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大儒 二
“苏东坡到了江南了?可真快啊!”
武好古看完了米芾的书信,低声嘀咕了一句。
他也没想到苏东坡走的那么快。历史上建中靖国元年才到江南的,然后就在常州染病(据说是痢疾)去世。
现在他早了一年就到了常州,应该不会提前染上痢疾死在那里了吧?
武好古连忙从白飞飞手中接过了米芾的信。米芾和苏东坡那是老哥们了,历史上苏东坡在常州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在东南六路发运司做官的米芾就常去探望。
而米芾这几年,也和流落儋州的苏东坡保持书信往来。之前俏金娘南下儋州的时候还遵照武好古的指示,特意在涟水军停留,从米芾那里取了书信和一些淮南特产,一起带去了儋州。米芾还担心俏金娘一个女流在路上多有不便,还专门派了个米家的家将一路护送她前往。
而这个护送俏金娘的米家家将在七月初回到了开封府(米芾现在是蔡河拨发运使,衙署在开封府),不仅带回了“一段苏东坡和俏金娘的佳话”,而且还带来了苏东坡的书信,以及苏东坡的近况。
在儋州居住了近三年的苏东坡,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因为上了年纪;一方面则是因为儋州的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潮湿,让苏东坡很不适应。
另外,苏东坡的三个儿子跟着一块儿倒霉,都贬居岭南,也让苏东坡非常郁闷。
虽然苏东坡表面上装得非常淡然,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但是内心又岂能不苦?特别是苏东坡的三子苏过,明明满腹才学,却总是受苏东坡的连累,只在19岁时考过一次礼部试(落第),之后就因为是孝子,跟着老头子一路去了儋州,现在都28岁了,连考发解试的机会都没有。苏老头看着能不心酸吗?
而俏金娘的到来,则给苏东坡在儋州的晚年生活添了几分色彩。而到了今年三月初,朝廷迁移苏东坡往海州安置的诏书到达儋州。随后苏家父子就从儋州启程,在俏金娘的陪同下开始北上。先是到了循州(也在广东)和两个儿子苏迈、苏迨还有弟弟苏辙一家汇合(苏辙被贬后安置在循州),然后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的北上往海州而去。沿着海岸线走,先入闽,再入浙,六月初到了杭州。现在大概正往长江而去。
在米芾这封书信的最后,还说了推荐武好古拜入苏门的事儿。推荐信已经着前往海州赴任的米友仁带着出京了,今年秋天就应该能交到苏东坡手中了。
不过光是一封推荐信还是不足以显示武好古诚意,米芾希望武好古最好能亲自走一趟海州去拜师。
“海州……”武好古放下手中的书信,自言自语地道,“他若能平安到了那里,拜师的事情总能成功的。
只要能扯上苏门学士的虎皮,一个大书院总是能撑起来的。”
……
元符三年八月,界河两岸已经是天高云淡,秋意正浓。
古城扬州,则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秋风一起,意味着装满了产自中原的瓷器的海船可以顺风而下,驶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了。而扬州此时则和海州并立,都是中国瓷器的出要输出港口。扬州城外的长江码头上,到处都是正在装运的各国海船。而扬州城内的运河码头上,从徐州和开封府驶来的纲船上,也大都载着精美的瓷器和各种来自中原还有北地的玩意儿。其中最让扬州城的读书人们感到新奇的,则是一本本《文曲星》月刊杂志。
在扬州馆驿的一间上房内,摆放着一个温酒的红泥火炉,炉子上烫着一壶老酒,正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苏辙抿了一口老酒,手里捧着一本《文曲星》的创刊号,正在低声诵读一篇文章,正是今科探花纪忆的那篇万余字的“对策”文,还不时轻轻点头。
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还在元祐更化期间当过副相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的名臣今年已经61岁了,不过仍然有一副堂堂仪表,略显清癯,透出一股子久居人上的大臣气度,但也不失文人的风雅之气。
“是篇好文吧?”
一个长得和苏辙生得几分相似,却更消瘦,更苍老,虽然留了一部花白的大胡子,可是仍然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洒脱的老者突然开口。
这位老者一身白色长衫,手中持着一把折扇,更显出了儒雅洒脱之色,只是眉宇间却透着一丝忧郁。
不用说,这位看着比苏辙年长一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了!
