达,唯有他一直是个没有官职的闲人,连妻子刘氏都忍不住问他,“大丈夫难道真的不想荣华富贵吗?”
谢安捂着鼻子说道:“这个……将来恐怕无法避免。”
谢家人封妻荫子,刘氏不免着急,催促他做官,说道:“我不求什么诰命夫人,但是孩子们的前途你要负责,你怎么不教教他们?”
谢安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我用言行教育他们,言传身教了呀。”
就在妻子刘氏都觉得丈夫就这样混一辈子的时候,谢安突然态度大变,跑去桓温的幕府,成为一个小幕僚!
众人万万没有想到,谢安会自降身份,给桓温当幕僚,而不是去朝廷当官,就凭他的名气出身和家族,当个刺史,一方大员都绰绰有余,为什么非要给桓温当幕僚呢?
谢安只是轻飘飘的说道:“我看好桓公。”
桓温得到谢安,简直狂喜,将谢安封为司马。
桓温看到谢安写的公文,很是欣赏,逢人就赞道:“这是安石(谢安的字)碎金啊。”用黄金来赞美谢安的文采。
刚好有人送给桓温药材,有一味药材叫做远志。
桓温就问谢安,“为何一根小草有远志这个名字?”
一个嫉妒谢安的幕僚说道:“这还不简单,在山中的叫远志,出山的叫做小草。”以此来讽刺谢安“晚节不保”,半辈子清高,四十多岁了居然给桓温当幕僚。
谢安老脸一红,但没有反驳,义无反顾的跟着桓温,为他出谋划策。桓温越发敬重谢安,视若珍宝。
就在谢安辅佐之下,桓温第二次北伐,大胜,夺回了故都洛阳城!
多年不见,洛阳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周围农田荒芜,昔日天下最繁华之地,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形同鬼蜮。
拿下洛阳城,城墙早就坍塌,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更重要的是,和第一次北伐一样,深入敌国腹地,粮草是个大问题,桓温拿下洛阳城,只是象征性的意义,鼓舞大晋士气,为桓温脸上贴金而已。
洛阳城已经死于战火之中,这是一座死城,拿下来也守不住,只是为桓温的战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
迫于粮食压力,桓温不久就带兵回到了大晋,只留下两千人看守洛阳——桓温明知这两千人会死,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越来越像王敦了。
这两千人居然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八年,才被燕国所灭,洛阳再次落入敌国之手。
不过,中原从来不平静,夺走洛阳的燕国也走向了灭亡——秦国皇帝苻坚带兵灭了燕国,俘虏了燕国的清河公主慕容氏,还有清河公主的亲弟弟,慕容冲。
燕国的清河公主年仅十四岁,生的国色天香,秦国皇帝苻坚一下子就看中了,纳为嫔妃。
慕容冲眼看着亲姐姐清河公主要被秦国皇帝苻坚强占,很是气愤,上前阻止,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苻坚是个男女不忌的皇帝,清河公主长得好看,年仅十二岁的慕容冲正处于小少年雌雄莫辩的年龄,别有一番趣味。
苻坚一把捏住小少年细痩的手腕,“清河公主当我的妃子,你就当我的男妃吧。”
于是,亡国的公主皇子都沦为了秦国皇帝苻坚的掌中玩物,姐弟两个共侍一夫,独宠后宫。
长安城有民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北方的汉国和赵国与大晋都有灭国之仇,所以大晋不与汉,赵两国通使,南北断交多年了。
但冉闵是汉人,他灭了赵国,算是为大晋复仇。
没想到北伐还没开始,对手就已经倒掉了。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对手就能自己搞死自己。
这是什么魔幻的年代啊。
大晋先是大惊,而后大喜,赵国,你也有今天!让你也尝尝亡国的滋味!
于是大晋同意了魏国皇帝冉闵的提议,派出使团,带着礼物和建交国书,前往魏国。
一去一返,两国正式建交,就在太后褚蒜子和朝臣们商议在魏国建立大晋使馆时,北方传来新的消息:
鲜卑人的首领慕容儁(念君)灭了魏国,杀了皇帝冉闵,在中原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燕国。
看来不用建什么大使馆了,大晋还是要北伐啊。
第212章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
大晋这几年通过土断、南北合并的方式,使得赋税飞增,积累了北伐的资本。
北伐时机已到。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以北现在除了刚刚灭了魏国建立燕国的鲜卑人慕容氏,还有另一个在关中地区建国的氐族人建立的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是乘着赵国内讧、魏国初建的混乱时期建立的国家。
这一下又恢复了三分天下的时代,秦国,燕国和大晋。
但是以大晋目前的国力,同时打秦国和燕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个。
选择谁呢?
