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图炮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由于远隔重洋,大明现在还没能分享到发现澳洲大陆的狂喜,现在有一连串的麻烦正在等丰这个古老的国度。
    第一个麻烦自然是边关。蒙古高原先是遭了黑灾,接着又是连续四十多天的暴风雪,让蒙古人损失极其惨重,很多弱小的部落就此消失在漫天风雪之中,再也无迹可寻。面对遍地冷死饿死的牲畜,蒙古人都绝望了,他们的牧群已经元气大伤,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过!更可怕的是,在漠南、漠北地区,蒙古人所遭受的损失更加惨重,有些部落别说牛羊,连视若命根子的战马都死得没剩下几匹了,被生存压力逼疯了的蒙古人开始朝着河套地区迁徙过来,试图从这片旱涝保收的丰饶之地获得一点补偿,凑合着度过这个大灾之年。
    他们度过难关的唯一方法,就是破边而入,劫掠农耕区,从边关城镇获得粮食、布匹等赖以生存的物资,成功了,他们的族群就能生存下去,如果失败了,整个族群也就消失了。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无所谓对与错。可问题是边关的百姓也是要活命的,他们不是释迦牟尼,可没有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喂饱贪婪的鹰隼的习惯,豺狼来了,他们自然要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天雄军依托边墙严阵以待,更大力资助额哲、贴木儿等人趁机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痛殴试图劫掠边境的蒙古诸部。蒙古诸部对此极为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这两个反骨仔大打出手,直杀得血流成河!
    ————眼下这股可怕的浪潮还在发酵,尚未正式爆发,数以万计的蒙古士兵正在饥肠辘辘地迁往河套地区的途中,正在跟额哲和贴木儿大打出手的,主要是土默特部、察哈尔部等部落。不过,久经风浪的大明王朝已经嗅到了暴风雨袭来的味道,朝野内外都绷紧了神经,不敢有丝毫大意。大灾之后必然是大战,这已经是历史规律了,任何忽视这一规律的行为都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第二个麻烦则是内部的。三月中下旬,中原、山东、山西等地多次遭到冰雹袭击,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均属空前:
    三月十四日,密云、怀柔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十八日,沧州遭遇冰雹天气,太原遭遇冰雹天气,运城草木一夜之间被冰雹砸了个清光;
    三月十九日,济南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二十一日,邯郸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二十四日,开封、卫辉、彰德三府遭遇大范围的冰雹天气,一夜之间田间布满冰雹,多如河边鹅卵石,禾麦尽皆糜烂;
    三月二十六日,凤阳遭遇冰雹天气;
    ……
    久旱之后必有冰雹,去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都异常干旱,今年遭遇冰雹灾害也就没什么出奇的了。问题是这活见鬼的冰雹天气来得太过凶猛,波及范围太广,似乎要将全国的农田都砸清光!最大的冰雹足有橙子大小,噼哩啪啦一通狂砸,原本长势喜人的小麦被砸了个稀巴烂,很多府县损失惨重,甚至有不少人被冰雹活活砸死。无数农民望着一团稀烂的麦苗失声痛哭,这意味着这一季的麦子算完蛋了,他们可怎么活啊!最让人欲哭无泪的是,面对如此可怕的天灾,那些对作死无限热爱的文官第一反应不是设法赈灾,而是逼崇祯下罪己诏。他们振振有词:“都是皇上你用了佞臣、弄臣,纵容他横行不法,激怒了上苍,老天爷才会降下灾祸来警戒陛下!为了天下苍生,皇上你赶紧下个罪己诏向天下百姓,向上天认个错,保证亲贤臣,远小人,求得上天原谅,方可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崇祯对此极为恼火,他妈的,怎么每次出了天灾都是老子的错?老子花这么多钱,受这么多鸟气养着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给老子挑错,逼老子检讨的?他自然知道这些文官嘴里的“佞臣”是谁,除了那个在南方活蹦乱跳,一天不折腾出点动静来就会死的二货,还能有谁?他自认为自己没有错,像杨梦龙这种既能治理地方又能摧敌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极危,而且对政治一窍不通,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个遍的人不用,他用谁?而且杨梦龙也很给他长脸,不管是让他治理湖广还是让他经略辽东整军经武,都干得有声有色,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大明的处境,还为他这个皇帝赢得了声誉,重用这样的人才,怎么就成了触怒上天的罪行了?真是岂有此理!不光崇祯想不通,天下百姓也想不通,冠军侯战功卓著,更将湖广治理得井井有条,怎么就成了佞臣、弄臣了呢?