苏辙眉头一蹙,点点头道:“章子厚倒是得了一个不错的孙女婿啊。”
脑海中,旋即浮现出一张总是气呼呼,又带着几分得色的老脸。
说起来苏家兄弟和章惇本来是老相识了,大家都是官n代,父辈就是好友,又是差不多时候中的进士。如果不是遇上了王安石闹新政,两家各自分属新旧两党,现在说不定还是至交好友呢!
而这么多年的党争,几起几落的遭遇,已经让苏家这两兄弟都萌生了退意。
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起复,仍然有“安置”处分在身,就是想退也退不出来啊!
不过现在韩忠彦已经拜了次相,而章惇又因为在拥立定策的问题上站错了队,倒霉已成定局,所以两兄弟的起复也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免除了处分,复了官位,他们就可以求个致仕了。
“韩师朴的女婿也不错啊!”苏东坡说着话,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又把酒杯放在案几上。在一旁伺候的是俏金娘,看见苏东坡的酒杯空了,就小心翼翼拿起了在火炉上温着的酒壶,给苏老头的酒杯中倒上了酒。
“进士第六的武好文?”苏辙皱起眉头,看了一眼俏金娘,“他可有个很会做事的好兄弟啊。”
苏东坡笑了笑:“我辈都已年迈,不再做事了,该他们年轻人来做事做官了……不是吗?”
苏辙哼了一声:“都钻营到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这里来了,也真是削尖脑袋了。”
原来担任了朐山县尉的米友仁一日前已经到过扬州,把米芾的书信和馈赠的礼品都交给了二苏。还送给二苏几册刚刚出版的《文曲星》杂志,还和二苏说起了武好古的“光辉事迹”。
其实武好古还是做成了不少事情的,就算是个近幸小人,也是个很有本事的近幸小人。
“子由,你很看不上他?”苏东坡笑着问自己的弟弟。
苏辙又是一声轻哼:“不是看不上,而是此人……”他斟酌了一下用词,“此人太会折腾了!就像,就像是王半山!”
王半山就是王安石!苏辙在听米友仁说了武好古这两年多来的所作所为之后,想到的居然是自家的老对头王安石。
“他像王半山?”苏东坡嗤的一笑,“怎么可能?他路子和王半山仿佛是相反的……你看了《共和商约》没有?”
苏辙摆摆手,“他就是一个王半山……不过却是旧党的王半山!”
“旧党的王半山?”苏东坡有些不大明白,论起文采,苏东坡是胜过苏辙的。但是在政治上,苏辙却远远胜过了苏东坡。
苏辙道:“王半山的路子,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出发点都是为了抑豪门而充国用。希望可以达到‘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标。
而武好古的《共和商约》则与之相反,是‘不抑豪门,鼓励工商,想让人人求富而富国’的路子。若在一地推行,或许可以造富一方,可是要行于天下,必然会和王半山的新法一样,引得民怨沸腾。
所以,他就是旧党的王半山!”
到底是做过副相的大儒,苏辙一眼就看穿了武好古路线的本质!
如果说王安石是想通过“封建计划经济”来解决宋朝面临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加大了官府的权力,也让水平不高,操守也不咋地的北宋官吏借机胡作非为了一番。
那么武好古的路子就是发展市场经济,释放资本主义魔鬼。因此《共和商约》采取的路线就是商人治商市,把界河商市的官吏置于商人元老院的控制之下。可是类似的路线在界河商市这个弹丸之地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在大宋全国执行类似的路线,那就是豪门治国,和汉元帝刘奭差不多了。
可以说,王安石和武好古代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如果两人在同一时代,非得掐起来不可。
“子由,”苏东坡眉头一皱,“你认为我不该收下这个弟子?”