柿子当然选软的捏了!
大晋选择了秦国。
一来秦国看起来比较“软”,二来大晋的旧都洛阳就在目前秦国的版图之内,如果能够收复洛阳,对
大晋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意义太多了。
大晋于是决定伐秦。
桓温有伐蜀的经验,自请伐秦,打到关中,收复洛阳,太后褚蒜子同意了。
桓温带着四万军队从襄阳出发,原本还有后续军队一起北伐,但是燕国看到大晋打秦国,一定防守空虚,于是乘机派兵去打大晋。
荀灌的弟弟、寻阳大长公主的驸马、徐州刺史荀羡带兵保护大晋,和燕军交战,斩杀了燕国大将王腾和慕容兰。
至于灌娘和周抚去那儿了,自从桓温伐蜀之后,夫妻两人一直镇守在西蜀,维护这里的和平。清河把妹妹安定公主和十岁废帝送到蜀地隐居,就是荀灌亲手安排的。
荀羡守护大晋边境,却因伤病而退,次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真是天妒英才,他和寻阳大长公主没有子嗣。荀羡死后,寻阳大长公主没有改嫁,默默守着当年一度逃婚的丈夫的灵位。
荀羡和姐姐荀灌一样,都是年少成名,可惜寿数太短,大晋又失去一颗将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荀羡在战燕国的时候,桓温带着四万军队北伐,前秦派出五万大军拦截。
足迹踏在故土上,多少年没回家了?
北伐军士气大盛,势如破竹,频频获胜。
大晋军队杀到汉中,长安洛阳都在咫尺,汉中残留的中原百姓纷纷献上水和粮食,哭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从未见过大晋军队的年轻人,桓温备有成就感,筹备多年,大晋军队终于踏入关中,回到故土,他喝下百姓献的水,“不怕,我们会保护你们。”
这一刻,桓温觉得自己半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桓温乘胜追击,发誓度过灞水,直攻长安。
可是王悦派信使给桓温紧急传信,要他立刻班师回朝。
桓温这一支北伐军深入前秦腹地太远了,军粮屡屡被前秦的军队截获,根本运不过去。
原本带兵护送粮草支援桓温的荀羡又被燕**队拖在战场上,无法抽身。
如此一来,桓温就面临断粮的问题。
王悦手中有粮食,但没有军队护送,这些粮食最后只会被秦国截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人马断粮,就失去战斗力,光靠士气是不行的。
所以王悦要桓温赶紧回来。
桓温的热情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望着灞水面对的长安城,桓温不甘心啊!
老师,这一次我不能听你的了。
桓温把王悦的信撕毁,扔进灞水里,号令全军收割关中尚未成熟的小麦,当做军粮。
王悦得到信使的消息,得知桓温不听话,还下令收割关中粮食时,脸色大变:“桓温太心急了,这次要反胜为败。秦军看到桓温收割尚未成熟的小麦,就知道大晋军队缺粮。”
果然,秦国下令提前收割关中境内所有的粮食,坚壁清野,连一根草都不给桓温留下。
桓温军队彻底断粮了,被迫杀马为粮。
杀马影响士气,秦军乘机攻打而来,大晋大败。
桓温无奈,只得退兵,途中三千关中百姓拖儿带女,自愿跟随大晋的军队去江南,北方已经各个民族争霸的天下,汉人的生存越来越难了,还不如去江南找活路。
桓温保护着三千关中百姓班师回朝,中途还时不时被前秦袭击,桓温军队战死一半人,带着两万残兵和三千关中百姓回国。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三千关中百姓那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使得桓温享誉大晋。
毕竟,桓温只带着四万军队,差一点点就打到长安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长安东边就是洛阳。
所以桓温虽败犹荣,在大晋军民间的威信和名气一时无人都能敌。
王悦和桓温再次相见,桓温已经不复当年的恭敬和顺从,“我没有错,长安就在眼前,触手可得。如果是老师您,您也不会撤退。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如果试都不敢试,我半生拼搏,又是为何?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选择进攻,绝不退兵。”
王悦说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死在关中的两万大军,其实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你听我的话,及时退兵,不要派兵收割关中粮食打草惊蛇,你完全可以四万军队去,四万军队回来,还能带回三千汉中百姓,你一样能够名声大噪。”
王悦直视着桓温的眼睛,“你说你要拼一把,可是你没有用自己的命去拼,你让两万大晋军人客死异乡,尸骨不能还。你明明可以避免的,可是你偏偏选择冒险。一国之将,不可有赌徒之心,须知你是用别人的性命在赌,要慎之又慎。”
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提升,桓温的野心膨胀了。
桓温的目光不闪不避,“打仗就是要死人的,就是要用性命去拼。大晋死了两万,秦国不也死了两万吗?老师,您老了,变得畏首畏尾。如果我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遗臭万年。只要我一直有进取之心,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这两个结局我都愿意。我唯一怕的,是被人忘记,碌碌无为过一辈子。”
师徒第一次不欢而散。
桓温离开后,清河从屏风后面出来,安慰道:“你莫要生气,桓温不过又是一个王敦而已。权势腐蚀人心,这几十年来,从洛阳到建康。这样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只有你父亲一直没有变,谁能抗过权力的诱惑呢?”