    可是文官不是这样想的。在他们看来,杨梦龙大兴西学、杂学,大办学校搞什么鸟毛六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读得起书,让“读书人”三字的含金量一落千丈,又开矿、搞纺织、兴工业,净搞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弄得河洛、湖广等地的百姓那淳朴的民风败坏无遗,人人以经商逐利为荣……最最可恶的是这家伙还用廉价的土豆面冲击粮食市场把很多囤积居奇的粮商逼得跳楼,用亚麻冲击棉布市场让江南布商损失惨重,用精制岩盐跟江南盐商打价格战将食盐生生打成了白菜价让很多盐商亏得吐血,最最可恶的是这家伙连太子的教育权都给抢过去了,这可是他们文官的专利,他们独享这一专利已经快两千年了,如今竟让一介武夫抢了过去,叫他们如何能忍!这样的家伙不是佞臣,谁是佞臣!平时大家拿那个二货没办法,现在发生了大范围的天灾,无数百姓衣食无着落,他们当然要趁此机会弄死他!至于百姓……先等等,等我们弄死了那个佞臣、弄臣,瓜分了他的产业再从牙齿缝里抠一点出来给你们,如果不幸饿死了,那只能说是你们的命不好,总之我们这些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子孙万代谋福利,我们是绝对不会有错的,错的只会是这个世界!
    崇祯愤怒地对皇后说:“百官私心都太重了,值此大灾之年他们居然只顾着内斗,竟无一人向朕进献赈灾之策,真是让朕心寒啊!”
    周皇后默然良久,说:“何不召冠军侯进京,商讨对策?”
    崇祯苦笑:“现在百官恨不得扒他的皮,吃他的肉,如果召他进京,能不能商讨出对策来不好说,他十有八九是没有办法活着回去了!”
    周皇后柔声说:“皇上你也不要太过担心了,冠军侯那么厉害,他肯定会有办法的!”
    崇祯笑得更苦:“这是天威,他能有什么办法?搞不好朕真的得暂时委屈他一下了……唉!”
    周皇后还是那句话:“冠军侯会有办法的!”
    她对杨梦龙始终充满信心,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
    崇祯喃喃说:“只怕现在他自身都难保了吧?河洛地区冰雹频发,往往一夜之间所有庄稼都被砸了个稀巴烂,谁也无法幸免……”
    正说着,王承恩跑了过来,面带忧色奉上一份报纸:“皇上,南阳那边出新报纸了,头条就是关于这场天灾的……”
    崇祯接过来打开,扫了一眼头条,四个大写加粗的黑字映入眼帘:
    天灾?人祸?
    再一看署名,好家伙,居然是杨梦龙写的!
    杨梦龙写作的功底实在不怎么样,都是平铺直叙,在这篇文章里用大白话向读者讲解暴雨、暴雪、冰雹、台风、干旱等可怕的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也是看了他的文章,崇祯才知道雨落到地上会蒸发,变成水蒸气重新回到天上,水蒸气遇冷后就会凝结,如果是夏天和秋天它会变成雨水重新落回地面,如果是冬天则会变成霜雪降临人间,春夏之交则可能会变成冰雹,“原理就跟凝在锅盖上的水珠一样,如果锅盖温度正常,一掀开锅盖总会看到很多水珠从上面掉下来;如果想办法把锅盖的温度降到零度以下,那些水珠则变成冰珠附在上面,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介绍了这些极端气候形成的原理之后,杨梦龙又介绍了很多观测、预报这些极端天气的方法,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所谓的“天威”就是放屁,不过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天气而已,只要平时留意,大多是可以预防的!
    崇祯眼皮狂跳,低声说:“他胆子也太大了,这样的话也敢说!?”
    周皇后跟着崇祯一起看,同样是面色微微发白。“天”在古人眼里是极其神秘、威严的,主宰着一切,哪怕是近乎半神的帝王也得自称“天子”,以自己是上天的宠儿自居,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中国人长达几千年,尤其是在儒家推波助澜之下,更是越发的牢固了。然而杨梦龙现在却大咧咧的给他们捅穿了:所谓的“天”不过是从地面蒸腾上去的水气形成的,它是威无缥缈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威!把自然灾害归咎于帝王失德,上天发怒,是非常愚蠢的,遇到了这样的天灾不想办法去组织百姓救灾,把希望寄托于帝王下罪己诏平息上天的怒火,消弥天灾,那不仅是推卸责任,更是草菅人命!
