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节
如今南渡士族甚多,皆有此行,只是荆州如今尚且战乱,却是太大胆了。
“愚儿!”陶侃深吸了一口气,才沉声道,“世族最惧乱兵,岂会如此不智,若我所料不错,此女当是渤海公治下。”
陶瞻深吸了一口气,惊道:“渤海公?她为何会派人来……”
此话一出,他瞬间顿住,神色间竟然有一些狼狈与不安:“可要我带兵擒来此女?”
大将军王敦本就猜忌父亲,若不是他手下那些饭桶实在打不过叛军,也不会让父亲上任荆州要职。
“胡闹!”陶侃无奈道,“如今非但不能擒她伤她,反而得为她掩饰,不可将此事传出。”
陶瞻还是没想明白。
陶侃于是越加叹息:“吾当年受司空之恩未报,江州又乱,若再传此事,如何立于朝中——这女子手段毒辣,出手倒至要害,知吾上任便至,绝非凡人也——如今苍秀立于兖州,此女当是护鲜卑校尉肖晓了。”
陶瞻终于听懂了,面色瞬间大变:“那,阿耶,当如何是好?”
陶侃沉默数息:“当我亲自去见,一问究竟。”
他当年出生贫寒,虽有乡人举荐,但职位很低,没有向上之路,直到后来,他去拜访了当时的司空张华,张华赏识他的才华,任他为尚书郎,随侍左右。
可惜后来张华被杀,族人尽诛,他这个张华举荐的寒门也黯然下台,直到荆州之乱才又重新起复。
但万万没想到,张华孙女居然能在这短短八年便成北方之主,让朝廷对当年被张华举荐过的寒门子弟更加戒备。
如今,渤海公心腹大将到了他治下,加上她们那赫赫战绩,此事若传入王敦耳中,以他多疑善嫉之心,自己便是浑身是嘴,也难以说清。
更何况有外敌在前,若不谨慎处置,荆州危矣。
至于说擒杀此女,更是不可——如今天下纷乱,渤海公眼看已有帝王之资,若有万一,真被她一统天下,他之全族岂有幸理?
只能他亲自去见了,也算是对渤海公示好。
第185章 两种准备
在分析荆州形势的时候,肖晓晓就馋陶侃这个人很久了,她身边的团队也对陶侃做出了分析,然后便很快明确了一点,陶侃对晋元帝的忠心,可能并没有多少。
或者说,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里,对帝室忠心的基本就没有几个。
追根溯源,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让晋朝的官吏处于一种父死子继的状态——从父亲手上接过职位的二代三代四代们,只会把职位当成父亲给了遗产,而不会去感激国家给了他重用。
寒门更不必说,才华高如陶侃,当年在张华手下当尚书郎时,也被诸世家鄙称为“小人”,如果没有乱世来给他拖展才华,那么,在张华这个靠山倒下后,他可能一世都只是白丁。
再加上魏晋之时,南北十六国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四多个皇帝,人均两年都不到,说忠心有点太奢侈了。
所以她才专门到武昌外不远的地方来守株待兔。
事情也正如她所料,不过半个月的时间,陶侃便收到消息,亲自前来。
石阳峒依山靠水,这些时日里,肖晓晓在这边经营了一个集市,主要是卖些盐来交易山货,她教授了这些人怎么辨别药材,同时还打劫、不,是肃清了周围一些小的水匪,连人带巢穴一窝,获得了几条破船,可以用来在长江上摆渡送货赚点钱财。
一名高大的老人带着侍卫,骑马来到这处集市。
地方狭小,摊位密集,他们在只能市外下马,走入其中。
这里除了卖盐,还交易一些麻布、药品,但更重要是,这里有一位少女坐在高台上,和台下的人高谈阔论——这难道是在谈玄?
陶侃微微皱眉,他是很不喜欢谈玄之风的,奈何若不谈玄,便很难在如今的官场上立足,但听闻北方渤海公以才干实学论为重,她之手下,当不会谈玄才是?
他不由得靠近了些,才听清这女子说的是何。
“这大肚病呢,主要防治,便要看周围水域有没有这种小螺——这小螺会在身边水中放出水蛊,人畜触水便得……”肖妃在台上认真给他们讲解卫生知识,“所以,一但在取水之处看到此物,必不可用手触碰,尽量用长钳毁去。”
她在身边的黑板上画出水,然后在水里画了钉螺,又在螺上画了小虫,以箭头的形势给他们讲解怎么防血吸虫病。
她说的简洁易懂,清晰明了,又讲解不用太过担心,这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切断他它的传播途径,只要常常喝热水,收集肥料沤肥就好,同时,她还给他们普及把水烧过后喝的好处,说这样能长寿,少生病,而且不要担心废柴禾,因为以后等渤海公过来了,大家都有用不完的柴禾……
没办法,南方的瘟疫就是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这里的人不懂这些,把这些都统称为瘴气,推广防疫对增长人口,收拢民心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讲完这些,肖妃还把这些知识总结成顺口溜,让人记下。
这些人都听得非常认真,认真到陶侃都困惑自己以及前的话为什么这些蛮人就听不下去呢?
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些人认真听的原因了。
当肖妃确定他们都记住这些知识后,满意地宣布今天的课堂结束了。
这些人都努力地鼓掌欢呼,然后一拥而上,去旁边的一名青年面前,排起队来。
青年面前放着一个大麻布口袋,拿着小巧可握掌中的戥秤,给他们挨个称了一撮灰色的粉末,用细纸包着,听着蛮人背会了顺口溜,便一份分发出去,这些蛮人兴高彩烈地收了起来。
“这是什么?”陶侃问旁边的一位蛮人摊主,后者正在侍弄面前的几块野草根,将上边泥土抠掉。
“那是药粉,能止水疹之痒,”蛮人有些羡慕地答道,“肖姑娘说了,愿意听她讲座的,只要会背她讲的东西,就能免费领药,不过只能领一次。”
陶侃一时忍不住大为心动,他年轻时做鱼梁吏,常年在水边,生了水疹,一但发作,恨不得将那块皮抠下来,他不怕战场上的刀兵,却常常被这小病折腾得难以安眠,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会认真听——山蛮居于洞穴,潮湿炎热,极易生疹。
那蛮人又忍不住补充道:“肖姑娘真是大好人,她还说了,以后会经常发这些东西,请我们多让老人过来听,让老人日子过得好些……”
他本是博文强记之人,肖姑娘讲的什么都记住了,于是排在队伍后边,也上前去领了一份。
他虽年老,却气质不凡,分药的青年多看了他一眼。
领了药,陶侃缓缓走到正在擦木板的肖晓晓面前。
美如芙蕖的姑娘转头看他,微微一笑:“阁下天人之资,非凡也,不如一述?”
