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家都很拼命想要拿出一个好成绩,她是副班长, 她也不想成绩太差, 她也有自尊心,想要在一群努力学习的人当中保持现在的名次, 那肯定就要多下功夫。
    她的这些同学有多用功呢,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看书, 晚上太晚了不好打扰在宿舍里睡觉的其他同学,就去路灯下面, 借着路灯的灯光看书, 图书馆里面的位置是要靠抢的,去的晚了就没有位置,想要查询什么资料, 也要看运气,因为书籍有限,很可能已经被借走了。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她想要维持自己的成绩,那不能来虚的,虚的她的成绩保持不住。
    而且她还想以后自己创业,现在多学点,没坏处。
    不过烦躁是难免的,有的时候上课上的心情憋屈了,她就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出来解压,对她来说,做菜是一种放松,是一种享受。
    钻研出了什么菜式和配方,她就仔细的记录下来,留着以后备用,从七零年到现在,她记录下来的方子已经有厚厚一本。
    她跟林川柏商量,等到了他们毕业之后,用什么来积累原始资本。
    不能到了那时候才开始打算。
    她想要用火锅来打开局面,她先把锅底给调出来,再把调料做出来,这样子就算她之后人不在,只要她能提供这两样东西、提供稳定的货源,这摊子就能支下去。
    卖卤味也可以,这重点就在于那一锅卤汁,同样是配方的问题。
    至于地点,就在大学附近,他们现在这房子到时候改一改就好了,这个地方够大,甚至到时候可以把这里全拆了,然后盖成双层的楼房,里面再隔出二三十平的店铺,出租给别人打造一个美食城。
    到时候就可以坐着收钱了,不过这需要把名气给打上去,一开始是不能这么做的,要等后面。
    她一边说,林川柏一边点头:“你想做就去做吧,要是有什么不趁手的跟我说。”
    他想了一下自己能干什么,“想要名正言顺的拿出一些钱出来,我也能帮忙,我试着能不能延长保质期,到时候就做一些简单的彩妆,也挺挣钱的。”
    在八十年代,或许是之前压抑的狠了,大家迅速的接受着各种丰富的色彩,想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喇叭裤墨镜等等就是典型代表。
    他的彩妆做出来,价格亲民一些,不愁没有生意做。
    俞向安:“行,我们一起加油,到时候存下足够的钱,我们自己起一个实验室。”
    林川柏:“!!!”
    疯狂心动!
    突然之间想要把一整套的彩妆全部研究出来!
    因为想着要靠火锅和卤味这两样来打开局面,俞向安接下来重点攻略这两个,不停的变换配方调制,林川柏和双胞胎就有口福了,不管是哪一种,都好吃,好多好多好吃的,吃的他们三个都胖了。
    当发现自己的裤子有点紧的时候,林川柏不得不一早上起来领着两个孩子在周围跑步转圈,他可不想自己年纪轻轻就发福有啤酒肚,要是现在这么快身体就走样的话,以后想要保持那就更难了。
    两个小的也不能太胖,小孩子圆一点是可爱,但是一直往横向发展,那叫小胖墩,对身体也不好。
    春天过去,炎热的夏季到来,第二次高考就这么在不知道多少人的期待下到来了,在参加高考的这几天,俞向安路过,看到了考场外面的盛况,在那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考得好的欣喜若狂,考的差的愁眉苦脸,还有的嚎啕大哭,众生百态在这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后世大学生不值钱,但是现在这大学生就代表着公务员,一条通向铁饭碗的通天大道,是他们挣脱土地唯一的一条途径。
    俞向安给在白石县的俞满屋加油。
    现在老家就他一个高考生。
    幸运的是,俞满屋考上了。
    现在是医生和老师紧缺,他报了老师,被录取了,收到这封报喜的电报的时候,俞向安心情很复杂,现在这样看来,他和阮晨曦还有可能。
    但是最后两个人能不能走到一起,谁也不能给个确定的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件喜事,大伯和大伯母肯定很开心。
    考上了大学,就是出息的城里人了,这以后当老师那也是体面的,俞满屋的努力他们是看在眼里的,这一年他没怎么下地干农活,但是他瘦了十多斤,瘦的他们几次想要劝他放弃。