苏辙摇摇头道:“你门内的事情,我不说甚底。不过收徒还是要谨慎,免得坏了一世清明……你门下不是有十个弟子?他们也在往海州去吧?到时候和他们商量吧。” ↑返回顶部↑
武好古看完了米芾的书信,低声嘀咕了一句。
他也没想到苏东坡走的那么快。历史上建中靖国元年才到江南的,然后就在常州染病(据说是痢疾)去世。
现在他早了一年就到了常州,应该不会提前染上痢疾死在那里了吧?
武好古连忙从白飞飞手中接过了米芾的信。米芾和苏东坡那是老哥们了,历史上苏东坡在常州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在东南六路发运司做官的米芾就常去探望。
而米芾这几年,也和流落儋州的苏东坡保持书信往来。之前俏金娘南下儋州的时候还遵照武好古的指示,特意在涟水军停留,从米芾那里取了书信和一些淮南特产,一起带去了儋州。米芾还担心俏金娘一个女流在路上多有不便,还专门派了个米家的家将一路护送她前往。
而这个护送俏金娘的米家家将在七月初回到了开封府(米芾现在是蔡河拨发运使,衙署在开封府),不仅带回了“一段苏东坡和俏金娘的佳话”,而且还带来了苏东坡的书信,以及苏东坡的近况。
在儋州居住了近三年的苏东坡,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因为上了年纪;一方面则是因为儋州的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潮湿,让苏东坡很不适应。
另外,苏东坡的三个儿子跟着一块儿倒霉,都贬居岭南,也让苏东坡非常郁闷。
虽然苏东坡表面上装得非常淡然,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但是内心又岂能不苦?特别是苏东坡的三子苏过,明明满腹才学,却总是受苏东坡的连累,只在19岁时考过一次礼部试(落第),之后就因为是孝子,跟着老头子一路去了儋州,现在都28岁了,连考发解试的机会都没有。苏老头看着能不心酸吗?
而俏金娘的到来,则给苏东坡在儋州的晚年生活添了几分色彩。而到了今年三月初,朝廷迁移苏东坡往海州安置的诏书到达儋州。随后苏家父子就从儋州启程,在俏金娘的陪同下开始北上。先是到了循州(也在广东)和两个儿子苏迈、苏迨还有弟弟苏辙一家汇合(苏辙被贬后安置在循州),然后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的北上往海州而去。沿着海岸线走,先入闽,再入浙,六月初到了杭州。现在大概正往长江而去。
在米芾这封书信的最后,还说了推荐武好古拜入苏门的事儿。推荐信已经着前往海州赴任的米友仁带着出京了,今年秋天就应该能交到苏东坡手中了。
不过光是一封推荐信还是不足以显示武好古诚意,米芾希望武好古最好能亲自走一趟海州去拜师。
“海州……”武好古放下手中的书信,自言自语地道,“他若能平安到了那里,拜师的事情总能成功的。
只要能扯上苏门学士的虎皮,一个大书院总是能撑起来的。”
……
元符三年八月,界河两岸已经是天高云淡,秋意正浓。
古城扬州,则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秋风一起,意味着装满了产自中原的瓷器的海船可以顺风而下,驶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了。而扬州此时则和海州并立,都是中国瓷器的出要输出港口。扬州城外的长江码头上,到处都是正在装运的各国海船。而扬州城内的运河码头上,从徐州和开封府驶来的纲船上,也大都载着精美的瓷器和各种来自中原还有北地的玩意儿。其中最让扬州城的读书人们感到新奇的,则是一本本《文曲星》月刊杂志。
在扬州馆驿的一间上房内,摆放着一个温酒的红泥火炉,炉子上烫着一壶老酒,正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苏辙抿了一口老酒,手里捧着一本《文曲星》的创刊号,正在低声诵读一篇文章,正是今科探花纪忆的那篇万余字的“对策”文,还不时轻轻点头。
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还在元祐更化期间当过副相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的名臣今年已经61岁了,不过仍然有一副堂堂仪表,略显清癯,透出一股子久居人上的大臣气度,但也不失文人的风雅之气。
“是篇好文吧?”
一个长得和苏辙生得几分相似,却更消瘦,更苍老,虽然留了一部花白的大胡子,可是仍然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洒脱的老者突然开口。
这位老者一身白色长衫,手中持着一把折扇,更显出了儒雅洒脱之色,只是眉宇间却透着一丝忧郁。
不用说,这位看着比苏辙年长一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了!