桓温这些年,从讨伐蜀国,到阻止士族们霸占山川河流,到主持土断,每一件事都做的很好,为国为民。
可是他一旦掌握了权力,第一次北伐远征就变了。
就像清河评价的那样,活生生又一个王敦。
王悦轻轻拥着清河,开始怀恋父亲王导,“你说得对,我的父亲独一无二。不会有人再做到像他那样了。桓温令我失望,不过幸好,我早就准备了牵制他的人。”
很快,在会稽郡和王羲之隐居了多年的名士谢安终于肯出仕做官了。
他四十多岁了,一直在东山高卧,朝廷多次征召他当官,他都不肯去。在各种雅集中绽放光芒,到处都是他的朋友,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他就在。
陈郡谢氏的谢万谢尚等人都高官显达,唯有他一直是个没有官职的闲人,连妻子刘氏都忍不住问他,“大丈夫难道真的不想荣华富贵吗?”
谢安捂着鼻子说道:“这个……将来恐怕无法避免。”
谢家人封妻荫子,刘氏不免着急,催促他做官,说道:“我不求什么诰命夫人,但是孩子们的前途你要负责,你怎么不教教他们?”
谢安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我用言行教育他们,言传身教了呀。”
就在妻子刘氏都觉得丈夫就这样混一辈子的时候,谢安突然态度大变,跑去桓温的幕府,成为一个小幕僚!
众人万万没有想到,谢安会自降身份,给桓温当幕僚,而不是去朝廷当官,就凭他的名气出身和家族,当个刺史,一方大员都绰绰有余,为什么非要给桓温当幕僚呢?
谢安只是轻飘飘的说道:“我看好桓公。”
桓温得到谢安,简直狂喜,将谢安封为司马。
桓温看到谢安写的公文,很是欣赏,逢人就赞道:“这是安石(谢安的字)碎金啊。”用黄金来赞美谢安的文采。
刚好有人送给桓温药材,有一味药材叫做远志。
桓温就问谢安,“为何一根小草有远志这个名字?”
一个嫉妒谢安的幕僚说道:“这还不简单,在山中的叫远志,出山的叫做小草。”以此来讽刺谢安“晚节不保”,半辈子清高,四十多岁了居然给桓温当幕僚。
谢安老脸一红,但没有反驳,义无反顾的跟着桓温,为他出谋划策。桓温越发敬重谢安,视若珍宝。
就在谢安辅佐之下,桓温第二次北伐,大胜,夺回了故都洛阳城!
