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是的。”蒂兰圣雪点点头,她的脸颊被光膜上的蓝色光芒罩上,泛着一层莹蓝色的光晕,“主人,你看,脉冲星周期性放射出的电磁波会有间断性地向着宇宙深处放射,当这种电磁波抵达另外一颗恒星表面时,由于恒星自身就会放射出大量的电磁波,脉冲星释放出的电磁波向恒星载波二次注入能量使恒星电磁波的波形不变波幅增大,这个时候,恒星会起到类似于镜面反射的作用,把脉冲星的这种电磁波加强并且向着宇宙的各个方向发散射出,如果这些发散射出的电磁波再遇到下一刻恒星,那颗恒星也会起到镜面反射的作用,以此类推,最初的脉冲星射出电磁波会在宇宙中不断地传递和增加,就像链式反应一样不断传递,一直到宇宙的真空区,所有的电磁波都失去了可以用来传递自身的恒星时,这种击鼓传花般的电磁波传递才会终止,这也是以最初脉冲星的电磁波为生命信息的电磁波生命体的文明终结的时刻。”
    我略微计算了一下蒂兰圣雪所说的电磁波生命体的可能性,道:“先不谈电磁波偶然的周期性放射产生生命体信息的可能性,单单是考虑到电磁波在宇宙中的减弱效应就会对电磁波生命体的运动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假设用波长来衡量电磁波生命体的信息量,那么一段7公分波长的讯息电磁波频是4GHz,如果一段电磁波要传到4光年的距离,再用无线电的自由空间损耗模型公式[Lfs](dB)=32.44+20lgd(km)+20lgf(MHz)这个公式计算出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损失为500db,也就是说即使一颗恒星放射出的电磁波在四光年外被收到时的讯号只有1mw,那发射功率也高达10的47次方瓦特,而太阳每秒的反应释放能量是3.8乘以10的26次方瓦特,最初的脉冲星必须要以每秒要消耗约3乘以10的20次方个太阳的能量才能持续发射这段电磁波,那样大质量的物体早就会因为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成为黑洞,怎么可能做到持续发送电磁波?除非恒星之间的距离很短,就像半人马座ω内的一些古老恒星那样相距0.1光年,并且发射的波段要更小才行。但如果电磁波发送波段太小,那么这种电磁波生命体携带的信息量必然不可能太大,因此电磁波生命体不可能成为非常高级的智慧生命体,而只能是类似于电脑病毒那样的简单编码的信息体。”
    蒂兰圣雪轻轻地点头,道:
    “是的,这种电磁波生命体的波长不超过8秒钟,电磁波生命体中携带的生命信息量的中位数是1.54mb,最高也没有超过400MB。这种生命形式和计算机病毒的确有些类似。这一带星海之所以能出现大量的电磁波生命体,还是因为恒星数量众多,伴星数量较多,并且大多数恒星之间的距离在0.1光年到2光年左右,这样短的恒星距离有利于电磁波生命体在传递过程中不消亡。”
    “这些生命体如何变异?”我问道。
    “主要是通过星际尘埃对电磁波的部分阻挡和恒星电磁波噪声对初始电磁波的干扰促进其变异,恒星的电磁波反射效应在反射电磁波时会对其电磁波形式有一定的变动,这种变动会对电磁波生命体的生命形式进行修改,有利于下一次电磁波反射的优秀的信息会被记录,不利于传播的生命信息就此消散,所以在几代之后电磁波生命体就能够保持在恒星反射电磁波时提高被反射的几率了。”
    蒂兰圣雪调整了一些电磁波的显示波段,我看到光膜中央的脉冲星的北极射出强烈的喇叭状电磁波,光膜上显示的电磁波是蓝紫色,我看到这段电磁波在宇宙空间中以一种螺旋圆锥的形态前进,这种生命体既没有眼睛,也没有嘴巴、手足或者尾巴,它们仅有的就是一段锥形的螺旋状身体,不太像蛇,硬要说的话这种生命体的头部有点像地下钻探车的钻头,当它撞到一颗主序星的表面时,它的身体会融入主序星的电磁波中,然后经过放大和反射后向着另外一颗恒星的方向直射而去,在这个过程中,这只电磁波生命体的电磁波频率有了一定的变化,它渐渐地懂的了通过改变在宇宙空间中的传播频率来减少传递损耗,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甚至,有几只进化最快的电磁波生命体已经懂的了将其头部进化成一个蘑菇状的撑开的伞,这个伞状的头部由于体积较大,而且由大量的纠缠态的量子对构成,由于头部伞状面积大,在传递过程中,当某个纠缠态的量子遇到了星际尘埃团而坍缩并且衰减时,这种状态会传递到远处的另外一个量子上,导致另外一个量子的波函数也坍缩,这样这只电磁波生命体就能够提前探测到前方是否有星际尘埃团或者小行星群,从而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体积直径,这种通过牺牲一部分身体信息来作为探测器保留自己全部生命信息的做法,使得这些最聪明的电磁波生命体有了极强的生存竞争优势。
    当然,在电磁波生命体的种群壮大过程之中,也有大量的电磁波生命体就此死亡,由于恒星在宇宙空间中太过渺小,能够成功通过恒星电磁波反射来繁殖的电磁波生命体数量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生存率是数千亿分之一,但是每次被反射时,电磁波生命体就会大量繁殖,以恒星的球状表面为反 ↑返回顶部↑