苏辙眉头一蹙,点点头道:“章子厚倒是得了一个不错的孙女婿啊。”
脑海中,旋即浮现出一张总是气呼呼,又带着几分得色的老脸。
说起来苏家兄弟和章惇本来是老相识了,大家都是官n代,父辈就是好友,又是差不多时候中的进士。如果不是遇上了王安石闹新政,两家各自分属新旧两党,现在说不定还是至交好友呢!
而这么多年的党争,几起几落的遭遇,已经让苏家这两兄弟都萌生了退意。
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起复,仍然有“安置”处分在身,就是想退也退不出来啊!
不过现在韩忠彦已经拜了次相,而章惇又因为在拥立定策的问题上站错了队,倒霉已成定局,所以两兄弟的起复也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免除了处分,复了官位,他们就可以求个致仕了。
“韩师朴的女婿也不错啊!”苏东坡说着话,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又把酒杯放在案几上。在一旁伺候的是俏金娘,看见苏东坡的酒杯空了,就小心翼翼拿起了在火炉上温着的酒壶,给苏老头的酒杯中倒上了酒。
“进士第六的武好文?”苏辙皱起眉头,看了一眼俏金娘,“他可有个很会做事的好兄弟啊。”
苏东坡笑了笑:“我辈都已年迈,不再做事了,该他们年轻人来做事做官了……不是吗?”
苏辙哼了一声:“都钻营到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这里来了,也真是削尖脑袋了。”
原来担任了朐山县尉的米友仁一日前已经到过扬州,把米芾的书信和馈赠的礼品都交给了二苏。还送给二苏几册刚刚出版的《文曲星》杂志,还和二苏说起了武好古的“光辉事迹”。
其实武好古还是做成了不少事情的,就算是个近幸小人,也是个很有本事的近幸小人。
“子由,你很看不上他?”苏东坡笑着问自己的弟弟。
苏辙又是一声轻哼:“不是看不上,而是此人……”他斟酌了一下用词,“此人太会折腾了!就像,就像是王半山!”
王半山就是王安石!苏辙在听米友仁说了武好古这两年多来的所作所为之后,想到的居然是自家的老对头王安石。
“他像王半山?”苏东坡嗤的一笑,“怎么可能?他路子和王半山仿佛是相反的……你看了《共和商约》没有?”
苏辙摆摆手,“他就是一个王半山……不过却是旧党的王半山!”
“旧党的王半山?”苏东坡有些不大明白,论起文采,苏东坡是胜过苏辙的。但是在政治上,苏辙却远远胜过了苏东坡。
苏辙道:“王半山的路子,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出发点都是为了抑豪门而充国用。希望可以达到‘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标。
而武好古的《共和商约》则与之相反,是‘不抑豪门,鼓励工商,想让人人求富而富国’的路子。若在一地推行,或许可以造富一方,可是要行于天下,必然会和王半山的新法一样,引得民怨沸腾。
所以,他就是旧党的王半山!”
到底是做过副相的大儒,苏辙一眼就看穿了武好古路线的本质!
如果说王安石是想通过“封建计划经济”来解决宋朝面临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加大了官府的权力,也让水平不高,操守也不咋地的北宋官吏借机胡作非为了一番。
那么武好古的路子就是发展市场经济,释放资本主义魔鬼。因此《共和商约》采取的路线就是商人治商市,把界河商市的官吏置于商人元老院的控制之下。可是类似的路线在界河商市这个弹丸之地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在大宋全国执行类似的路线,那就是豪门治国,和汉元帝刘奭差不多了。
可以说,王安石和武好古代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如果两人在同一时代,非得掐起来不可。
“子由,”苏东坡眉头一皱,“你认为我不该收下这个弟子?”
苏辙摇摇头道:“你门内的事情,我不说甚底。不过收徒还是要谨慎,免得坏了一世清明……你门下不是有十个弟子?他们也在往海州去吧?到时候和他们商量吧。” ↑返回顶部↑
“苏东坡到了江南了?可真快啊!”
