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朕也是要脸的
李唐王朝内部对这次东征大计在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反对派认为东征过于仓促,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军队训练的时间不足,特别是来自蜀地的士兵久疏战阵,不可能是隋朝百战雄师的对手,只不过李渊和李世民的坚持,所以在结果来临前,反对东征这一派没有占据主流。但是随着东路军全军覆没、襄城淯阳二郡失守,以及西线唐军夺取河南郡失败消息接二连三的传到襄阳……致使朝廷中的不满之声愈加高调。
特别是李孝恭遭遇不公正待遇之事更是成了人们抨击主战派代表人物——李世民的理由,他们强烈批评齐王李世民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如果不是他擅自派遣王君廓去插手伊阙关防备,李道宗也不会出关营救、伊阙关不会失守、更不会有后来的李孝恭之败,所以归根结底都是李世民的错,是东路军的败亡的主要责任人,而不应该是被殃及池鱼的李孝恭。
反对李世民、支持李孝恭的声音在襄阳非常有市场,固然有各方势力细作在推波助澜,却也跟李孝恭在荆州的个人声望有直接关系。只因荆州大地之所以成为唐朝的地盘,实则是李孝恭个人之功,被他提拔上来的南方人士多不计数,恩主蒙冤,这些人自然顺势出来发声。
武德殿御书房!
萧瑀再一次受李世民之托前来游说李渊,陈明厉害关系。
李渊的病情虽然有所起色,但他的情绪着实低沉,前线战事的不利跟朝野上下的不满舆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
是他误判天下形势,认为军队大改的隋朝陷入短暂的混乱,杨侗暂时无力干涉中原之事……
也是他对王世充的实力和抵抗之心认识不足,导致西路军在洛阳之战花费太多时间,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过早耗干锐气,所以当他们面对忽然南下的隋军时,只能被迫撤军。
另一方面,他和李密达成共识后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唾手可得,于是任命李孝恭率领疏于战阵的蜀军抢占中原,他发现自己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当时的命令是让李孝恭和李世民合二为一,那么河南郡早就已经拿下,届时,完全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抵御北方隋军、凭借虎牢关抵御荥阳一带的隋军,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李渊不知道的是,他这种错误其实并不是初犯,要命的是屡错不改,当初刚刚占据关中即分兵征伐四方英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圣上,西路军的处境现在极为不妙,时刻面临隋军四面合围的风险,齐王的意思是暂时放弃弘农郡,撤回淅阳郡,在保存我军实力之余,还能结重兵于外武关、朱阳关防御隋军,以固我襄阳外围防线。等我们实力恢复,完全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一定会成功的!”萧瑀努力劝说着李渊。
李渊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浓浓的犹豫之色,长叹了口气:“朕十分明白他的难处,可我们要是退了,隋军就会占领河南郡、继而占领整个中原,我们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而且西路军和隋军只是在黄河渡口发生过一次小碰撞,认真算下来,西路军跟一战未打毫无二致。西路军现在粮草充足、兵力和武备也不比隋军少,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隋军之势而撤退,朕实在无法对朝廷和国人交代!”
他背着手游走几步,向萧瑀认真的说道:“时文(萧瑀字)啊……”
“臣在!”萧瑀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朕也是要脸的!所以朕希望齐王能够努力一下,能够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击败杨侗一次,不仅是保住弘农,也是为朕这张老脸挣一挣几分光彩。”
“……”萧瑀苦涩一笑:圣上的态度果然不出齐王之料,虽然说得十分委婉,可圣上是不仅不同意齐王撤军,还希望齐王击败杨侗,打破唐军逢隋必输的‘诅咒’,为屡战屡败、士气萎靡的大唐朝野增添丽色。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萧瑀只能退求其次了:“臣理解圣上的难处,也知道我大唐朝野渴求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就此退兵的话确实无颜面对世人,那圣上能不能适当增兵呢?齐王是希望圣上能够从淮安出兵三五万,对北方的襄城、淯阳、颍川施压,以分散杨侗的精力和兵力,从而增加获取机会。”
“这个…容朕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李唐王朝倾国之兵来打这一场战争,余者分守各地之后,留在襄阳的军队少得实在可怜,李世民现在请求再增兵,李渊就有点为难了。而以往的教训也让李渊不敢再派援军,因为他当初倾国之兵去打薛举,结果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在凉州被李靖打得连关中都回不了,最后只能走蜀道回荆州。那一战也是李唐王朝走向衰弱的一战,如不是杨侗为了把关陇集团轰出关中这个根本之地,李唐王朝当时就灭了,但尽管如此,李唐王朝最终还是以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方式让出大兴城、败走襄阳。
如果现在再把有限的兵力全部压上,且李世民再一次战败的话,大唐拿什么来镇守襄阳?难道让旧事重演一遍?