陶侃心中了然,淡淡道:“当如此也。”
……
肖晓晓带着这位老人走到自己的临时居所外,这是新建的房子,依山而建的双层木楼,还散发着新鲜木材的清香,客房之中摆着桌案和草席,那位跟来的青年很自觉地出门煮茶。
陶侃看着这位和渤海公年纪相差无几的女子,微微一叹:“渤海公可好?”
当年他受张华恩惠时,也曾出入司空府邸,见过那幼女随侍司空左右,被称一声世叔,然十年之后,当年的幼女已是总领北方,权势滔天。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主公甚好,”肖晓晓微笑着回答,“将军还记得主公,若让主公知晓,定会感动。”
陶侃无奈地摇头:“她连姓氏都已弃之,又何来感动之言。”
这话就很不好接了,不过肖晓晓本就是试探来着,闻言神情便是一肃:“怎么,将军也觉得,北方偌大基业,该让主公那位有血缘的弟弟继承吗?”
陶侃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才道:“家国天下,岂能轻予,张舆才能平庸,他亦从未做此想。”
“哦,将军见过那位?”肖晓晓好奇了一把。
“见过,”陶侃没有多谈,将话题转移回来,“南方湿热,肖校尉突至此地,必不习惯吧?”
这时,茶送了过来,肖晓晓熟练地给陶侃斟上,才道:“不必试探,吾来此地,就是意图荆州。”
这话说得太直接,陶侃凝视着茶杯,叹息道:“吾为晋臣。”
“吾主亦是晋臣,”肖晓晓微笑道,“将军出生寒门,当知便是功劳过天,亦不可入建邺中枢,不是么?”
历史上,陶侃刚刚平定了荆州,就被踢到了广州平定叛乱,随后又接连平定了两次几乎推翻东晋、攻入都城的大叛乱,但这样的大的功劳,依然被排挤在建邺的中央政府之外,他一死,陶家就迅速没落,儿子们没一个人身居要职,孙子就更不必说了,而到曾孙陶渊明的时候,已经被排挤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潜无鞋,友为其做鞋”的地步了。
而那时,离陶侃去世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陶侃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却终是叹息一声:“渤海公有治世之能,奈何吾已老去,怕是无力效劳。”
若他还是当年的小鱼吏,又或者是中年的尚书郎,都会依然弃职,追随渤海公。
但如今,他已经五十四了,在晋元帝后手攀到荆州之主,再让他用全副身家,重新开始,对一个有着家人的老人来说,赌性太大了。
“将军可知,大胜之后,王敦对您早已心怀戒备,如今已经有设计,将军若是久留于晋,败亡就在顷刻啊。”肖晓叹息道。
陶侃心中一紧,目光深邃,却没有再多问,只是抱拳道:“多谢提醒,老夫自会戒备,告辞。”
肖晓也不纠缠,微笑道:“请!”
陶侃起身,大步而出,肖晓甚至没有送他。
徐策看着这位将军仿佛赶场一样走掉,有些困惑地走到肖晓晓身边:“就说这么几句?”
“足够了,”肖晓晓把玩着茶杯,优雅道,“历史上,再过几天,陶侃就要吃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而这次失败,和当今东晋权臣王敦有点关系。”
“什么关系,王敦真的想他死吗?”徐策问道。
“当然不是,王敦虽然小气,但不是傻子,如今荆州四处叛乱,他留着陶侃还有大用呢,”肖晓晓将茶杯放下,“几天后的败仗,原因只是陶侃的手下贪功惹事,当了叛徒从而失败,唯一和王敦有关联的,不过是这叛徒刚刚从王敦那边回来罢了。”
但是如今自己这个简单的提醒,一下就击中了陶侃心中最大的弱点——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写一本《我的奋斗》《我被高门嫌弃的一生》,只要那个手下当叛徒,陶侃肯定立刻就可以和王敦联系上,怀疑的种子一但种下,就再难铲除。
“那我们就等着?”徐策问。
“当然不是,我们得去搭救,”肖晓晓笑的超温柔,“历史书上写得很清楚,这场大败仗,就他一个人狼狈地逃回来了,这么好的施恩机会,错过了,得多遗憾啊。”
徐策平静地点头:“那我去做准备了。”
“去吧。”肖妃转过身,低头翻出一张地图,继续为自己的荆州计划做准备。
除了陶侃,她还比较馋那只打败陶侃的叛军,这只在晋朝是出了名能打的水军,头领更是能披铠甲在水中游泳的牛人,若是陶侃拿不下来,这个叛军也能当备胎用,鸡蛋总不能都放一个篮子。
第186章 欲擒故纵
如肖晓晓所说,很快,陶侃就遇到了麻烦。
自两年前洛阳失陷,北方士族衣冠南渡,荆州大族和流民、本地蛮夷的关系就越加紧张,而各地叛军内部、东晋朝廷内部都是派系林立,争斗不休。
陶侃刚刚因为大功从郡守升任州刺史,必然要将心腹安插到平定荆州的官军之中,这样军队才能如指臂使。
然而如此一来,官军中原本的贵族将领自然利益受损,有几人部将心中不平,加上晋元帝得国不正,天下很多人都觉得搞不好又是一个三国之乱,东晋中不少人都自比卧龙凤雏,觉得自己是那块料——一不被重用,就会心生怨怼,想找个明主投奔。
而叛军首领们一个个则当自己是曹操玄德,看谁都像毕生对手,但有一说一,如今的荆州,叛军真的很能打,大家看这些都有一种这是王霸之姿的错觉,好在陶侃的一场大胜,把这种错觉一扫而空。
陶侃更是准备乘胜追击,最好一口气将整个荆州平定。
……
九月的暑气还未全部散去,一名三十多岁、健壮高大的将领却身着沉重的戎装藤甲立于江上船头,看着面前水面的混乱战场。
大小数十船正在江面交战,其中一艘欲逃大船被飞爪勾住,源源不断的水军士卒正如蚂蚁一样爬上大船,与船上官兵大战,不时有伤亡士卒落入水中,染得江面一片血红。
他脸长凌乱的络腮胡子遮盖了半张脸,露出的脸庞甚是黝黑,那粗豪的眼眸只用轻轻一扫,便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桀骜与凶残。
他叫杜曾,出生于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里,前些年,他在荆州当参军,当洛阳失陷,天下无主时,他的上官造反,成为荆州的叛军,他也混了郡守当当。
谁想后来,他上官没有皇帝命却有皇帝病,才占着两个郡的地方,居然就开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连着杀了几十个部将,理由都莫须有的厉害,杜曾生于蛮地,没什么忠义之心,岂会惯着他,没有二话就推翻了上官,自己当了首领。 ↑返回顶部↑
“愚儿!”陶侃深吸了一口气,才沉声道,“世族最惧乱兵,岂会如此不智,若我所料不错,此女当是渤海公治下。”
陶瞻深吸了一口气,惊道:“渤海公?她为何会派人来……”
此话一出,他瞬间顿住,神色间竟然有一些狼狈与不安:“可要我带兵擒来此女?”