    好厉害的地图炮,不光当朝文武大臣被喷了个遍,上下几千年的文官几乎一个没跑,都被喷了个体无完肤!
    最绝的是,在文章的最后,这小子还写道:一些冰雹灾害也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及时发现,设法用火箭往冷云里布撒盐、干冰、碘化银之类的东西,可以把大冰雹变成小冰雹,把小冰雹变成雨水,从而降低损失。这一段又看得崇祯目瞪口呆,好小子,你这是要逆天吗?周皇后也呆了半晌才说:“冠军侯……真的是太大胆了,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啊!不过,如果能证明这些法子是有效的倒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皇上你不用背这么多骂名了!”
    崇祯苦笑:“证明?怎么证明?难道派人飞到云端去撒盐啊?根本就没法证明!”
    皇后还是那句:“冠军侯总会有办法的!”
    崇祯又好气又好笑的望着她,想数落几句,却又说不出来,最后化作一声叹息:“你呀……”
    经过几年的经营,《南阳日报》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北方,达官显贵对这种用白话文写文章的报纸自然不屑一顾,但是寒窗子弟和平民百姓却很喜欢,认为报上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信息和知识可供汲取,因此现在《南阳日报》的发行量已经增加到五十万份了,还是供不应求。不过京城毕竟是京城,再怎么供不应求也不会让京城断供的,这会儿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捧着报纸在如饥似渴的阅读甚至念给大家听————不用说,杨梦龙那篇文章激起了千重骇浪,震得大家昏乎乎的。接下来的几天,琢磨家里的锅盖就成了很多人最爱干的事情,每次煮完饭,等锅盖凉了就有人去揭,看是不是真的有水珠如雨落下,有条件的甚至搞来冰块放在锅盖上,然后揭开,看看里面的水珠是不是变成了霜花或者冰珠,“君子远疱厨”的古训让他们扔到九宵云外了。
    而无数次实验都证明,杨梦龙说得一点都没差,水、冰、霜等等,确实都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这个简单的事实震得所有人脑袋嗡嗡作响,几乎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返回顶部↑
    由于远隔重洋,大明现在还没能分享到发现澳洲大陆的狂喜,现在有一连串的麻烦正在等丰这个古老的国度。
    第一个麻烦自然是边关。蒙古高原先是遭了黑灾,接着又是连续四十多天的暴风雪,让蒙古人损失极其惨重,很多弱小的部落就此消失在漫天风雪之中,再也无迹可寻。面对遍地冷死饿死的牲畜,蒙古人都绝望了,他们的牧群已经元气大伤,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过!更可怕的是,在漠南、漠北地区,蒙古人所遭受的损失更加惨重,有些部落别说牛羊,连视若命根子的战马都死得没剩下几匹了,被生存压力逼疯了的蒙古人开始朝着河套地区迁徙过来,试图从这片旱涝保收的丰饶之地获得一点补偿,凑合着度过这个大灾之年。
    他们度过难关的唯一方法,就是破边而入,劫掠农耕区,从边关城镇获得粮食、布匹等赖以生存的物资,成功了,他们的族群就能生存下去,如果失败了,整个族群也就消失了。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无所谓对与错。可问题是边关的百姓也是要活命的,他们不是释迦牟尼,可没有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喂饱贪婪的鹰隼的习惯,豺狼来了,他们自然要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天雄军依托边墙严阵以待,更大力资助额哲、贴木儿等人趁机招兵买马壮大实力,痛殴试图劫掠边境的蒙古诸部。蒙古诸部对此极为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这两个反骨仔大打出手,直杀得血流成河!