关键是杨侗会再次放过李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因隋朝的实力今非昔比,杨侗不再顾虑世家,自然不用对实力大损的关陇集团妥协,更不用放过李唐王朝。
至于关陇集团、山东世家、南方士族的心思,李渊也是心知肚明。
世家子弟历来以自家利益为重,眼见大隋事业蒸蒸日上,早就盼着重新搭上大隋王朝这艘大船的念头了,只不过杨侗看不上他们,所以求生无门,才能跟李唐王朝同心协力的走到现在。杨侗现在要是丢出一块无肉的骨头,他们也会打破脑袋去挣一挣,他们巴结杨侗还来不及,李渊哪里指望他们和杨侗叫板啊?
也因此,李渊尤为看重军权,自始至终都把军队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鉴于当前形势,他产生了扩军的念头 ↑返回顶部↑
特别是李孝恭遭遇不公正待遇之事更是成了人们抨击主战派代表人物——李世民的理由,他们强烈批评齐王李世民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如果不是他擅自派遣王君廓去插手伊阙关防备,李道宗也不会出关营救、伊阙关不会失守、更不会有后来的李孝恭之败,所以归根结底都是李世民的错,是东路军的败亡的主要责任人,而不应该是被殃及池鱼的李孝恭。
反对李世民、支持李孝恭的声音在襄阳非常有市场,固然有各方势力细作在推波助澜,却也跟李孝恭在荆州的个人声望有直接关系。只因荆州大地之所以成为唐朝的地盘,实则是李孝恭个人之功,被他提拔上来的南方人士多不计数,恩主蒙冤,这些人自然顺势出来发声。
武德殿御书房!
萧瑀再一次受李世民之托前来游说李渊,陈明厉害关系。
李渊的病情虽然有所起色,但他的情绪着实低沉,前线战事的不利跟朝野上下的不满舆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
是他误判天下形势,认为军队大改的隋朝陷入短暂的混乱,杨侗暂时无力干涉中原之事……
也是他对王世充的实力和抵抗之心认识不足,导致西路军在洛阳之战花费太多时间,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过早耗干锐气,所以当他们面对忽然南下的隋军时,只能被迫撤军。
另一方面,他和李密达成共识后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唾手可得,于是任命李孝恭率领疏于战阵的蜀军抢占中原,他发现自己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当时的命令是让李孝恭和李世民合二为一,那么河南郡早就已经拿下,届时,完全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抵御北方隋军、凭借虎牢关抵御荥阳一带的隋军,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李渊不知道的是,他这种错误其实并不是初犯,要命的是屡错不改,当初刚刚占据关中即分兵征伐四方英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圣上,西路军的处境现在极为不妙,时刻面临隋军四面合围的风险,齐王的意思是暂时放弃弘农郡,撤回淅阳郡,在保存我军实力之余,还能结重兵于外武关、朱阳关防御隋军,以固我襄阳外围防线。等我们实力恢复,完全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一定会成功的!”萧瑀努力劝说着李渊。
李渊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浓浓的犹豫之色,长叹了口气:“朕十分明白他的难处,可我们要是退了,隋军就会占领河南郡、继而占领整个中原,我们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而且西路军和隋军只是在黄河渡口发生过一次小碰撞,认真算下来,西路军跟一战未打毫无二致。西路军现在粮草充足、兵力和武备也不比隋军少,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隋军之势而撤退,朕实在无法对朝廷和国人交代!”
他背着手游走几步,向萧瑀认真的说道:“时文(萧瑀字)啊……”
“臣在!”萧瑀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朕也是要脸的!所以朕希望齐王能够努力一下,能够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击败杨侗一次,不仅是保住弘农,也是为朕这张老脸挣一挣几分光彩。”
“……”萧瑀苦涩一笑:圣上的态度果然不出齐王之料,虽然说得十分委婉,可圣上是不仅不同意齐王撤军,还希望齐王击败杨侗,打破唐军逢隋必输的‘诅咒’,为屡战屡败、士气萎靡的大唐朝野增添丽色。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萧瑀只能退求其次了:“臣理解圣上的难处,也知道我大唐朝野渴求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就此退兵的话确实无颜面对世人,那圣上能不能适当增兵呢?齐王是希望圣上能够从淮安出兵三五万,对北方的襄城、淯阳、颍川施压,以分散杨侗的精力和兵力,从而增加获取机会。”
“这个…容朕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李唐王朝倾国之兵来打这一场战争,余者分守各地之后,留在襄阳的军队少得实在可怜,李世民现在请求再增兵,李渊就有点为难了。而以往的教训也让李渊不敢再派援军,因为他当初倾国之兵去打薛举,结果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在凉州被李靖打得连关中都回不了,最后只能走蜀道回荆州。那一战也是李唐王朝走向衰弱的一战,如不是杨侗为了把关陇集团轰出关中这个根本之地,李唐王朝当时就灭了,但尽管如此,李唐王朝最终还是以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方式让出大兴城、败走襄阳。
如果现在再把有限的兵力全部压上,且李世民再一次战败的话,大唐拿什么来镇守襄阳?难道让旧事重演一遍?