武好古看完了米芾的书信,低声嘀咕了一句。
他也没想到苏东坡走的那么快。历史上建中靖国元年才到江南的,然后就在常州染病(据说是痢疾)去世。
现在他早了一年就到了常州,应该不会提前染上痢疾死在那里了吧?
武好古连忙从白飞飞手中接过了米芾的信。米芾和苏东坡那是老哥们了,历史上苏东坡在常州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在东南六路发运司做官的米芾就常去探望。
而米芾这几年,也和流落儋州的苏东坡保持书信往来。之前俏金娘南下儋州的时候还遵照武好古的指示,特意在涟水军停留,从米芾那里取了书信和一些淮南特产,一起带去了儋州。米芾还担心俏金娘一个女流在路上多有不便,还专门派了个米家的家将一路护送她前往。
而这个护送俏金娘的米家家将在七月初回到了开封府(米芾现在是蔡河拨发运使,衙署在开封府),不仅带回了“一段苏东坡和俏金娘的佳话”,而且还带来了苏东坡的书信,以及苏东坡的近况。
在儋州居住了近三年的苏东坡,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因为上了年纪;一方面则是因为儋州的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潮湿,让苏东坡很不适应。
另外,苏东坡的三个儿子跟着一块儿倒霉,都贬居岭南,也让苏东坡非常郁闷。
虽然苏东坡表面上装得非常淡然,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但是内心又岂能不苦?特别是苏东坡的三子苏过,明明满腹才学,却总是受苏东坡的连累,只在19岁时考过一次礼部试(落第),之后就因为是孝子,跟着老头子一路去了儋州,现在都28岁了,连考发解试的机会都没有。苏老头看着能不心酸吗?
而俏金娘的到来,则给苏东坡在儋州的晚年生活添了几分色彩。而到了今年三月初,朝廷迁移苏东坡往海州安置的诏书到达儋州。随后苏家父子就从儋州启程,在俏金娘的陪同下开始北上。先是到了循州(也在广东)和两个儿子苏迈、苏迨还有弟弟苏辙一家汇合(苏辙被贬后安置在循州),然后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的北上往海州而去。沿着海岸线走,先入闽,再入浙,六月初到了杭州。现在大概正往长江而去。
在米芾这封书信的最后,还说了推荐武好古拜入苏门的事儿。推荐信已经着前往海州赴任的米友仁带着出京了,今年秋天就应该能交到苏东坡手中了。
不过光是一封推荐信还是不足以显示武好古诚意,米芾希望武好古最好能亲自走一趟海州去拜师。
“海州……”武好古放下手中的书信,自言自语地道,“他若能平安到了那里,拜师的事情总能成功的。
只要能扯上苏门学士的虎皮,一个大书院总是能撑起来的。”
……
元符三年八月,界河两岸已经是天高云淡,秋意正浓。
古城扬州,则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秋风一起,意味着装满了产自中原的瓷器的海船可以顺风而下,驶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了。而扬州此时则和海州并立,都是中国瓷器的出要输出港口。扬州城外的长江码头上,到处都是正在装运的各国海船。而扬州城内的运河码头上,从徐州和开封府驶来的纲船上,也大都载着精美的瓷器和各种来自中原还有北地的玩意儿。其中最让扬州城的读书人们感到新奇的,则是一本本《文曲星》月刊杂志。
在扬州馆驿的一间上房内,摆放着一个温酒的红泥火炉,炉子上烫着一壶老酒,正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苏辙抿了一口老酒,手里捧着一本《文曲星》的创刊号,正在低声诵读一篇文章,正是今科探花纪忆的那篇万余字的“对策”文,还不时轻轻点头。
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还在元祐更化期间当过副相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的名臣今年已经61岁了,不过仍然有一副堂堂仪表,略显清癯,透出一股子久居人上的大臣气度,但也不失文人的风雅之气。
“是篇好文吧?”
一个长得和苏辙生得几分相似,却更消瘦,更苍老,虽然留了一部花白的大胡子,可是仍然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洒脱的老者突然开口。
这位老者一身白色长衫,手中持着一把折扇,更显出了儒雅洒脱之色,只是眉宇间却透着一丝忧郁。
不用说,这位看着比苏辙年长一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了!