大将军王敦本就猜忌父亲,若不是他手下那些饭桶实在打不过叛军,也不会让父亲上任荆州要职。
“胡闹!”陶侃无奈道,“如今非但不能擒她伤她,反而得为她掩饰,不可将此事传出。”
陶瞻还是没想明白。
陶侃于是越加叹息:“吾当年受司空之恩未报,江州又乱,若再传此事,如何立于朝中——这女子手段毒辣,出手倒至要害,知吾上任便至,绝非凡人也——如今苍秀立于兖州,此女当是护鲜卑校尉肖晓了。”
陶瞻终于听懂了,面色瞬间大变:“那,阿耶,当如何是好?”
陶侃沉默数息:“当我亲自去见,一问究竟。”
他当年出生贫寒,虽有乡人举荐,但职位很低,没有向上之路,直到后来,他去拜访了当时的司空张华,张华赏识他的才华,任他为尚书郎,随侍左右。
可惜后来张华被杀,族人尽诛,他这个张华举荐的寒门也黯然下台,直到荆州之乱才又重新起复。
但万万没想到,张华孙女居然能在这短短八年便成北方之主,让朝廷对当年被张华举荐过的寒门子弟更加戒备。
如今,渤海公心腹大将到了他治下,加上她们那赫赫战绩,此事若传入王敦耳中,以他多疑善嫉之心,自己便是浑身是嘴,也难以说清。
更何况有外敌在前,若不谨慎处置,荆州危矣。
至于说擒杀此女,更是不可——如今天下纷乱,渤海公眼看已有帝王之资,若有万一,真被她一统天下,他之全族岂有幸理?
只能他亲自去见了,也算是对渤海公示好。
第185章 两种准备
在分析荆州形势的时候,肖晓晓就馋陶侃这个人很久了,她身边的团队也对陶侃做出了分析,然后便很快明确了一点,陶侃对晋元帝的忠心,可能并没有多少。
或者说,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里,对帝室忠心的基本就没有几个。
追根溯源,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让晋朝的官吏处于一种父死子继的状态——从父亲手上接过职位的二代三代四代们,只会把职位当成父亲给了遗产,而不会去感激国家给了他重用。
寒门更不必说,才华高如陶侃,当年在张华手下当尚书郎时,也被诸世家鄙称为“小人”,如果没有乱世来给他拖展才华,那么,在张华这个靠山倒下后,他可能一世都只是白丁。
再加上魏晋之时,南北十六国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四多个皇帝,人均两年都不到,说忠心有点太奢侈了。
所以她才专门到武昌外不远的地方来守株待兔。
事情也正如她所料,不过半个月的时间,陶侃便收到消息,亲自前来。
石阳峒依山靠水,这些时日里,肖晓晓在这边经营了一个集市,主要是卖些盐来交易山货,她教授了这些人怎么辨别药材,同时还打劫、不,是肃清了周围一些小的水匪,连人带巢穴一窝,获得了几条破船,可以用来在长江上摆渡送货赚点钱财。
一名高大的老人带着侍卫,骑马来到这处集市。
地方狭小,摊位密集,他们在只能市外下马,走入其中。
这里除了卖盐,还交易一些麻布、药品,但更重要是,这里有一位少女坐在高台上,和台下的人高谈阔论——这难道是在谈玄?
陶侃微微皱眉,他是很不喜欢谈玄之风的,奈何若不谈玄,便很难在如今的官场上立足,但听闻北方渤海公以才干实学论为重,她之手下,当不会谈玄才是?
他不由得靠近了些,才听清这女子说的是何。
“这大肚病呢,主要防治,便要看周围水域有没有这种小螺——这小螺会在身边水中放出水蛊,人畜触水便得……”肖妃在台上认真给他们讲解卫生知识,“所以,一但在取水之处看到此物,必不可用手触碰,尽量用长钳毁去。”
她在身边的黑板上画出水,然后在水里画了钉螺,又在螺上画了小虫,以箭头的形势给他们讲解怎么防血吸虫病。
她说的简洁易懂,清晰明了,又讲解不用太过担心,这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切断他它的传播途径,只要常常喝热水,收集肥料沤肥就好,同时,她还给他们普及把水烧过后喝的好处,说这样能长寿,少生病,而且不要担心废柴禾,因为以后等渤海公过来了,大家都有用不完的柴禾……
没办法,南方的瘟疫就是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这里的人不懂这些,把这些都统称为瘴气,推广防疫对增长人口,收拢民心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讲完这些,肖妃还把这些知识总结成顺口溜,让人记下。
这些人都听得非常认真,认真到陶侃都困惑自己以及前的话为什么这些蛮人就听不下去呢?
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些人认真听的原因了。
当肖妃确定他们都记住这些知识后,满意地宣布今天的课堂结束了。
这些人都努力地鼓掌欢呼,然后一拥而上,去旁边的一名青年面前,排起队来。
青年面前放着一个大麻布口袋,拿着小巧可握掌中的戥秤,给他们挨个称了一撮灰色的粉末,用细纸包着,听着蛮人背会了顺口溜,便一份分发出去,这些蛮人兴高彩烈地收了起来。
“这是什么?”陶侃问旁边的一位蛮人摊主,后者正在侍弄面前的几块野草根,将上边泥土抠掉。
“那是药粉,能止水疹之痒,”蛮人有些羡慕地答道,“肖姑娘说了,愿意听她讲座的,只要会背她讲的东西,就能免费领药,不过只能领一次。”
陶侃一时忍不住大为心动,他年轻时做鱼梁吏,常年在水边,生了水疹,一但发作,恨不得将那块皮抠下来,他不怕战场上的刀兵,却常常被这小病折腾得难以安眠,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会认真听——山蛮居于洞穴,潮湿炎热,极易生疹。
那蛮人又忍不住补充道:“肖姑娘真是大好人,她还说了,以后会经常发这些东西,请我们多让老人过来听,让老人日子过得好些……”
他本是博文强记之人,肖姑娘讲的什么都记住了,于是排在队伍后边,也上前去领了一份。
他虽年老,却气质不凡,分药的青年多看了他一眼。
领了药,陶侃缓缓走到正在擦木板的肖晓晓面前。
美如芙蕖的姑娘转头看他,微微一笑:“阁下天人之资,非凡也,不如一述?”