多年不见,洛阳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周围农田荒芜,昔日天下最繁华之地,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形同鬼蜮。
拿下洛阳城,城墙早就坍塌,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更重要的是,和第一次北伐一样,深入敌国腹地,粮草是个大问题,桓温拿下洛阳城,只是象征性的意义,鼓舞大晋士气,为桓温脸上贴金而已。
洛阳城已经死于战火之中,这是一座死城,拿下来也守不住,只是为桓温的战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
迫于粮食压力,桓温不久就带兵回到了大晋,只留下两千人看守洛阳——桓温明知这两千人会死,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越来越像王敦了。
这两千人居然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八年,才被燕国所灭,洛阳再次落入敌国之手。
不过,中原从来不平静,夺走洛阳的燕国也走向了灭亡——秦国皇帝苻坚带兵灭了燕国,俘虏了燕国的清河公主慕容氏,还有清河公主的亲弟弟,慕容冲。
燕国的清河公主年仅十四岁,生的国色天香,秦国皇帝苻坚一下子就看中了,纳为嫔妃。
慕容冲眼看着亲姐姐清河公主要被秦国皇帝苻坚强占,很是气愤,上前阻止,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苻坚是个男女不忌的皇帝,清河公主长得好看,年仅十二岁的慕容冲正处于小少年雌雄莫辩的年龄,别有一番趣味。
苻坚一把捏住小少年细痩的手腕,“清河公主当我的妃子,你就当我的男妃吧。”
于是,亡国的公主皇子都沦为了秦国皇帝苻坚的掌中玩物,姐弟两个共侍一夫,独宠后宫。
长安城有民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lt;/divgt;
lt;/divgt; ↑返回顶部↑
冉闵建立魏国之后,对大晋派出使节,商议两国建交。
北方的汉国和赵国与大晋都有灭国之仇,所以大晋不与汉,赵两国通使,南北断交多年了。
但冉闵是汉人,他灭了赵国,算是为大晋复仇。
没想到北伐还没开始,对手就已经倒掉了。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对手就能自己搞死自己。
这是什么魔幻的年代啊。
大晋先是大惊,而后大喜,赵国,你也有今天!让你也尝尝亡国的滋味!
于是大晋同意了魏国皇帝冉闵的提议,派出使团,带着礼物和建交国书,前往魏国。
一去一返,两国正式建交,就在太后褚蒜子和朝臣们商议在魏国建立大晋使馆时,北方传来新的消息:
鲜卑人的首领慕容儁(念君)灭了魏国,杀了皇帝冉闵,在中原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燕国。
看来不用建什么大使馆了,大晋还是要北伐啊。
第212章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
大晋这几年通过土断、南北合并的方式,使得赋税飞增,积累了北伐的资本。
北伐时机已到。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以北现在除了刚刚灭了魏国建立燕国的鲜卑人慕容氏,还有另一个在关中地区建国的氐族人建立的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是乘着赵国内讧、魏国初建的混乱时期建立的国家。
这一下又恢复了三分天下的时代,秦国,燕国和大晋。
但是以大晋目前的国力,同时打秦国和燕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个。
选择谁呢?
柿子当然选软的捏了!
大晋选择了秦国。
一来秦国看起来比较“软”,二来大晋的旧都洛阳就在目前秦国的版图之内,如果能够收复洛阳,对
大晋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意义太多了。
大晋于是决定伐秦。
桓温有伐蜀的经验,自请伐秦,打到关中,收复洛阳,太后褚蒜子同意了。
桓温带着四万军队从襄阳出发,原本还有后续军队一起北伐,但是燕国看到大晋打秦国,一定防守空虚,于是乘机派兵去打大晋。
荀灌的弟弟、寻阳大长公主的驸马、徐州刺史荀羡带兵保护大晋,和燕军交战,斩杀了燕国大将王腾和慕容兰。
至于灌娘和周抚去那儿了,自从桓温伐蜀之后,夫妻两人一直镇守在西蜀,维护这里的和平。清河把妹妹安定公主和十岁废帝送到蜀地隐居,就是荀灌亲手安排的。
荀羡守护大晋边境,却因伤病而退,次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真是天妒英才,他和寻阳大长公主没有子嗣。荀羡死后,寻阳大长公主没有改嫁,默默守着当年一度逃婚的丈夫的灵位。
荀羡和姐姐荀灌一样,都是年少成名,可惜寿数太短,大晋又失去一颗将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荀羡在战燕国的时候,桓温带着四万军队北伐,前秦派出五万大军拦截。
足迹踏在故土上,多少年没回家了?
北伐军士气大盛,势如破竹,频频获胜。
大晋军队杀到汉中,长安洛阳都在咫尺,汉中残留的中原百姓纷纷献上水和粮食,哭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从未见过大晋军队的年轻人,桓温备有成就感,筹备多年,大晋军队终于踏入关中,回到故土,他喝下百姓献的水,“不怕,我们会保护你们。”
这一刻,桓温觉得自己半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桓温乘胜追击,发誓度过灞水,直攻长安。
可是王悦派信使给桓温紧急传信,要他立刻班师回朝。
桓温这一支北伐军深入前秦腹地太远了,军粮屡屡被前秦的军队截获,根本运不过去。
原本带兵护送粮草支援桓温的荀羡又被燕**队拖在战场上,无法抽身。
如此一来,桓温就面临断粮的问题。
王悦手中有粮食,但没有军队护送,这些粮食最后只会被秦国截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人马断粮,就失去战斗力,光靠士气是不行的。
所以王悦要桓温赶紧回来。
桓温的热情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望着灞水面对的长安城,桓温不甘心啊!