    付出得来了回报,以后不管他怎么样,都有一份工作兜底了。
    有人考上就有人落榜。
    俞向安他们往前五百米左右那里回来了一家四口。
    是他们下乡当知青的二儿子拖家带口的回来了。
    原本是老两口带着大儿子一家四口六个人挤在二十来平的房子里,现在回来了四口人。
    就是说十口人挤在这二十来平的房子里。
    这挤呀挤的,勉强能挤下,把住的问题给解决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口粮,他们两口子高考没考上,户口还在插队的乡下,这口粮就着急了。
    但是他们再不想回去乡下继续种地,参加了几次招工,几十几百个人竞争一两个岗位,考不上,只能琢磨起了别的路子。
    这回来的二儿子脑子比较活,骑着他爸的那辆旧自行车在乡下倒腾东西。
    他倒腾的成本不高,是乡下收来的鸡蛋、农民自己种的青菜。
    这比起去副食品店买来的要新鲜,还不要票,能自己挑挑拣拣,很多人乐意跟他买。
    就算不说照顾邻居,这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他还会做人,经常买什么,送一把青菜一把葱之类的,很多回头客。
    包括俞向安。
    她的农场里面不能种植主粮和青菜,她想要吃大米,想要吃白面,都需要花钱买,这样的话从钟建强手里买,很方便。
    在他的手里,俞向安买了不少的东西,由于新鲜又齐全,为什么说齐全呢?
    因为可以订货。
    比如俞向安想要买一只炖汤的老母鸡的话,她就给2毛钱的定金,他隔几天就会把鸡送上门。
    他就靠着赚点差价维持生活。
    他是老知青了,下乡十多年,他是弟弟,但是他现在的样子,和他哥站在一块,大家都会以为他才是哥哥。
    街道办的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滞留在这里的知青越来越多了,但是现在哪里有那么多的岗位安置他们,上面的人也正在吵,还没有定下该怎么处理,他们小打小闹的,养活自己做的一些事,他们就当做看不见了。
    要说起来,他们也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之前的政策那是没办法,现在上面还在争论,他们就不管太多了。
    他们小两口都是勤勉的,他媳妇跟着他一起忙里忙外,两个孩子年纪都还不大,平时就在家附近玩,也不去别的地方,不给大人添麻烦,看着就很懂事,因为年纪相近,从托儿班回来后,双胞胎会跟他们玩到一起,俞向安对他们顺带着有了更多的了解。
    知道钟建强插队到了北边,条件艰苦,他找到机会回来了,还把媳妇孩子都带了回来。
    他媳妇也是知青,不过是外地的,娘家那边是顾不上的,日子过得艰难。
    就冲他回来把家小都带回来了,俞向安就觉得这人还行。
    不是那种抛弃妻子的人渣。
    接触的多了,也就不仅仅只是买家和卖家的关系了。
    林川柏和他接触了一段时间,也觉得可以,而且意外的说的来。
    林川柏说的来的人不多,在老家没有,现在在大学有一个,是他老师的侄子,两个人一起做实验磨出来的交情,另一个就是钟建强了。
    看他们小两口子这么辛苦,林川柏就和俞向安商量了一下,跟他一起合作。
    由钟建强从乡下收鸡蛋鸭蛋、收青菜、豆子给俞向安,俞向安加工成咸蛋、松花蛋、咸菜、豆酱。
    再由钟建强兜售给每家每户。
    这种钱小,不起眼,但是做的好了,收入也还不错。
    这就给钟建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一家在家里也没那么难过了,他们可以自己花钱解决口粮问题。
    对俞向安来说,她就过了一道手,就能得到一笔分成,又不用自己出门去卖,皆大欢喜。
    到了冬天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定下了改革开放的基调。
    对于广大农村,一则“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新闻让众多农民神思不宁。
    红星大队干活的积极性是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工分值钱,用处也多,要是偷懒,那是自己找的。
    但是别的地方,不管干多干少都一样,饿不死,吃不饱,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努力的干活?