陶侃心中了然,淡淡道:“当如此也。”
……
肖晓晓带着这位老人走到自己的临时居所外,这是新建的房子,依山而建的双层木楼,还散发着新鲜木材的清香,客房之中摆着桌案和草席,那位跟来的青年很自觉地出门煮茶。
陶侃看着这位和渤海公年纪相差无几的女子,微微一叹:“渤海公可好?”
当年他受张华恩惠时,也曾出入司空府邸,见过那幼女随侍司空左右,被称一声世叔,然十年之后,当年的幼女已是总领北方,权势滔天。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主公甚好,”肖晓晓微笑着回答,“将军还记得主公,若让主公知晓,定会感动。”
陶侃无奈地摇头:“她连姓氏都已弃之,又何来感动之言。”
这话就很不好接了,不过肖晓晓本就是试探来着,闻言神情便是一肃:“怎么,将军也觉得,北方偌大基业,该让主公那位有血缘的弟弟继承吗?”
陶侃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才道:“家国天下,岂能轻予,张舆才能平庸,他亦从未做此想。”
“哦,将军见过那位?”肖晓晓好奇了一把。
“见过,”陶侃没有多谈,将话题转移回来,“南方湿热,肖校尉突至此地,必不习惯吧?”
这时,茶送了过来,肖晓晓熟练地给陶侃斟上,才道:“不必试探,吾来此地,就是意图荆州。”
这话说得太直接,陶侃凝视着茶杯,叹息道:“吾为晋臣。”
“吾主亦是晋臣,”肖晓晓微笑道,“将军出生寒门,当知便是功劳过天,亦不可入建邺中枢,不是么?”
历史上,陶侃刚刚平定了荆州,就被踢到了广州平定叛乱,随后又接连平定了两次几乎推翻东晋、攻入都城的大叛乱,但这样的大的功劳,依然被排挤在建邺的中央政府之外,他一死,陶家就迅速没落,儿子们没一个人身居要职,孙子就更不必说了,而到曾孙陶渊明的时候,已经被排挤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潜无鞋,友为其做鞋”的地步了。
而那时,离陶侃去世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陶侃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却终是叹息一声:“渤海公有治世之能,奈何吾已老去,怕是无力效劳。”
若他还是当年的小鱼吏,又或者是中年的尚书郎,都会依然弃职,追随渤海公。
但如今,他已经五十四了,在晋元帝后手攀到荆州之主,再让他用全副身家,重新开始,对一个有着家人的老人来说,赌性太大了。
“将军可知,大胜之后,王敦对您早已心怀戒备,如今已经有设计,将军若是久留于晋,败亡就在顷刻啊。”肖晓叹息道。
陶侃心中一紧,目光深邃,却没有再多问,只是抱拳道:“多谢提醒,老夫自会戒备,告辞。”
肖晓也不纠缠,微笑道:“请!”
陶侃起身,大步而出,肖晓甚至没有送他。
徐策看着这位将军仿佛赶场一样走掉,有些困惑地走到肖晓晓身边:“就说这么几句?”
“足够了,”肖晓晓把玩着茶杯,优雅道,“历史上,再过几天,陶侃就要吃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而这次失败,和当今东晋权臣王敦有点关系。”
“什么关系,王敦真的想他死吗?”徐策问道。
“当然不是,王敦虽然小气,但不是傻子,如今荆州四处叛乱,他留着陶侃还有大用呢,”肖晓晓将茶杯放下,“几天后的败仗,原因只是陶侃的手下贪功惹事,当了叛徒从而失败,唯一和王敦有关联的,不过是这叛徒刚刚从王敦那边回来罢了。”
但是如今自己这个简单的提醒,一下就击中了陶侃心中最大的弱点——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写一本《我的奋斗》《我被高门嫌弃的一生》,只要那个手下当叛徒,陶侃肯定立刻就可以和王敦联系上,怀疑的种子一但种下,就再难铲除。
“那我们就等着?”徐策问。
“当然不是,我们得去搭救,”肖晓晓笑的超温柔,“历史书上写得很清楚,这场大败仗,就他一个人狼狈地逃回来了,这么好的施恩机会,错过了,得多遗憾啊。”
徐策平静地点头:“那我去做准备了。”
“去吧。”肖妃转过身,低头翻出一张地图,继续为自己的荆州计划做准备。
除了陶侃,她还比较馋那只打败陶侃的叛军,这只在晋朝是出了名能打的水军,头领更是能披铠甲在水中游泳的牛人,若是陶侃拿不下来,这个叛军也能当备胎用,鸡蛋总不能都放一个篮子。
第186章 欲擒故纵
如肖晓晓所说,很快,陶侃就遇到了麻烦。
自两年前洛阳失陷,北方士族衣冠南渡,荆州大族和流民、本地蛮夷的关系就越加紧张,而各地叛军内部、东晋朝廷内部都是派系林立,争斗不休。
陶侃刚刚因为大功从郡守升任州刺史,必然要将心腹安插到平定荆州的官军之中,这样军队才能如指臂使。
然而如此一来,官军中原本的贵族将领自然利益受损,有几人部将心中不平,加上晋元帝得国不正,天下很多人都觉得搞不好又是一个三国之乱,东晋中不少人都自比卧龙凤雏,觉得自己是那块料——一不被重用,就会心生怨怼,想找个明主投奔。
而叛军首领们一个个则当自己是曹操玄德,看谁都像毕生对手,但有一说一,如今的荆州,叛军真的很能打,大家看这些都有一种这是王霸之姿的错觉,好在陶侃的一场大胜,把这种错觉一扫而空。
陶侃更是准备乘胜追击,最好一口气将整个荆州平定。
……
九月的暑气还未全部散去,一名三十多岁、健壮高大的将领却身着沉重的戎装藤甲立于江上船头,看着面前水面的混乱战场。
大小数十船正在江面交战,其中一艘欲逃大船被飞爪勾住,源源不断的水军士卒正如蚂蚁一样爬上大船,与船上官兵大战,不时有伤亡士卒落入水中,染得江面一片血红。
他脸长凌乱的络腮胡子遮盖了半张脸,露出的脸庞甚是黝黑,那粗豪的眼眸只用轻轻一扫,便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桀骜与凶残。
他叫杜曾,出生于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里,前些年,他在荆州当参军,当洛阳失陷,天下无主时,他的上官造反,成为荆州的叛军,他也混了郡守当当。
谁想后来,他上官没有皇帝命却有皇帝病,才占着两个郡的地方,居然就开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连着杀了几十个部将,理由都莫须有的厉害,杜曾生于蛮地,没什么忠义之心,岂会惯着他,没有二话就推翻了上官,自己当了首领。 ↑返回顶部↑
如今南渡士族甚多,皆有此行,只是荆州如今尚且战乱,却是太大胆了。
“愚儿!”陶侃深吸了一口气,才沉声道,“世族最惧乱兵,岂会如此不智,若我所料不错,此女当是渤海公治下。”
陶瞻深吸了一口气,惊道:“渤海公?她为何会派人来……”
此话一出,他瞬间顿住,神色间竟然有一些狼狈与不安:“可要我带兵擒来此女?”