苏辙眉头一蹙,点点头道:“章子厚倒是得了一个不错的孙女婿啊。”
脑海中,旋即浮现出一张总是气呼呼,又带着几分得色的老脸。
说起来苏家兄弟和章惇本来是老相识了,大家都是官n代,父辈就是好友,又是差不多时候中的进士。如果不是遇上了王安石闹新政,两家各自分属新旧两党,现在说不定还是至交好友呢!
而这么多年的党争,几起几落的遭遇,已经让苏家这两兄弟都萌生了退意。
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起复,仍然有“安置”处分在身,就是想退也退不出来啊!
不过现在韩忠彦已经拜了次相,而章惇又因为在拥立定策的问题上站错了队,倒霉已成定局,所以两兄弟的起复也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免除了处分,复了官位,他们就可以求个致仕了。
“韩师朴的女婿也不错啊!”苏东坡说着话,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又把酒杯放在案几上。在一旁伺候的是俏金娘,看见苏东坡的酒杯空了,就小心翼翼拿起了在火炉上温着的酒壶,给苏老头的酒杯中倒上了酒。
“进士第六的武好文?”苏辙皱起眉头,看了一眼俏金娘,“他可有个很会做事的好兄弟啊。”
苏东坡笑了笑:“我辈都已年迈,不再做事了,该他们年轻人来做事做官了……不是吗?”
苏辙哼了一声:“都钻营到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这里来了,也真是削尖脑袋了。”
原来担任了朐山县尉的米友仁一日前已经到过扬州,把米芾的书信和馈赠的礼品都交给了二苏。还送给二苏几册刚刚出版的《文曲星》杂志,还和二苏说起了武好古的“光辉事迹”。
其实武好古还是做成了不少事情的,就算是个近幸小人,也是个很有本事的近幸小人。
“子由,你很看不上他?”苏东坡笑着问自己的弟弟。
苏辙又是一声轻哼:“不是看不上,而是此人……”他斟酌了一下用词,“此人太会折腾了!就像,就像是王半山!”
王半山就是王安石!苏辙在听米友仁说了武好古这两年多来的所作所为之后,想到的居然是自家的老对头王安石。
“他像王半山?”苏东坡嗤的一笑,“怎么可能?他路子和王半山仿佛是相反的……你看了《共和商约》没有?”
苏辙摆摆手,“他就是一个王半山……不过却是旧党的王半山!”
“旧党的王半山?”苏东坡有些不大明白,论起文采,苏东坡是胜过苏辙的。但是在政治上,苏辙却远远胜过了苏东坡。
苏辙道:“王半山的路子,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出发点都是为了抑豪门而充国用。希望可以达到‘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标。
而武好古的《共和商约》则与之相反,是‘不抑豪门,鼓励工商,想让人人求富而富国’的路子。若在一地推行,或许可以造富一方,可是要行于天下,必然会和王半山的新法一样,引得民怨沸腾。
所以,他就是旧党的王半山!”
到底是做过副相的大儒,苏辙一眼就看穿了武好古路线的本质!
如果说王安石是想通过“封建计划经济”来解决宋朝面临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加大了官府的权力,也让水平不高,操守也不咋地的北宋官吏借机胡作非为了一番。
那么武好古的路子就是发展市场经济,释放资本主义魔鬼。因此《共和商约》采取的路线就是商人治商市,把界河商市的官吏置于商人元老院的控制之下。可是类似的路线在界河商市这个弹丸之地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在大宋全国执行类似的路线,那就是豪门治国,和汉元帝刘奭差不多了。
可以说,王安石和武好古代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如果两人在同一时代,非得掐起来不可。
“子由,”苏东坡眉头一皱,“你认为我不该收下这个弟子?”
苏辙摇摇头道:“你门内的事情,我不说甚底。不过收徒还是要谨慎,免得坏了一世清明……你门下不是有十个弟子?他们也在往海州去吧?到时候和他们商量吧。”
武好古看完了米芾的书信,低声嘀咕了一句。
他也没想到苏东坡走的那么快。历史上建中靖国元年才到江南的,然后就在常州染病(据说是痢疾)去世。
现在他早了一年就到了常州,应该不会提前染上痢疾死在那里了吧?