    红星大队这情况比起其他地方好很多,俞顺稳知道后,自己捉摸了好几天,又跟俞常有、俞青山他们商量了,特意打了电话过来。
    俞向安留的是学校的电话。
    他打电话来,说要找谁,挂了电话,过一段时间再打回来。
    俞顺稳拿不定主意,想着小安有本事,又是在首都,问问她们几个大学生是什么意见。
    俞向安:“……叔,是怎么想的,心动吗?”
    “当然,但是不知道这政策会不会变啊。”
    “要是变了那就改回来,你去公社问过了吗,这要是干部们不反对,就说明可行,我个人是觉得这是个提升积极性的好办法。”
    给集体干活和给自己干活那能一样吗?
    之前也就是不偷懒,别的就没有了,这要是自己的,能从早到晚都在田边蹲着。
    施肥除草除虫样样不落人后。
    俞顺稳听了俞向安的意见,去问了公社。
    这还没有定性,下面的人也拿不准。
    他们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处吗?
    知道。
    但是这要冒险。
    要是过后上面的人说不允许,他们这些分了田的是不是就讨不了好了。
    除了俞顺稳,其他生产大队的人也陆陆续续去问了。
    最后这边的领导一拍板,决定前期先来问意见的大队先试点。
    要是后面成绩好,其他的再推行。
    红星大队就是试点的其中一个。
    这要分田了,就要户口,之前娶媳妇、生孩子没入户的,一窝蜂的跑去入户,就怕迟了没有分到田。
    为了这个,掀起了一波结婚高潮。
    杨慧丽操心的不得了。
    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俞满昌结婚生子,剩下两个,一个心有所属,追媳妇追到上海去了,这前程是不用她操心了,小儿子年纪也不小了,没有意中人,就是不愿意结婚。
    现在这要是赶紧相看一个,等结婚了,一进门就是带着田地进门的。
    这是多难得的大喜事? ↑返回顶部↑
    大家都很拼命想要拿出一个好成绩,她是副班长, 她也不想成绩太差, 她也有自尊心,想要在一群努力学习的人当中保持现在的名次, 那肯定就要多下功夫。
    她的这些同学有多用功呢,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看书, 晚上太晚了不好打扰在宿舍里睡觉的其他同学,就去路灯下面, 借着路灯的灯光看书, 图书馆里面的位置是要靠抢的,去的晚了就没有位置,想要查询什么资料, 也要看运气,因为书籍有限,很可能已经被借走了。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她想要维持自己的成绩,那不能来虚的,虚的她的成绩保持不住。
    而且她还想以后自己创业,现在多学点,没坏处。
    不过烦躁是难免的,有的时候上课上的心情憋屈了,她就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出来解压,对她来说,做菜是一种放松,是一种享受。
    钻研出了什么菜式和配方,她就仔细的记录下来,留着以后备用,从七零年到现在,她记录下来的方子已经有厚厚一本。
    她跟林川柏商量,等到了他们毕业之后,用什么来积累原始资本。
    不能到了那时候才开始打算。
    她想要用火锅来打开局面,她先把锅底给调出来,再把调料做出来,这样子就算她之后人不在,只要她能提供这两样东西、提供稳定的货源,这摊子就能支下去。
    卖卤味也可以,这重点就在于那一锅卤汁,同样是配方的问题。
    至于地点,就在大学附近,他们现在这房子到时候改一改就好了,这个地方够大,甚至到时候可以把这里全拆了,然后盖成双层的楼房,里面再隔出二三十平的店铺,出租给别人打造一个美食城。
    到时候就可以坐着收钱了,不过这需要把名气给打上去,一开始是不能这么做的,要等后面。
    她一边说,林川柏一边点头:“你想做就去做吧,要是有什么不趁手的跟我说。”
    他想了一下自己能干什么,“想要名正言顺的拿出一些钱出来,我也能帮忙,我试着能不能延长保质期,到时候就做一些简单的彩妆,也挺挣钱的。”
    在八十年代,或许是之前压抑的狠了,大家迅速的接受着各种丰富的色彩,想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喇叭裤墨镜等等就是典型代表。
    他的彩妆做出来,价格亲民一些,不愁没有生意做。
    俞向安:“行,我们一起加油,到时候存下足够的钱,我们自己起一个实验室。”
    林川柏:“!!!”