    ————眼下这股可怕的浪潮还在发酵,尚未正式爆发,数以万计的蒙古士兵正在饥肠辘辘地迁往河套地区的途中,正在跟额哲和贴木儿大打出手的,主要是土默特部、察哈尔部等部落。不过,久经风浪的大明王朝已经嗅到了暴风雨袭来的味道,朝野内外都绷紧了神经,不敢有丝毫大意。大灾之后必然是大战,这已经是历史规律了,任何忽视这一规律的行为都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第二个麻烦则是内部的。三月中下旬,中原、山东、山西等地多次遭到冰雹袭击,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均属空前:
    三月十四日,密云、怀柔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十八日,沧州遭遇冰雹天气,太原遭遇冰雹天气,运城草木一夜之间被冰雹砸了个清光;
    三月十九日,济南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二十一日,邯郸遭遇冰雹天气;
    三月二十四日,开封、卫辉、彰德三府遭遇大范围的冰雹天气,一夜之间田间布满冰雹,多如河边鹅卵石,禾麦尽皆糜烂;
    三月二十六日,凤阳遭遇冰雹天气;
    ……
    久旱之后必有冰雹,去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都异常干旱,今年遭遇冰雹灾害也就没什么出奇的了。问题是这活见鬼的冰雹天气来得太过凶猛,波及范围太广,似乎要将全国的农田都砸清光!最大的冰雹足有橙子大小,噼哩啪啦一通狂砸,原本长势喜人的小麦被砸了个稀巴烂,很多府县损失惨重,甚至有不少人被冰雹活活砸死。无数农民望着一团稀烂的麦苗失声痛哭,这意味着这一季的麦子算完蛋了,他们可怎么活啊!最让人欲哭无泪的是,面对如此可怕的天灾,那些对作死无限热爱的文官第一反应不是设法赈灾,而是逼崇祯下罪己诏。他们振振有词:“都是皇上你用了佞臣、弄臣,纵容他横行不法,激怒了上苍,老天爷才会降下灾祸来警戒陛下!为了天下苍生,皇上你赶紧下个罪己诏向天下百姓,向上天认个错,保证亲贤臣,远小人,求得上天原谅,方可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崇祯对此极为恼火,他妈的,怎么每次出了天灾都是老子的错?老子花这么多钱,受这么多鸟气养着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给老子挑错,逼老子检讨的?他自然知道这些文官嘴里的“佞臣”是谁,除了那个在南方活蹦乱跳,一天不折腾出点动静来就会死的二货,还能有谁?他自认为自己没有错,像杨梦龙这种既能治理地方又能摧敌锋于正锐,挽狂澜于极危,而且对政治一窍不通,把满朝文武得罪了个遍的人不用,他用谁?而且杨梦龙也很给他长脸,不管是让他治理湖广还是让他经略辽东整军经武,都干得有声有色,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大明的处境,还为他这个皇帝赢得了声誉,重用这样的人才,怎么就成了触怒上天的罪行了?真是岂有此理!不光崇祯想不通,天下百姓也想不通,冠军侯战功卓著,更将湖广治理得井井有条,怎么就成了佞臣、弄臣了呢?
    可是文官不是这样想的。在他们看来,杨梦龙大兴西学、杂学,大办学校搞什么鸟毛六年义务教育让所有人都读得起书,让“读书人”三字的含金量一落千丈,又开矿、搞纺织、兴工业,净搞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弄得河洛、湖广等地的百姓那淳朴的民风败坏无遗,人人以经商逐利为荣……最最可恶的是这家伙还用廉价的土豆面冲击粮食市场把很多囤积居奇的粮商逼得跳楼,用亚麻冲击棉布市场让江南布商损失惨重,用精制岩盐跟江南盐商打价格战将食盐生生打成了白菜价让很多盐商亏得吐血,最最可恶的是这家伙连太子的教育权都给抢过去了,这可是他们文官的专利,他们独享这一专利已经快两千年了,如今竟让一介武夫抢了过去,叫他们如何能忍!这样的家伙不是佞臣,谁是佞臣!平时大家拿那个二货没办法,现在发生了大范围的天灾,无数百姓衣食无着落,他们当然要趁此机会弄死他!至于百姓……先等等,等我们弄死了那个佞臣、弄臣,瓜分了他的产业再从牙齿缝里抠一点出来给你们,如果不幸饿死了,那只能说是你们的命不好,总之我们这些正人君子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子孙万代谋福利,我们是绝对不会有错的,错的只会是这个世界!
    崇祯愤怒地对皇后说:“百官私心都太重了,值此大灾之年他们居然只顾着内斗,竟无一人向朕进献赈灾之策,真是让朕心寒啊!”
    周皇后默然良久,说:“何不召冠军侯进京,商讨对策?”
    崇祯苦笑:“现在百官恨不得扒他的皮,吃他的肉,如果召他进京,能不能商讨出对策来不好说,他十有八九是没有办法活着回去了!”
    周皇后柔声说:“皇上你也不要太过担心了,冠军侯那么厉害,他肯定会有办法的!”
    崇祯笑得更苦:“这是天威,他能有什么办法?搞不好朕真的得暂时委屈他一下了……唉!”
    周皇后还是那句话:“冠军侯会有办法的!”