武好古连忙从白飞飞手中接过了米芾的信。米芾和苏东坡那是老哥们了,历史上苏东坡在常州病得快不行的时候,在东南六路发运司做官的米芾就常去探望。
而米芾这几年,也和流落儋州的苏东坡保持书信往来。之前俏金娘南下儋州的时候还遵照武好古的指示,特意在涟水军停留,从米芾那里取了书信和一些淮南特产,一起带去了儋州。米芾还担心俏金娘一个女流在路上多有不便,还专门派了个米家的家将一路护送她前往。
而这个护送俏金娘的米家家将在七月初回到了开封府(米芾现在是蔡河拨发运使,衙署在开封府),不仅带回了“一段苏东坡和俏金娘的佳话”,而且还带来了苏东坡的书信,以及苏东坡的近况。
在儋州居住了近三年的苏东坡,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因为上了年纪;一方面则是因为儋州的生活条件艰苦,气候炎热潮湿,让苏东坡很不适应。
另外,苏东坡的三个儿子跟着一块儿倒霉,都贬居岭南,也让苏东坡非常郁闷。
虽然苏东坡表面上装得非常淡然,读书、著述、诗文唱和,但是内心又岂能不苦?特别是苏东坡的三子苏过,明明满腹才学,却总是受苏东坡的连累,只在19岁时考过一次礼部试(落第),之后就因为是孝子,跟着老头子一路去了儋州,现在都28岁了,连考发解试的机会都没有。苏老头看着能不心酸吗?
而俏金娘的到来,则给苏东坡在儋州的晚年生活添了几分色彩。而到了今年三月初,朝廷迁移苏东坡往海州安置的诏书到达儋州。随后苏家父子就从儋州启程,在俏金娘的陪同下开始北上。先是到了循州(也在广东)和两个儿子苏迈、苏迨还有弟弟苏辙一家汇合(苏辙被贬后安置在循州),然后一大家子浩浩荡荡的北上往海州而去。沿着海岸线走,先入闽,再入浙,六月初到了杭州。现在大概正往长江而去。
在米芾这封书信的最后,还说了推荐武好古拜入苏门的事儿。推荐信已经着前往海州赴任的米友仁带着出京了,今年秋天就应该能交到苏东坡手中了。
不过光是一封推荐信还是不足以显示武好古诚意,米芾希望武好古最好能亲自走一趟海州去拜师。
“海州……”武好古放下手中的书信,自言自语地道,“他若能平安到了那里,拜师的事情总能成功的。
只要能扯上苏门学士的虎皮,一个大书院总是能撑起来的。”
……
元符三年八月,界河两岸已经是天高云淡,秋意正浓。
古城扬州,则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秋风一起,意味着装满了产自中原的瓷器的海船可以顺风而下,驶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了。而扬州此时则和海州并立,都是中国瓷器的出要输出港口。扬州城外的长江码头上,到处都是正在装运的各国海船。而扬州城内的运河码头上,从徐州和开封府驶来的纲船上,也大都载着精美的瓷器和各种来自中原还有北地的玩意儿。其中最让扬州城的读书人们感到新奇的,则是一本本《文曲星》月刊杂志。
在扬州馆驿的一间上房内,摆放着一个温酒的红泥火炉,炉子上烫着一壶老酒,正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苏辙抿了一口老酒,手里捧着一本《文曲星》的创刊号,正在低声诵读一篇文章,正是今科探花纪忆的那篇万余字的“对策”文,还不时轻轻点头。
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还在元祐更化期间当过副相尚书右丞和门下侍郎的名臣今年已经61岁了,不过仍然有一副堂堂仪表,略显清癯,透出一股子久居人上的大臣气度,但也不失文人的风雅之气。
“是篇好文吧?”
一个长得和苏辙生得几分相似,却更消瘦,更苍老,虽然留了一部花白的大胡子,可是仍然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洒脱的老者突然开口。
这位老者一身白色长衫,手中持着一把折扇,更显出了儒雅洒脱之色,只是眉宇间却透着一丝忧郁。
不用说,这位看着比苏辙年长一点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了!