    疯狂心动!
    突然之间想要把一整套的彩妆全部研究出来!
    因为想着要靠火锅和卤味这两样来打开局面,俞向安接下来重点攻略这两个,不停的变换配方调制,林川柏和双胞胎就有口福了,不管是哪一种,都好吃,好多好多好吃的,吃的他们三个都胖了。
    当发现自己的裤子有点紧的时候,林川柏不得不一早上起来领着两个孩子在周围跑步转圈,他可不想自己年纪轻轻就发福有啤酒肚,要是现在这么快身体就走样的话,以后想要保持那就更难了。
    两个小的也不能太胖,小孩子圆一点是可爱,但是一直往横向发展,那叫小胖墩,对身体也不好。
    春天过去,炎热的夏季到来,第二次高考就这么在不知道多少人的期待下到来了,在参加高考的这几天,俞向安路过,看到了考场外面的盛况,在那里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考得好的欣喜若狂,考的差的愁眉苦脸,还有的嚎啕大哭,众生百态在这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后世大学生不值钱,但是现在这大学生就代表着公务员,一条通向铁饭碗的通天大道,是他们挣脱土地唯一的一条途径。
    俞向安给在白石县的俞满屋加油。
    现在老家就他一个高考生。
    幸运的是,俞满屋考上了。
    现在是医生和老师紧缺,他报了老师,被录取了,收到这封报喜的电报的时候,俞向安心情很复杂,现在这样看来,他和阮晨曦还有可能。
    但是最后两个人能不能走到一起,谁也不能给个确定的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件喜事,大伯和大伯母肯定很开心。
    考上了大学,就是出息的城里人了,这以后当老师那也是体面的,俞满屋的努力他们是看在眼里的,这一年他没怎么下地干农活,但是他瘦了十多斤,瘦的他们几次想要劝他放弃。
    付出得来了回报,以后不管他怎么样,都有一份工作兜底了。
    有人考上就有人落榜。
    俞向安他们往前五百米左右那里回来了一家四口。
    是他们下乡当知青的二儿子拖家带口的回来了。
    原本是老两口带着大儿子一家四口六个人挤在二十来平的房子里,现在回来了四口人。
    就是说十口人挤在这二十来平的房子里。
    这挤呀挤的,勉强能挤下,把住的问题给解决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口粮,他们两口子高考没考上,户口还在插队的乡下,这口粮就着急了。
    但是他们再不想回去乡下继续种地,参加了几次招工,几十几百个人竞争一两个岗位,考不上,只能琢磨起了别的路子。
    这回来的二儿子脑子比较活,骑着他爸的那辆旧自行车在乡下倒腾东西。
    他倒腾的成本不高,是乡下收来的鸡蛋、农民自己种的青菜。
    这比起去副食品店买来的要新鲜,还不要票,能自己挑挑拣拣,很多人乐意跟他买。
    就算不说照顾邻居,这对他们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他还会做人,经常买什么,送一把青菜一把葱之类的,很多回头客。
    包括俞向安。
    她的农场里面不能种植主粮和青菜,她想要吃大米,想要吃白面,都需要花钱买,这样的话从钟建强手里买,很方便。
    在他的手里,俞向安买了不少的东西,由于新鲜又齐全,为什么说齐全呢?