    她对杨梦龙始终充满信心,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
    崇祯喃喃说:“只怕现在他自身都难保了吧?河洛地区冰雹频发,往往一夜之间所有庄稼都被砸了个稀巴烂,谁也无法幸免……”
    正说着,王承恩跑了过来,面带忧色奉上一份报纸:“皇上,南阳那边出新报纸了,头条就是关于这场天灾的……”
    崇祯接过来打开,扫了一眼头条,四个大写加粗的黑字映入眼帘:
    天灾?人祸?
    再一看署名,好家伙,居然是杨梦龙写的!
    杨梦龙写作的功底实在不怎么样,都是平铺直叙,在这篇文章里用大白话向读者讲解暴雨、暴雪、冰雹、台风、干旱等可怕的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也是看了他的文章,崇祯才知道雨落到地上会蒸发,变成水蒸气重新回到天上,水蒸气遇冷后就会凝结,如果是夏天和秋天它会变成雨水重新落回地面,如果是冬天则会变成霜雪降临人间,春夏之交则可能会变成冰雹,“原理就跟凝在锅盖上的水珠一样,如果锅盖温度正常,一掀开锅盖总会看到很多水珠从上面掉下来;如果想办法把锅盖的温度降到零度以下,那些水珠则变成冰珠附在上面,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介绍了这些极端气候形成的原理之后,杨梦龙又介绍了很多观测、预报这些极端天气的方法,话里话外就是一个意思:所谓的“天威”就是放屁,不过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天气而已,只要平时留意,大多是可以预防的!
    崇祯眼皮狂跳,低声说:“他胆子也太大了,这样的话也敢说!?”
    周皇后跟着崇祯一起看,同样是面色微微发白。“天”在古人眼里是极其神秘、威严的,主宰着一切,哪怕是近乎半神的帝王也得自称“天子”,以自己是上天的宠儿自居,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中国人长达几千年,尤其是在儒家推波助澜之下,更是越发的牢固了。然而杨梦龙现在却大咧咧的给他们捅穿了:所谓的“天”不过是从地面蒸腾上去的水气形成的,它是威无缥缈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神威!把自然灾害归咎于帝王失德,上天发怒,是非常愚蠢的,遇到了这样的天灾不想办法去组织百姓救灾,把希望寄托于帝王下罪己诏平息上天的怒火,消弥天灾,那不仅是推卸责任,更是草菅人命!
    好厉害的地图炮,不光当朝文武大臣被喷了个遍,上下几千年的文官几乎一个没跑,都被喷了个体无完肤!
    最绝的是,在文章的最后,这小子还写道:一些冰雹灾害也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及时发现,设法用火箭往冷云里布撒盐、干冰、碘化银之类的东西,可以把大冰雹变成小冰雹,把小冰雹变成雨水,从而降低损失。这一段又看得崇祯目瞪口呆,好小子,你这是要逆天吗?周皇后也呆了半晌才说:“冠军侯……真的是太大胆了,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啊!不过,如果能证明这些法子是有效的倒不失为一件好事,至少皇上你不用背这么多骂名了!”
    崇祯苦笑:“证明?怎么证明?难道派人飞到云端去撒盐啊?根本就没法证明!”
    皇后还是那句:“冠军侯总会有办法的!”
    崇祯又好气又好笑的望着她,想数落几句,却又说不出来,最后化作一声叹息:“你呀……”
    经过几年的经营,《南阳日报》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北方,达官显贵对这种用白话文写文章的报纸自然不屑一顾,但是寒窗子弟和平民百姓却很喜欢,认为报上的文章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信息和知识可供汲取,因此现在《南阳日报》的发行量已经增加到五十万份了,还是供不应求。不过京城毕竟是京城,再怎么供不应求也不会让京城断供的,这会儿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捧着报纸在如饥似渴的阅读甚至念给大家听————不用说,杨梦龙那篇文章激起了千重骇浪,震得大家昏乎乎的。接下来的几天,琢磨家里的锅盖就成了很多人最爱干的事情,每次煮完饭,等锅盖凉了就有人去揭,看是不是真的有水珠如雨落下,有条件的甚至搞来冰块放在锅盖上,然后揭开,看看里面的水珠是不是变成了霜花或者冰珠,“君子远疱厨”的古训让他们扔到九宵云外了。
    而无数次实验都证明,杨梦龙说得一点都没差,水、冰、霜等等,确实都是水蒸气遇冷凝成的,这个简单的事实震得所有人脑袋嗡嗡作响,几乎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