大将军王敦本就猜忌父亲,若不是他手下那些饭桶实在打不过叛军,也不会让父亲上任荆州要职。
“胡闹!”陶侃无奈道,“如今非但不能擒她伤她,反而得为她掩饰,不可将此事传出。”
陶瞻还是没想明白。
陶侃于是越加叹息:“吾当年受司空之恩未报,江州又乱,若再传此事,如何立于朝中——这女子手段毒辣,出手倒至要害,知吾上任便至,绝非凡人也——如今苍秀立于兖州,此女当是护鲜卑校尉肖晓了。”
陶瞻终于听懂了,面色瞬间大变:“那,阿耶,当如何是好?”
陶侃沉默数息:“当我亲自去见,一问究竟。”
他当年出生贫寒,虽有乡人举荐,但职位很低,没有向上之路,直到后来,他去拜访了当时的司空张华,张华赏识他的才华,任他为尚书郎,随侍左右。
可惜后来张华被杀,族人尽诛,他这个张华举荐的寒门也黯然下台,直到荆州之乱才又重新起复。
但万万没想到,张华孙女居然能在这短短八年便成北方之主,让朝廷对当年被张华举荐过的寒门子弟更加戒备。
如今,渤海公心腹大将到了他治下,加上她们那赫赫战绩,此事若传入王敦耳中,以他多疑善嫉之心,自己便是浑身是嘴,也难以说清。
更何况有外敌在前,若不谨慎处置,荆州危矣。
至于说擒杀此女,更是不可——如今天下纷乱,渤海公眼看已有帝王之资,若有万一,真被她一统天下,他之全族岂有幸理?
只能他亲自去见了,也算是对渤海公示好。
第185章 两种准备
在分析荆州形势的时候,肖晓晓就馋陶侃这个人很久了,她身边的团队也对陶侃做出了分析,然后便很快明确了一点,陶侃对晋元帝的忠心,可能并没有多少。
或者说,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里,对帝室忠心的基本就没有几个。
追根溯源,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让晋朝的官吏处于一种父死子继的状态——从父亲手上接过职位的二代三代四代们,只会把职位当成父亲给了遗产,而不会去感激国家给了他重用。
寒门更不必说,才华高如陶侃,当年在张华手下当尚书郎时,也被诸世家鄙称为“小人”,如果没有乱世来给他拖展才华,那么,在张华这个靠山倒下后,他可能一世都只是白丁。
再加上魏晋之时,南北十六国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四多个皇帝,人均两年都不到,说忠心有点太奢侈了。
所以她才专门到武昌外不远的地方来守株待兔。
事情也正如她所料,不过半个月的时间,陶侃便收到消息,亲自前来。
石阳峒依山靠水,这些时日里,肖晓晓在这边经营了一个集市,主要是卖些盐来交易山货,她教授了这些人怎么辨别药材,同时还打劫、不,是肃清了周围一些小的水匪,连人带巢穴一窝,获得了几条破船,可以用来在长江上摆渡送货赚点钱财。
一名高大的老人带着侍卫,骑马来到这处集市。
地方狭小,摊位密集,他们在只能市外下马,走入其中。
这里除了卖盐,还交易一些麻布、药品,但更重要是,这里有一位少女坐在高台上,和台下的人高谈阔论——这难道是在谈玄?
陶侃微微皱眉,他是很不喜欢谈玄之风的,奈何若不谈玄,便很难在如今的官场上立足,但听闻北方渤海公以才干实学论为重,她之手下,当不会谈玄才是?
他不由得靠近了些,才听清这女子说的是何。
“这大肚病呢,主要防治,便要看周围水域有没有这种小螺——这小螺会在身边水中放出水蛊,人畜触水便得……”肖妃在台上认真给他们讲解卫生知识,“所以,一但在取水之处看到此物,必不可用手触碰,尽量用长钳毁去。”
她在身边的黑板上画出水,然后在水里画了钉螺,又在螺上画了小虫,以箭头的形势给他们讲解怎么防血吸虫病。
她说的简洁易懂,清晰明了,又讲解不用太过担心,这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切断他它的传播途径,只要常常喝热水,收集肥料沤肥就好,同时,她还给他们普及把水烧过后喝的好处,说这样能长寿,少生病,而且不要担心废柴禾,因为以后等渤海公过来了,大家都有用不完的柴禾……
没办法,南方的瘟疫就是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这里的人不懂这些,把这些都统称为瘴气,推广防疫对增长人口,收拢民心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讲完这些,肖妃还把这些知识总结成顺口溜,让人记下。
这些人都听得非常认真,认真到陶侃都困惑自己以及前的话为什么这些蛮人就听不下去呢?
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些人认真听的原因了。
当肖妃确定他们都记住这些知识后,满意地宣布今天的课堂结束了。
这些人都努力地鼓掌欢呼,然后一拥而上,去旁边的一名青年面前,排起队来。
青年面前放着一个大麻布口袋,拿着小巧可握掌中的戥秤,给他们挨个称了一撮灰色的粉末,用细纸包着,听着蛮人背会了顺口溜,便一份分发出去,这些蛮人兴高彩烈地收了起来。
“这是什么?”陶侃问旁边的一位蛮人摊主,后者正在侍弄面前的几块野草根,将上边泥土抠掉。
“那是药粉,能止水疹之痒,”蛮人有些羡慕地答道,“肖姑娘说了,愿意听她讲座的,只要会背她讲的东西,就能免费领药,不过只能领一次。”
陶侃一时忍不住大为心动,他年轻时做鱼梁吏,常年在水边,生了水疹,一但发作,恨不得将那块皮抠下来,他不怕战场上的刀兵,却常常被这小病折腾得难以安眠,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会认真听——山蛮居于洞穴,潮湿炎热,极易生疹。
那蛮人又忍不住补充道:“肖姑娘真是大好人,她还说了,以后会经常发这些东西,请我们多让老人过来听,让老人日子过得好些……”
他本是博文强记之人,肖姑娘讲的什么都记住了,于是排在队伍后边,也上前去领了一份。
他虽年老,却气质不凡,分药的青年多看了他一眼。
领了药,陶侃缓缓走到正在擦木板的肖晓晓面前。
美如芙蕖的姑娘转头看他,微微一笑:“阁下天人之资,非凡也,不如一述?”