    因为可以订货。
    比如俞向安想要买一只炖汤的老母鸡的话,她就给2毛钱的定金,他隔几天就会把鸡送上门。
    他就靠着赚点差价维持生活。
    他是老知青了,下乡十多年,他是弟弟,但是他现在的样子,和他哥站在一块,大家都会以为他才是哥哥。
    街道办的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滞留在这里的知青越来越多了,但是现在哪里有那么多的岗位安置他们,上面的人也正在吵,还没有定下该怎么处理,他们小打小闹的,养活自己做的一些事,他们就当做看不见了。
    要说起来,他们也是看着他们长大的,之前的政策那是没办法,现在上面还在争论,他们就不管太多了。
    他们小两口都是勤勉的,他媳妇跟着他一起忙里忙外,两个孩子年纪都还不大,平时就在家附近玩,也不去别的地方,不给大人添麻烦,看着就很懂事,因为年纪相近,从托儿班回来后,双胞胎会跟他们玩到一起,俞向安对他们顺带着有了更多的了解。
    知道钟建强插队到了北边,条件艰苦,他找到机会回来了,还把媳妇孩子都带了回来。
    他媳妇也是知青,不过是外地的,娘家那边是顾不上的,日子过得艰难。
    就冲他回来把家小都带回来了,俞向安就觉得这人还行。
    不是那种抛弃妻子的人渣。
    接触的多了,也就不仅仅只是买家和卖家的关系了。
    林川柏和他接触了一段时间,也觉得可以,而且意外的说的来。
    林川柏说的来的人不多,在老家没有,现在在大学有一个,是他老师的侄子,两个人一起做实验磨出来的交情,另一个就是钟建强了。
    看他们小两口子这么辛苦,林川柏就和俞向安商量了一下,跟他一起合作。
    由钟建强从乡下收鸡蛋鸭蛋、收青菜、豆子给俞向安,俞向安加工成咸蛋、松花蛋、咸菜、豆酱。
    再由钟建强兜售给每家每户。
    这种钱小,不起眼,但是做的好了,收入也还不错。
    这就给钟建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一家在家里也没那么难过了,他们可以自己花钱解决口粮问题。
    对俞向安来说,她就过了一道手,就能得到一笔分成,又不用自己出门去卖,皆大欢喜。
    到了冬天的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定下了改革开放的基调。
    对于广大农村,一则“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新闻让众多农民神思不宁。
    红星大队干活的积极性是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工分值钱,用处也多,要是偷懒,那是自己找的。
    但是别的地方,不管干多干少都一样,饿不死,吃不饱,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努力的干活?
    红星大队这情况比起其他地方好很多,俞顺稳知道后,自己捉摸了好几天,又跟俞常有、俞青山他们商量了,特意打了电话过来。
    俞向安留的是学校的电话。
    他打电话来,说要找谁,挂了电话,过一段时间再打回来。
    俞顺稳拿不定主意,想着小安有本事,又是在首都,问问她们几个大学生是什么意见。
    俞向安:“……叔,是怎么想的,心动吗?”
    “当然,但是不知道这政策会不会变啊。”
    “要是变了那就改回来,你去公社问过了吗,这要是干部们不反对,就说明可行,我个人是觉得这是个提升积极性的好办法。”
    给集体干活和给自己干活那能一样吗?
    之前也就是不偷懒,别的就没有了,这要是自己的,能从早到晚都在田边蹲着。
    施肥除草除虫样样不落人后。
    俞顺稳听了俞向安的意见,去问了公社。
    这还没有定性,下面的人也拿不准。
    他们不知道这有什么好处吗?
    知道。
    但是这要冒险。
    要是过后上面的人说不允许,他们这些分了田的是不是就讨不了好了。
    除了俞顺稳,其他生产大队的人也陆陆续续去问了。
    最后这边的领导一拍板,决定前期先来问意见的大队先试点。
    要是后面成绩好,其他的再推行。
    红星大队就是试点的其中一个。
    这要分田了,就要户口,之前娶媳妇、生孩子没入户的,一窝蜂的跑去入户,就怕迟了没有分到田。
    为了这个,掀起了一波结婚高潮。
    杨慧丽操心的不得了。
    三个儿子,只有大儿子俞满昌结婚生子,剩下两个,一个心有所属,追媳妇追到上海去了,这前程是不用她操心了,小儿子年纪也不小了,没有意中人,就是不愿意结婚。
    现在这要是赶紧相看一个,等结婚了,一进门就是带着田地进门的。
    这是多难得的大喜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