    “是的。”蒂兰圣雪点点头,她的脸颊被光膜上的蓝色光芒罩上,泛着一层莹蓝色的光晕,“主人,你看,脉冲星周期性放射出的电磁波会有间断性地向着宇宙深处放射,当这种电磁波抵达另外一颗恒星表面时,由于恒星自身就会放射出大量的电磁波,脉冲星释放出的电磁波向恒星载波二次注入能量使恒星电磁波的波形不变波幅增大,这个时候,恒星会起到类似于镜面反射的作用,把脉冲星的这种电磁波加强并且向着宇宙的各个方向发散射出,如果这些发散射出的电磁波再遇到下一刻恒星,那颗恒星也会起到镜面反射的作用,以此类推,最初的脉冲星射出电磁波会在宇宙中不断地传递和增加,就像链式反应一样不断传递,一直到宇宙的真空区,所有的电磁波都失去了可以用来传递自身的恒星时,这种击鼓传花般的电磁波传递才会终止,这也是以最初脉冲星的电磁波为生命信息的电磁波生命体的文明终结的时刻。”
    我略微计算了一下蒂兰圣雪所说的电磁波生命体的可能性,道:“先不谈电磁波偶然的周期性放射产生生命体信息的可能性,单单是考虑到电磁波在宇宙中的减弱效应就会对电磁波生命体的运动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假设用波长来衡量电磁波生命体的信息量,那么一段7公分波长的讯息电磁波频是4GHz,如果一段电磁波要传到4光年的距离,再用无线电的自由空间损耗模型公式[Lfs](dB)=32.44+20lgd(km)+20lgf(MHz)这个公式计算出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损失为500db,也就是说即使一颗恒星放射出的电磁波在四光年外被收到时的讯号只有1mw,那发射功率也高达10的47次方瓦特,而太阳每秒的反应释放能量是3.8乘以10的26次方瓦特,最初的脉冲星必须要以每秒要消耗约3乘以10的20次方个太阳的能量才能持续发射这段电磁波,那样大质量的物体早就会因为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成为黑洞,怎么可能做到持续发送电磁波?除非恒星之间的距离很短,就像半人马座ω内的一些古老恒星那样相距0.1光年,并且发射的波段要更小才行。但如果电磁波发送波段太小,那么这种电磁波生命体携带的信息量必然不可能太大,因此电磁波生命体不可能成为非常高级的智慧生命体,而只能是类似于电脑病毒那样的简单编码的信息体。”
    蒂兰圣雪轻轻地点头,道:
    “是的,这种电磁波生命体的波长不超过8秒钟,电磁波生命体中携带的生命信息量的中位数是1.54mb,最高也没有超过400MB。这种生命形式和计算机病毒的确有些类似。这一带星海之所以能出现大量的电磁波生命体,还是因为恒星数量众多,伴星数量较多,并且大多数恒星之间的距离在0.1光年到2光年左右,这样短的恒星距离有利于电磁波生命体在传递过程中不消亡。”
    “这些生命体如何变异?”我问道。
    “主要是通过星际尘埃对电磁波的部分阻挡和恒星电磁波噪声对初始电磁波的干扰促进其变异,恒星的电磁波反射效应在反射电磁波时会对其电磁波形式有一定的变动,这种变动会对电磁波生命体的生命形式进行修改,有利于下一次电磁波反射的优秀的信息会被记录,不利于传播的生命信息就此消散,所以在几代之后电磁波生命体就能够保持在恒星反射电磁波时提高被反射的几率了。”
    蒂兰圣雪调整了一些电磁波的显示波段,我看到光膜中央的脉冲星的北极射出强烈的喇叭状电磁波,光膜上显示的电磁波是蓝紫色,我看到这段电磁波在宇宙空间中以一种螺旋圆锥的形态前进,这种生命体既没有眼睛,也没有嘴巴、手足或者尾巴,它们仅有的就是一段锥形的螺旋状身体,不太像蛇,硬要说的话这种生命体的头部有点像地下钻探车的钻头,当它撞到一颗主序星的表面时,它的身体会融入主序星的电磁波中,然后经过放大和反射后向着另外一颗恒星的方向直射而去,在这个过程中,这只电磁波生命体的电磁波频率有了一定的变化,它渐渐地懂的了通过改变在宇宙空间中的传播频率来减少传递损耗,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
    甚至,有几只进化最快的电磁波生命体已经懂的了将其头部进化成一个蘑菇状的撑开的伞,这个伞状的头部由于体积较大,而且由大量的纠缠态的量子对构成,由于头部伞状面积大,在传递过程中,当某个纠缠态的量子遇到了星际尘埃团而坍缩并且衰减时,这种状态会传递到远处的另外一个量子上,导致另外一个量子的波函数也坍缩,这样这只电磁波生命体就能够提前探测到前方是否有星际尘埃团或者小行星群,从而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体积直径,这种通过牺牲一部分身体信息来作为探测器保留自己全部生命信息的做法,使得这些最聪明的电磁波生命体有了极强的生存竞争优势。
    当然,在电磁波生命体的种群壮大过程之中,也有大量的电磁波生命体就此死亡,由于恒星在宇宙空间中太过渺小,能够成功通过恒星电磁波反射来繁殖的电磁波生命体数量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生存率是数千亿分之一,但是每次被反射时,电磁波生命体就会大量繁殖,以恒星的球状表面为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