陶侃心中了然,淡淡道:“当如此也。”
……
肖晓晓带着这位老人走到自己的临时居所外,这是新建的房子,依山而建的双层木楼,还散发着新鲜木材的清香,客房之中摆着桌案和草席,那位跟来的青年很自觉地出门煮茶。
陶侃看着这位和渤海公年纪相差无几的女子,微微一叹:“渤海公可好?”
当年他受张华恩惠时,也曾出入司空府邸,见过那幼女随侍司空左右,被称一声世叔,然十年之后,当年的幼女已是总领北方,权势滔天。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主公甚好,”肖晓晓微笑着回答,“将军还记得主公,若让主公知晓,定会感动。”
陶侃无奈地摇头:“她连姓氏都已弃之,又何来感动之言。”
这话就很不好接了,不过肖晓晓本就是试探来着,闻言神情便是一肃:“怎么,将军也觉得,北方偌大基业,该让主公那位有血缘的弟弟继承吗?”
陶侃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才道:“家国天下,岂能轻予,张舆才能平庸,他亦从未做此想。”
“哦,将军见过那位?”肖晓晓好奇了一把。
“见过,”陶侃没有多谈,将话题转移回来,“南方湿热,肖校尉突至此地,必不习惯吧?”
这时,茶送了过来,肖晓晓熟练地给陶侃斟上,才道:“不必试探,吾来此地,就是意图荆州。”
这话说得太直接,陶侃凝视着茶杯,叹息道:“吾为晋臣。”
“吾主亦是晋臣,”肖晓晓微笑道,“将军出生寒门,当知便是功劳过天,亦不可入建邺中枢,不是么?”
历史上,陶侃刚刚平定了荆州,就被踢到了广州平定叛乱,随后又接连平定了两次几乎推翻东晋、攻入都城的大叛乱,但这样的大的功劳,依然被排挤在建邺的中央政府之外,他一死,陶家就迅速没落,儿子们没一个人身居要职,孙子就更不必说了,而到曾孙陶渊明的时候,已经被排挤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潜无鞋,友为其做鞋”的地步了。
而那时,离陶侃去世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陶侃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却终是叹息一声:“渤海公有治世之能,奈何吾已老去,怕是无力效劳。”
若他还是当年的小鱼吏,又或者是中年的尚书郎,都会依然弃职,追随渤海公。
但如今,他已经五十四了,在晋元帝后手攀到荆州之主,再让他用全副身家,重新开始,对一个有着家人的老人来说,赌性太大了。
“将军可知,大胜之后,王敦对您早已心怀戒备,如今已经有设计,将军若是久留于晋,败亡就在顷刻啊。”肖晓叹息道。
陶侃心中一紧,目光深邃,却没有再多问,只是抱拳道:“多谢提醒,老夫自会戒备,告辞。”
肖晓也不纠缠,微笑道:“请!”
陶侃起身,大步而出,肖晓甚至没有送他。
徐策看着这位将军仿佛赶场一样走掉,有些困惑地走到肖晓晓身边:“就说这么几句?”
“足够了,”肖晓晓把玩着茶杯,优雅道,“历史上,再过几天,陶侃就要吃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而这次失败,和当今东晋权臣王敦有点关系。”
“什么关系,王敦真的想他死吗?”徐策问道。
“当然不是,王敦虽然小气,但不是傻子,如今荆州四处叛乱,他留着陶侃还有大用呢,”肖晓晓将茶杯放下,“几天后的败仗,原因只是陶侃的手下贪功惹事,当了叛徒从而失败,唯一和王敦有关联的,不过是这叛徒刚刚从王敦那边回来罢了。”
但是如今自己这个简单的提醒,一下就击中了陶侃心中最大的弱点——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写一本《我的奋斗》《我被高门嫌弃的一生》,只要那个手下当叛徒,陶侃肯定立刻就可以和王敦联系上,怀疑的种子一但种下,就再难铲除。
“那我们就等着?”徐策问。
“当然不是,我们得去搭救,”肖晓晓笑的超温柔,“历史书上写得很清楚,这场大败仗,就他一个人狼狈地逃回来了,这么好的施恩机会,错过了,得多遗憾啊。”
徐策平静地点头:“那我去做准备了。”
“去吧。”肖妃转过身,低头翻出一张地图,继续为自己的荆州计划做准备。
除了陶侃,她还比较馋那只打败陶侃的叛军,这只在晋朝是出了名能打的水军,头领更是能披铠甲在水中游泳的牛人,若是陶侃拿不下来,这个叛军也能当备胎用,鸡蛋总不能都放一个篮子。
第186章 欲擒故纵
如肖晓晓所说,很快,陶侃就遇到了麻烦。
自两年前洛阳失陷,北方士族衣冠南渡,荆州大族和流民、本地蛮夷的关系就越加紧张,而各地叛军内部、东晋朝廷内部都是派系林立,争斗不休。
陶侃刚刚因为大功从郡守升任州刺史,必然要将心腹安插到平定荆州的官军之中,这样军队才能如指臂使。
然而如此一来,官军中原本的贵族将领自然利益受损,有几人部将心中不平,加上晋元帝得国不正,天下很多人都觉得搞不好又是一个三国之乱,东晋中不少人都自比卧龙凤雏,觉得自己是那块料——一不被重用,就会心生怨怼,想找个明主投奔。
而叛军首领们一个个则当自己是曹操玄德,看谁都像毕生对手,但有一说一,如今的荆州,叛军真的很能打,大家看这些都有一种这是王霸之姿的错觉,好在陶侃的一场大胜,把这种错觉一扫而空。
陶侃更是准备乘胜追击,最好一口气将整个荆州平定。
……
九月的暑气还未全部散去,一名三十多岁、健壮高大的将领却身着沉重的戎装藤甲立于江上船头,看着面前水面的混乱战场。
大小数十船正在江面交战,其中一艘欲逃大船被飞爪勾住,源源不断的水军士卒正如蚂蚁一样爬上大船,与船上官兵大战,不时有伤亡士卒落入水中,染得江面一片血红。
他脸长凌乱的络腮胡子遮盖了半张脸,露出的脸庞甚是黝黑,那粗豪的眼眸只用轻轻一扫,便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桀骜与凶残。
他叫杜曾,出生于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里,前些年,他在荆州当参军,当洛阳失陷,天下无主时,他的上官造反,成为荆州的叛军,他也混了郡守当当。
谁想后来,他上官没有皇帝命却有皇帝病,才占着两个郡的地方,居然就开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连着杀了几十个部将,理由都莫须有的厉害,杜曾生于蛮地,没什么忠义之心,岂会惯着他,没有二话就推翻了上官,自己当了首领。
“愚儿!”陶侃深吸了一口气,才沉声道,“世族最惧乱兵,岂会如此不智,若我所料不错,此女当是渤海公治下。”
陶瞻深吸了一口气,惊道:“渤海公?她为何会派人来……”
此话一出,他瞬间顿住,神色间竟然有一些狼狈与不安:“可要我带兵擒来此女?”