苏辙眉头一蹙,点点头道:“章子厚倒是得了一个不错的孙女婿啊。”
脑海中,旋即浮现出一张总是气呼呼,又带着几分得色的老脸。
说起来苏家兄弟和章惇本来是老相识了,大家都是官n代,父辈就是好友,又是差不多时候中的进士。如果不是遇上了王安石闹新政,两家各自分属新旧两党,现在说不定还是至交好友呢!
而这么多年的党争,几起几落的遭遇,已经让苏家这两兄弟都萌生了退意。
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起复,仍然有“安置”处分在身,就是想退也退不出来啊!
不过现在韩忠彦已经拜了次相,而章惇又因为在拥立定策的问题上站错了队,倒霉已成定局,所以两兄弟的起复也是时间问题了。
一旦免除了处分,复了官位,他们就可以求个致仕了。
“韩师朴的女婿也不错啊!”苏东坡说着话,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又把酒杯放在案几上。在一旁伺候的是俏金娘,看见苏东坡的酒杯空了,就小心翼翼拿起了在火炉上温着的酒壶,给苏老头的酒杯中倒上了酒。
“进士第六的武好文?”苏辙皱起眉头,看了一眼俏金娘,“他可有个很会做事的好兄弟啊。”
苏东坡笑了笑:“我辈都已年迈,不再做事了,该他们年轻人来做事做官了……不是吗?”
苏辙哼了一声:“都钻营到我们这两个老骨头这里来了,也真是削尖脑袋了。”
原来担任了朐山县尉的米友仁一日前已经到过扬州,把米芾的书信和馈赠的礼品都交给了二苏。还送给二苏几册刚刚出版的《文曲星》杂志,还和二苏说起了武好古的“光辉事迹”。
其实武好古还是做成了不少事情的,就算是个近幸小人,也是个很有本事的近幸小人。
“子由,你很看不上他?”苏东坡笑着问自己的弟弟。
苏辙又是一声轻哼:“不是看不上,而是此人……”他斟酌了一下用词,“此人太会折腾了!就像,就像是王半山!”
王半山就是王安石!苏辙在听米友仁说了武好古这两年多来的所作所为之后,想到的居然是自家的老对头王安石。
“他像王半山?”苏东坡嗤的一笑,“怎么可能?他路子和王半山仿佛是相反的……你看了《共和商约》没有?”
苏辙摆摆手,“他就是一个王半山……不过却是旧党的王半山!”
“旧党的王半山?”苏东坡有些不大明白,论起文采,苏东坡是胜过苏辙的。但是在政治上,苏辙却远远胜过了苏东坡。
苏辙道:“王半山的路子,无论是《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出发点都是为了抑豪门而充国用。希望可以达到‘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目标。
而武好古的《共和商约》则与之相反,是‘不抑豪门,鼓励工商,想让人人求富而富国’的路子。若在一地推行,或许可以造富一方,可是要行于天下,必然会和王半山的新法一样,引得民怨沸腾。
所以,他就是旧党的王半山!”
到底是做过副相的大儒,苏辙一眼就看穿了武好古路线的本质!
如果说王安石是想通过“封建计划经济”来解决宋朝面临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王安石的变法加大了官府的权力,也让水平不高,操守也不咋地的北宋官吏借机胡作非为了一番。
那么武好古的路子就是发展市场经济,释放资本主义魔鬼。因此《共和商约》采取的路线就是商人治商市,把界河商市的官吏置于商人元老院的控制之下。可是类似的路线在界河商市这个弹丸之地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在大宋全国执行类似的路线,那就是豪门治国,和汉元帝刘奭差不多了。
可以说,王安石和武好古代表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如果两人在同一时代,非得掐起来不可。
“子由,”苏东坡眉头一皱,“你认为我不该收下这个弟子?”
苏辙摇摇头道:“你门内的事情,我不说甚底。不过收徒还是要谨慎,免得坏了一世清明……你门下不是有十个弟子?他们也在往海州去吧?到时候和他们商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