老师,这一次我不能听你的了。
桓温把王悦的信撕毁,扔进灞水里,号令全军收割关中尚未成熟的小麦,当做军粮。
王悦得到信使的消息,得知桓温不听话,还下令收割关中粮食时,脸色大变:“桓温太心急了,这次要反胜为败。秦军看到桓温收割尚未成熟的小麦,就知道大晋军队缺粮。”
果然,秦国下令提前收割关中境内所有的粮食,坚壁清野,连一根草都不给桓温留下。
桓温军队彻底断粮了,被迫杀马为粮。
杀马影响士气,秦军乘机攻打而来,大晋大败。
桓温无奈,只得退兵,途中三千关中百姓拖儿带女,自愿跟随大晋的军队去江南,北方已经各个民族争霸的天下,汉人的生存越来越难了,还不如去江南找活路。
桓温保护着三千关中百姓班师回朝,中途还时不时被前秦袭击,桓温军队战死一半人,带着两万残兵和三千关中百姓回国。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三千关中百姓那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使得桓温享誉大晋。
毕竟,桓温只带着四万军队,差一点点就打到长安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长安东边就是洛阳。
所以桓温虽败犹荣,在大晋军民间的威信和名气一时无人都能敌。
王悦和桓温再次相见,桓温已经不复当年的恭敬和顺从,“我没有错,长安就在眼前,触手可得。如果是老师您,您也不会撤退。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如果试都不敢试,我半生拼搏,又是为何?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选择进攻,绝不退兵。”
王悦说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死在关中的两万大军,其实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你听我的话,及时退兵,不要派兵收割关中粮食打草惊蛇,你完全可以四万军队去,四万军队回来,还能带回三千汉中百姓,你一样能够名声大噪。”
王悦直视着桓温的眼睛,“你说你要拼一把,可是你没有用自己的命去拼,你让两万大晋军人客死异乡,尸骨不能还。你明明可以避免的,可是你偏偏选择冒险。一国之将,不可有赌徒之心,须知你是用别人的性命在赌,要慎之又慎。”
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提升,桓温的野心膨胀了。
桓温的目光不闪不避,“打仗就是要死人的,就是要用性命去拼。大晋死了两万,秦国不也死了两万吗?老师,您老了,变得畏首畏尾。如果我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遗臭万年。只要我一直有进取之心,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这两个结局我都愿意。我唯一怕的,是被人忘记,碌碌无为过一辈子。”
师徒第一次不欢而散。
桓温离开后,清河从屏风后面出来,安慰道:“你莫要生气,桓温不过又是一个王敦而已。权势腐蚀人心,这几十年来,从洛阳到建康。这样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只有你父亲一直没有变,谁能抗过权力的诱惑呢?”
桓温这些年,从讨伐蜀国,到阻止士族们霸占山川河流,到主持土断,每一件事都做的很好,为国为民。
可是他一旦掌握了权力,第一次北伐远征就变了。
就像清河评价的那样,活生生又一个王敦。
王悦轻轻拥着清河,开始怀恋父亲王导,“你说得对,我的父亲独一无二。不会有人再做到像他那样了。桓温令我失望,不过幸好,我早就准备了牵制他的人。”
很快,在会稽郡和王羲之隐居了多年的名士谢安终于肯出仕做官了。
他四十多岁了,一直在东山高卧,朝廷多次征召他当官,他都不肯去。在各种雅集中绽放光芒,到处都是他的朋友,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他就在。
陈郡谢氏的谢万谢尚等人都高官显达,唯有他一直是个没有官职的闲人,连妻子刘氏都忍不住问他,“大丈夫难道真的不想荣华富贵吗?”
谢安捂着鼻子说道:“这个……将来恐怕无法避免。”
谢家人封妻荫子,刘氏不免着急,催促他做官,说道:“我不求什么诰命夫人,但是孩子们的前途你要负责,你怎么不教教他们?”
谢安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我用言行教育他们,言传身教了呀。”
就在妻子刘氏都觉得丈夫就这样混一辈子的时候,谢安突然态度大变,跑去桓温的幕府,成为一个小幕僚!
众人万万没有想到,谢安会自降身份,给桓温当幕僚,而不是去朝廷当官,就凭他的名气出身和家族,当个刺史,一方大员都绰绰有余,为什么非要给桓温当幕僚呢?