大将军王敦本就猜忌父亲,若不是他手下那些饭桶实在打不过叛军,也不会让父亲上任荆州要职。
“胡闹!”陶侃无奈道,“如今非但不能擒她伤她,反而得为她掩饰,不可将此事传出。”
陶瞻还是没想明白。
陶侃于是越加叹息:“吾当年受司空之恩未报,江州又乱,若再传此事,如何立于朝中——这女子手段毒辣,出手倒至要害,知吾上任便至,绝非凡人也——如今苍秀立于兖州,此女当是护鲜卑校尉肖晓了。”
陶瞻终于听懂了,面色瞬间大变:“那,阿耶,当如何是好?”
陶侃沉默数息:“当我亲自去见,一问究竟。”
他当年出生贫寒,虽有乡人举荐,但职位很低,没有向上之路,直到后来,他去拜访了当时的司空张华,张华赏识他的才华,任他为尚书郎,随侍左右。
可惜后来张华被杀,族人尽诛,他这个张华举荐的寒门也黯然下台,直到荆州之乱才又重新起复。
但万万没想到,张华孙女居然能在这短短八年便成北方之主,让朝廷对当年被张华举荐过的寒门子弟更加戒备。
如今,渤海公心腹大将到了他治下,加上她们那赫赫战绩,此事若传入王敦耳中,以他多疑善嫉之心,自己便是浑身是嘴,也难以说清。
更何况有外敌在前,若不谨慎处置,荆州危矣。
至于说擒杀此女,更是不可——如今天下纷乱,渤海公眼看已有帝王之资,若有万一,真被她一统天下,他之全族岂有幸理?
只能他亲自去见了,也算是对渤海公示好。
第185章 两种准备
在分析荆州形势的时候,肖晓晓就馋陶侃这个人很久了,她身边的团队也对陶侃做出了分析,然后便很快明确了一点,陶侃对晋元帝的忠心,可能并没有多少。
或者说,魏晋南北朝这三百多年里,对帝室忠心的基本就没有几个。
追根溯源,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让晋朝的官吏处于一种父死子继的状态——从父亲手上接过职位的二代三代四代们,只会把职位当成父亲给了遗产,而不会去感激国家给了他重用。
寒门更不必说,才华高如陶侃,当年在张华手下当尚书郎时,也被诸世家鄙称为“小人”,如果没有乱世来给他拖展才华,那么,在张华这个靠山倒下后,他可能一世都只是白丁。
再加上魏晋之时,南北十六国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四多个皇帝,人均两年都不到,说忠心有点太奢侈了。
所以她才专门到武昌外不远的地方来守株待兔。
事情也正如她所料,不过半个月的时间,陶侃便收到消息,亲自前来。
石阳峒依山靠水,这些时日里,肖晓晓在这边经营了一个集市,主要是卖些盐来交易山货,她教授了这些人怎么辨别药材,同时还打劫、不,是肃清了周围一些小的水匪,连人带巢穴一窝,获得了几条破船,可以用来在长江上摆渡送货赚点钱财。
一名高大的老人带着侍卫,骑马来到这处集市。
地方狭小,摊位密集,他们在只能市外下马,走入其中。
这里除了卖盐,还交易一些麻布、药品,但更重要是,这里有一位少女坐在高台上,和台下的人高谈阔论——这难道是在谈玄?
陶侃微微皱眉,他是很不喜欢谈玄之风的,奈何若不谈玄,便很难在如今的官场上立足,但听闻北方渤海公以才干实学论为重,她之手下,当不会谈玄才是?
他不由得靠近了些,才听清这女子说的是何。
“这大肚病呢,主要防治,便要看周围水域有没有这种小螺——这小螺会在身边水中放出水蛊,人畜触水便得……”肖妃在台上认真给他们讲解卫生知识,“所以,一但在取水之处看到此物,必不可用手触碰,尽量用长钳毁去。”
她在身边的黑板上画出水,然后在水里画了钉螺,又在螺上画了小虫,以箭头的形势给他们讲解怎么防血吸虫病。
她说的简洁易懂,清晰明了,又讲解不用太过担心,这东西并没有那么可怕,我们需要的,是切断他它的传播途径,只要常常喝热水,收集肥料沤肥就好,同时,她还给他们普及把水烧过后喝的好处,说这样能长寿,少生病,而且不要担心废柴禾,因为以后等渤海公过来了,大家都有用不完的柴禾……
没办法,南方的瘟疫就是人口增长的最大障碍,这里的人不懂这些,把这些都统称为瘴气,推广防疫对增长人口,收拢民心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讲完这些,肖妃还把这些知识总结成顺口溜,让人记下。
这些人都听得非常认真,认真到陶侃都困惑自己以及前的话为什么这些蛮人就听不下去呢?
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些人认真听的原因了。
当肖妃确定他们都记住这些知识后,满意地宣布今天的课堂结束了。
这些人都努力地鼓掌欢呼,然后一拥而上,去旁边的一名青年面前,排起队来。
青年面前放着一个大麻布口袋,拿着小巧可握掌中的戥秤,给他们挨个称了一撮灰色的粉末,用细纸包着,听着蛮人背会了顺口溜,便一份分发出去,这些蛮人兴高彩烈地收了起来。
“这是什么?”陶侃问旁边的一位蛮人摊主,后者正在侍弄面前的几块野草根,将上边泥土抠掉。
“那是药粉,能止水疹之痒,”蛮人有些羡慕地答道,“肖姑娘说了,愿意听她讲座的,只要会背她讲的东西,就能免费领药,不过只能领一次。”
陶侃一时忍不住大为心动,他年轻时做鱼梁吏,常年在水边,生了水疹,一但发作,恨不得将那块皮抠下来,他不怕战场上的刀兵,却常常被这小病折腾得难以安眠,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会认真听——山蛮居于洞穴,潮湿炎热,极易生疹。
那蛮人又忍不住补充道:“肖姑娘真是大好人,她还说了,以后会经常发这些东西,请我们多让老人过来听,让老人日子过得好些……”
他本是博文强记之人,肖姑娘讲的什么都记住了,于是排在队伍后边,也上前去领了一份。
他虽年老,却气质不凡,分药的青年多看了他一眼。
领了药,陶侃缓缓走到正在擦木板的肖晓晓面前。
美如芙蕖的姑娘转头看他,微微一笑:“阁下天人之资,非凡也,不如一述?”
陶侃心中了然,淡淡道:“当如此也。”
……
肖晓晓带着这位老人走到自己的临时居所外,这是新建的房子,依山而建的双层木楼,还散发着新鲜木材的清香,客房之中摆着桌案和草席,那位跟来的青年很自觉地出门煮茶。
陶侃看着这位和渤海公年纪相差无几的女子,微微一叹:“渤海公可好?”
当年他受张华恩惠时,也曾出入司空府邸,见过那幼女随侍司空左右,被称一声世叔,然十年之后,当年的幼女已是总领北方,权势滔天。世事无常,莫过于此。
“主公甚好,”肖晓晓微笑着回答,“将军还记得主公,若让主公知晓,定会感动。”
陶侃无奈地摇头:“她连姓氏都已弃之,又何来感动之言。”
这话就很不好接了,不过肖晓晓本就是试探来着,闻言神情便是一肃:“怎么,将军也觉得,北方偌大基业,该让主公那位有血缘的弟弟继承吗?”
陶侃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才道:“家国天下,岂能轻予,张舆才能平庸,他亦从未做此想。”
“哦,将军见过那位?”肖晓晓好奇了一把。
“见过,”陶侃没有多谈,将话题转移回来,“南方湿热,肖校尉突至此地,必不习惯吧?”
这时,茶送了过来,肖晓晓熟练地给陶侃斟上,才道:“不必试探,吾来此地,就是意图荆州。”
这话说得太直接,陶侃凝视着茶杯,叹息道:“吾为晋臣。”
“吾主亦是晋臣,”肖晓晓微笑道,“将军出生寒门,当知便是功劳过天,亦不可入建邺中枢,不是么?”
历史上,陶侃刚刚平定了荆州,就被踢到了广州平定叛乱,随后又接连平定了两次几乎推翻东晋、攻入都城的大叛乱,但这样的大的功劳,依然被排挤在建邺的中央政府之外,他一死,陶家就迅速没落,儿子们没一个人身居要职,孙子就更不必说了,而到曾孙陶渊明的时候,已经被排挤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潜无鞋,友为其做鞋”的地步了。
而那时,离陶侃去世也不过四十年而已。
陶侃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但却终是叹息一声:“渤海公有治世之能,奈何吾已老去,怕是无力效劳。”
若他还是当年的小鱼吏,又或者是中年的尚书郎,都会依然弃职,追随渤海公。
但如今,他已经五十四了,在晋元帝后手攀到荆州之主,再让他用全副身家,重新开始,对一个有着家人的老人来说,赌性太大了。
“将军可知,大胜之后,王敦对您早已心怀戒备,如今已经有设计,将军若是久留于晋,败亡就在顷刻啊。”肖晓叹息道。
陶侃心中一紧,目光深邃,却没有再多问,只是抱拳道:“多谢提醒,老夫自会戒备,告辞。”
肖晓也不纠缠,微笑道:“请!”
陶侃起身,大步而出,肖晓甚至没有送他。
徐策看着这位将军仿佛赶场一样走掉,有些困惑地走到肖晓晓身边:“就说这么几句?”
“足够了,”肖晓晓把玩着茶杯,优雅道,“历史上,再过几天,陶侃就要吃人生的第一次大败仗,而这次失败,和当今东晋权臣王敦有点关系。”
“什么关系,王敦真的想他死吗?”徐策问道。
“当然不是,王敦虽然小气,但不是傻子,如今荆州四处叛乱,他留着陶侃还有大用呢,”肖晓晓将茶杯放下,“几天后的败仗,原因只是陶侃的手下贪功惹事,当了叛徒从而失败,唯一和王敦有关联的,不过是这叛徒刚刚从王敦那边回来罢了。”
但是如今自己这个简单的提醒,一下就击中了陶侃心中最大的弱点——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写一本《我的奋斗》《我被高门嫌弃的一生》,只要那个手下当叛徒,陶侃肯定立刻就可以和王敦联系上,怀疑的种子一但种下,就再难铲除。
“那我们就等着?”徐策问。
“当然不是,我们得去搭救,”肖晓晓笑的超温柔,“历史书上写得很清楚,这场大败仗,就他一个人狼狈地逃回来了,这么好的施恩机会,错过了,得多遗憾啊。”
徐策平静地点头:“那我去做准备了。”
“去吧。”肖妃转过身,低头翻出一张地图,继续为自己的荆州计划做准备。
除了陶侃,她还比较馋那只打败陶侃的叛军,这只在晋朝是出了名能打的水军,头领更是能披铠甲在水中游泳的牛人,若是陶侃拿不下来,这个叛军也能当备胎用,鸡蛋总不能都放一个篮子。
第186章 欲擒故纵
如肖晓晓所说,很快,陶侃就遇到了麻烦。
自两年前洛阳失陷,北方士族衣冠南渡,荆州大族和流民、本地蛮夷的关系就越加紧张,而各地叛军内部、东晋朝廷内部都是派系林立,争斗不休。
陶侃刚刚因为大功从郡守升任州刺史,必然要将心腹安插到平定荆州的官军之中,这样军队才能如指臂使。
然而如此一来,官军中原本的贵族将领自然利益受损,有几人部将心中不平,加上晋元帝得国不正,天下很多人都觉得搞不好又是一个三国之乱,东晋中不少人都自比卧龙凤雏,觉得自己是那块料——一不被重用,就会心生怨怼,想找个明主投奔。
而叛军首领们一个个则当自己是曹操玄德,看谁都像毕生对手,但有一说一,如今的荆州,叛军真的很能打,大家看这些都有一种这是王霸之姿的错觉,好在陶侃的一场大胜,把这种错觉一扫而空。
陶侃更是准备乘胜追击,最好一口气将整个荆州平定。
……
九月的暑气还未全部散去,一名三十多岁、健壮高大的将领却身着沉重的戎装藤甲立于江上船头,看着面前水面的混乱战场。
大小数十船正在江面交战,其中一艘欲逃大船被飞爪勾住,源源不断的水军士卒正如蚂蚁一样爬上大船,与船上官兵大战,不时有伤亡士卒落入水中,染得江面一片血红。
他脸长凌乱的络腮胡子遮盖了半张脸,露出的脸庞甚是黝黑,那粗豪的眼眸只用轻轻一扫,便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桀骜与凶残。
他叫杜曾,出生于南中——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那里,前些年,他在荆州当参军,当洛阳失陷,天下无主时,他的上官造反,成为荆州的叛军,他也混了郡守当当。
谁想后来,他上官没有皇帝命却有皇帝病,才占着两个郡的地方,居然就开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连着杀了几十个部将,理由都莫须有的厉害,杜曾生于蛮地,没什么忠义之心,岂会惯着他,没有二话就推翻了上官,自己当了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