谢安只是轻飘飘的说道:“我看好桓公。”
桓温得到谢安,简直狂喜,将谢安封为司马。
桓温看到谢安写的公文,很是欣赏,逢人就赞道:“这是安石(谢安的字)碎金啊。”用黄金来赞美谢安的文采。
刚好有人送给桓温药材,有一味药材叫做远志。
桓温就问谢安,“为何一根小草有远志这个名字?”
一个嫉妒谢安的幕僚说道:“这还不简单,在山中的叫远志,出山的叫做小草。”以此来讽刺谢安“晚节不保”,半辈子清高,四十多岁了居然给桓温当幕僚。
谢安老脸一红,但没有反驳,义无反顾的跟着桓温,为他出谋划策。桓温越发敬重谢安,视若珍宝。
就在谢安辅佐之下,桓温第二次北伐,大胜,夺回了故都洛阳城!
多年不见,洛阳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周围农田荒芜,昔日天下最繁华之地,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形同鬼蜮。
拿下洛阳城,城墙早就坍塌,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更重要的是,和第一次北伐一样,深入敌国腹地,粮草是个大问题,桓温拿下洛阳城,只是象征性的意义,鼓舞大晋士气,为桓温脸上贴金而已。
洛阳城已经死于战火之中,这是一座死城,拿下来也守不住,只是为桓温的战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
迫于粮食压力,桓温不久就带兵回到了大晋,只留下两千人看守洛阳——桓温明知这两千人会死,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越来越像王敦了。
这两千人居然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八年,才被燕国所灭,洛阳再次落入敌国之手。
不过,中原从来不平静,夺走洛阳的燕国也走向了灭亡——秦国皇帝苻坚带兵灭了燕国,俘虏了燕国的清河公主慕容氏,还有清河公主的亲弟弟,慕容冲。
燕国的清河公主年仅十四岁,生的国色天香,秦国皇帝苻坚一下子就看中了,纳为嫔妃。
慕容冲眼看着亲姐姐清河公主要被秦国皇帝苻坚强占,很是气愤,上前阻止,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苻坚是个男女不忌的皇帝,清河公主长得好看,年仅十二岁的慕容冲正处于小少年雌雄莫辩的年龄,别有一番趣味。
苻坚一把捏住小少年细痩的手腕,“清河公主当我的妃子,你就当我的男妃吧。”
于是,亡国的公主皇子都沦为了秦国皇帝苻坚的掌中玩物,姐弟两个共侍一夫,独宠后宫。
长安城有民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lt;/divgt;
lt;/divgt;
北方的汉国和赵国与大晋都有灭国之仇,所以大晋不与汉,赵两国通使,南北断交多年了。
但冉闵是汉人,他灭了赵国,算是为大晋复仇。
没想到北伐还没开始,对手就已经倒掉了。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对手就能自己搞死自己。
这是什么魔幻的年代啊。
大晋先是大惊,而后大喜,赵国,你也有今天!让你也尝尝亡国的滋味!
于是大晋同意了魏国皇帝冉闵的提议,派出使团,带着礼物和建交国书,前往魏国。
一去一返,两国正式建交,就在太后褚蒜子和朝臣们商议在魏国建立大晋使馆时,北方传来新的消息:
鲜卑人的首领慕容儁(念君)灭了魏国,杀了皇帝冉闵,在中原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燕国。
看来不用建什么大使馆了,大晋还是要北伐啊。
第212章 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
大晋这几年通过土断、南北合并的方式,使得赋税飞增,积累了北伐的资本。
北伐时机已到。
现在的问题是,长江以北现在除了刚刚灭了魏国建立燕国的鲜卑人慕容氏,还有另一个在关中地区建国的氐族人建立的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是乘着赵国内讧、魏国初建的混乱时期建立的国家。
这一下又恢复了三分天下的时代,秦国,燕国和大晋。
但是以大晋目前的国力,同时打秦国和燕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一个。
选择谁呢?
柿子当然选软的捏了!
大晋选择了秦国。
一来秦国看起来比较“软”,二来大晋的旧都洛阳就在目前秦国的版图之内,如果能够收复洛阳,对
大晋而言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这其中的意义太多了。
大晋于是决定伐秦。
桓温有伐蜀的经验,自请伐秦,打到关中,收复洛阳,太后褚蒜子同意了。
桓温带着四万军队从襄阳出发,原本还有后续军队一起北伐,但是燕国看到大晋打秦国,一定防守空虚,于是乘机派兵去打大晋。
荀灌的弟弟、寻阳大长公主的驸马、徐州刺史荀羡带兵保护大晋,和燕军交战,斩杀了燕国大将王腾和慕容兰。
至于灌娘和周抚去那儿了,自从桓温伐蜀之后,夫妻两人一直镇守在西蜀,维护这里的和平。清河把妹妹安定公主和十岁废帝送到蜀地隐居,就是荀灌亲手安排的。
荀羡守护大晋边境,却因伤病而退,次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八岁,真是天妒英才,他和寻阳大长公主没有子嗣。荀羡死后,寻阳大长公主没有改嫁,默默守着当年一度逃婚的丈夫的灵位。
荀羡和姐姐荀灌一样,都是年少成名,可惜寿数太短,大晋又失去一颗将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荀羡在战燕国的时候,桓温带着四万军队北伐,前秦派出五万大军拦截。
足迹踏在故土上,多少年没回家了?
北伐军士气大盛,势如破竹,频频获胜。
大晋军队杀到汉中,长安洛阳都在咫尺,汉中残留的中原百姓纷纷献上水和粮食,哭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从未见过大晋军队的年轻人,桓温备有成就感,筹备多年,大晋军队终于踏入关中,回到故土,他喝下百姓献的水,“不怕,我们会保护你们。”
这一刻,桓温觉得自己半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桓温乘胜追击,发誓度过灞水,直攻长安。
可是王悦派信使给桓温紧急传信,要他立刻班师回朝。
桓温这一支北伐军深入前秦腹地太远了,军粮屡屡被前秦的军队截获,根本运不过去。
原本带兵护送粮草支援桓温的荀羡又被燕**队拖在战场上,无法抽身。
如此一来,桓温就面临断粮的问题。
王悦手中有粮食,但没有军队护送,这些粮食最后只会被秦国截获,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人马断粮,就失去战斗力,光靠士气是不行的。
所以王悦要桓温赶紧回来。
桓温的热情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望着灞水面对的长安城,桓温不甘心啊!
老师,这一次我不能听你的了。
桓温把王悦的信撕毁,扔进灞水里,号令全军收割关中尚未成熟的小麦,当做军粮。
王悦得到信使的消息,得知桓温不听话,还下令收割关中粮食时,脸色大变:“桓温太心急了,这次要反胜为败。秦军看到桓温收割尚未成熟的小麦,就知道大晋军队缺粮。”
果然,秦国下令提前收割关中境内所有的粮食,坚壁清野,连一根草都不给桓温留下。
桓温军队彻底断粮了,被迫杀马为粮。
杀马影响士气,秦军乘机攻打而来,大晋大败。
桓温无奈,只得退兵,途中三千关中百姓拖儿带女,自愿跟随大晋的军队去江南,北方已经各个民族争霸的天下,汉人的生存越来越难了,还不如去江南找活路。
桓温保护着三千关中百姓班师回朝,中途还时不时被前秦袭击,桓温军队战死一半人,带着两万残兵和三千关中百姓回国。
这一次北伐,虽然没有获胜,但是三千关中百姓那句“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官军”使得桓温享誉大晋。
毕竟,桓温只带着四万军队,差一点点就打到长安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长安东边就是洛阳。
所以桓温虽败犹荣,在大晋军民间的威信和名气一时无人都能敌。
王悦和桓温再次相见,桓温已经不复当年的恭敬和顺从,“我没有错,长安就在眼前,触手可得。如果是老师您,您也不会撤退。不拼一把,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如果试都不敢试,我半生拼搏,又是为何?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选择进攻,绝不退兵。”
王悦说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死在关中的两万大军,其实可以不用死的。如果你听我的话,及时退兵,不要派兵收割关中粮食打草惊蛇,你完全可以四万军队去,四万军队回来,还能带回三千汉中百姓,你一样能够名声大噪。”
王悦直视着桓温的眼睛,“你说你要拼一把,可是你没有用自己的命去拼,你让两万大晋军人客死异乡,尸骨不能还。你明明可以避免的,可是你偏偏选择冒险。一国之将,不可有赌徒之心,须知你是用别人的性命在赌,要慎之又慎。”
随着地位和权势的提升,桓温的野心膨胀了。
桓温的目光不闪不避,“打仗就是要死人的,就是要用性命去拼。大晋死了两万,秦国不也死了两万吗?老师,您老了,变得畏首畏尾。如果我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遗臭万年。只要我一直有进取之心,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这两个结局我都愿意。我唯一怕的,是被人忘记,碌碌无为过一辈子。”
师徒第一次不欢而散。
桓温离开后,清河从屏风后面出来,安慰道:“你莫要生气,桓温不过又是一个王敦而已。权势腐蚀人心,这几十年来,从洛阳到建康。这样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只有你父亲一直没有变,谁能抗过权力的诱惑呢?”
桓温这些年,从讨伐蜀国,到阻止士族们霸占山川河流,到主持土断,每一件事都做的很好,为国为民。
可是他一旦掌握了权力,第一次北伐远征就变了。
就像清河评价的那样,活生生又一个王敦。
王悦轻轻拥着清河,开始怀恋父亲王导,“你说得对,我的父亲独一无二。不会有人再做到像他那样了。桓温令我失望,不过幸好,我早就准备了牵制他的人。”
很快,在会稽郡和王羲之隐居了多年的名士谢安终于肯出仕做官了。
他四十多岁了,一直在东山高卧,朝廷多次征召他当官,他都不肯去。在各种雅集中绽放光芒,到处都是他的朋友,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他就在。
陈郡谢氏的谢万谢尚等人都高官显达,唯有他一直是个没有官职的闲人,连妻子刘氏都忍不住问他,“大丈夫难道真的不想荣华富贵吗?”
谢安捂着鼻子说道:“这个……将来恐怕无法避免。”
谢家人封妻荫子,刘氏不免着急,催促他做官,说道:“我不求什么诰命夫人,但是孩子们的前途你要负责,你怎么不教教他们?”
谢安还是顾左右而言他,“我用言行教育他们,言传身教了呀。”
就在妻子刘氏都觉得丈夫就这样混一辈子的时候,谢安突然态度大变,跑去桓温的幕府,成为一个小幕僚!
众人万万没有想到,谢安会自降身份,给桓温当幕僚,而不是去朝廷当官,就凭他的名气出身和家族,当个刺史,一方大员都绰绰有余,为什么非要给桓温当幕僚呢?
谢安只是轻飘飘的说道:“我看好桓公。”
桓温得到谢安,简直狂喜,将谢安封为司马。
桓温看到谢安写的公文,很是欣赏,逢人就赞道:“这是安石(谢安的字)碎金啊。”用黄金来赞美谢安的文采。
刚好有人送给桓温药材,有一味药材叫做远志。
桓温就问谢安,“为何一根小草有远志这个名字?”
一个嫉妒谢安的幕僚说道:“这还不简单,在山中的叫远志,出山的叫做小草。”以此来讽刺谢安“晚节不保”,半辈子清高,四十多岁了居然给桓温当幕僚。
谢安老脸一红,但没有反驳,义无反顾的跟着桓温,为他出谋划策。桓温越发敬重谢安,视若珍宝。
就在谢安辅佐之下,桓温第二次北伐,大胜,夺回了故都洛阳城!
多年不见,洛阳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周围农田荒芜,昔日天下最繁华之地,已经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形同鬼蜮。
拿下洛阳城,城墙早就坍塌,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
更重要的是,和第一次北伐一样,深入敌国腹地,粮草是个大问题,桓温拿下洛阳城,只是象征性的意义,鼓舞大晋士气,为桓温脸上贴金而已。
洛阳城已经死于战火之中,这是一座死城,拿下来也守不住,只是为桓温的战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
迫于粮食压力,桓温不久就带兵回到了大晋,只留下两千人看守洛阳——桓温明知这两千人会死,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
他越来越像王敦了。
这两千人居然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苦守了八年,才被燕国所灭,洛阳再次落入敌国之手。
不过,中原从来不平静,夺走洛阳的燕国也走向了灭亡——秦国皇帝苻坚带兵灭了燕国,俘虏了燕国的清河公主慕容氏,还有清河公主的亲弟弟,慕容冲。
燕国的清河公主年仅十四岁,生的国色天香,秦国皇帝苻坚一下子就看中了,纳为嫔妃。
慕容冲眼看着亲姐姐清河公主要被秦国皇帝苻坚强占,很是气愤,上前阻止,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苻坚是个男女不忌的皇帝,清河公主长得好看,年仅十二岁的慕容冲正处于小少年雌雄莫辩的年龄,别有一番趣味。
苻坚一把捏住小少年细痩的手腕,“清河公主当我的妃子,你就当我的男妃吧。”
于是,亡国的公主皇子都沦为了秦国皇帝苻坚的掌中玩物,姐弟两个共侍一夫,独宠后宫。
长安城有民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