关键是杨侗会再次放过李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因隋朝的实力今非昔比,杨侗不再顾虑世家,自然不用对实力大损的关陇集团妥协,更不用放过李唐王朝。
至于关陇集团、山东世家、南方士族的心思,李渊也是心知肚明。
世家子弟历来以自家利益为重,眼见大隋事业蒸蒸日上,早就盼着重新搭上大隋王朝这艘大船的念头了,只不过杨侗看不上他们,所以求生无门,才能跟李唐王朝同心协力的走到现在。杨侗现在要是丢出一块无肉的骨头,他们也会打破脑袋去挣一挣,他们巴结杨侗还来不及,李渊哪里指望他们和杨侗叫板啊?
也因此,李渊尤为看重军权,自始至终都把军队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鉴于当前形势,他产生了扩军的念头 ↑返回顶部↑
李唐王朝内部对这次东征大计在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反对派认为东征过于仓促,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军队训练的时间不足,特别是来自蜀地的士兵久疏战阵,不可能是隋朝百战雄师的对手,只不过李渊和李世民的坚持,所以在结果来临前,反对东征这一派没有占据主流。但是随着东路军全军覆没、襄城淯阳二郡失守,以及西线唐军夺取河南郡失败消息接二连三的传到襄阳……致使朝廷中的不满之声愈加高调。
特别是李孝恭遭遇不公正待遇之事更是成了人们抨击主战派代表人物——李世民的理由,他们强烈批评齐王李世民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如果不是他擅自派遣王君廓去插手伊阙关防备,李道宗也不会出关营救、伊阙关不会失守、更不会有后来的李孝恭之败,所以归根结底都是李世民的错,是东路军的败亡的主要责任人,而不应该是被殃及池鱼的李孝恭。
反对李世民、支持李孝恭的声音在襄阳非常有市场,固然有各方势力细作在推波助澜,却也跟李孝恭在荆州的个人声望有直接关系。只因荆州大地之所以成为唐朝的地盘,实则是李孝恭个人之功,被他提拔上来的南方人士多不计数,恩主蒙冤,这些人自然顺势出来发声。
武德殿御书房!
萧瑀再一次受李世民之托前来游说李渊,陈明厉害关系。
李渊的病情虽然有所起色,但他的情绪着实低沉,前线战事的不利跟朝野上下的不满舆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
是他误判天下形势,认为军队大改的隋朝陷入短暂的混乱,杨侗暂时无力干涉中原之事……
也是他对王世充的实力和抵抗之心认识不足,导致西路军在洛阳之战花费太多时间,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过早耗干锐气,所以当他们面对忽然南下的隋军时,只能被迫撤军。
另一方面,他和李密达成共识后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唾手可得,于是任命李孝恭率领疏于战阵的蜀军抢占中原,他发现自己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当时的命令是让李孝恭和李世民合二为一,那么河南郡早就已经拿下,届时,完全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抵御北方隋军、凭借虎牢关抵御荥阳一带的隋军,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李渊不知道的是,他这种错误其实并不是初犯,要命的是屡错不改,当初刚刚占据关中即分兵征伐四方英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圣上,西路军的处境现在极为不妙,时刻面临隋军四面合围的风险,齐王的意思是暂时放弃弘农郡,撤回淅阳郡,在保存我军实力之余,还能结重兵于外武关、朱阳关防御隋军,以固我襄阳外围防线。等我们实力恢复,完全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一定会成功的!”萧瑀努力劝说着李渊。
李渊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浓浓的犹豫之色,长叹了口气:“朕十分明白他的难处,可我们要是退了,隋军就会占领河南郡、继而占领整个中原,我们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而且西路军和隋军只是在黄河渡口发生过一次小碰撞,认真算下来,西路军跟一战未打毫无二致。西路军现在粮草充足、兵力和武备也不比隋军少,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隋军之势而撤退,朕实在无法对朝廷和国人交代!”
他背着手游走几步,向萧瑀认真的说道:“时文(萧瑀字)啊……”
“臣在!”萧瑀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朕也是要脸的!所以朕希望齐王能够努力一下,能够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击败杨侗一次,不仅是保住弘农,也是为朕这张老脸挣一挣几分光彩。”
“……”萧瑀苦涩一笑:圣上的态度果然不出齐王之料,虽然说得十分委婉,可圣上是不仅不同意齐王撤军,还希望齐王击败杨侗,打破唐军逢隋必输的‘诅咒’,为屡战屡败、士气萎靡的大唐朝野增添丽色。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萧瑀只能退求其次了:“臣理解圣上的难处,也知道我大唐朝野渴求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就此退兵的话确实无颜面对世人,那圣上能不能适当增兵呢?齐王是希望圣上能够从淮安出兵三五万,对北方的襄城、淯阳、颍川施压,以分散杨侗的精力和兵力,从而增加获取机会。”
“这个…容朕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李唐王朝倾国之兵来打这一场战争,余者分守各地之后,留在襄阳的军队少得实在可怜,李世民现在请求再增兵,李渊就有点为难了。而以往的教训也让李渊不敢再派援军,因为他当初倾国之兵去打薛举,结果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在凉州被李靖打得连关中都回不了,最后只能走蜀道回荆州。那一战也是李唐王朝走向衰弱的一战,如不是杨侗为了把关陇集团轰出关中这个根本之地,李唐王朝当时就灭了,但尽管如此,李唐王朝最终还是以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方式让出大兴城、败走襄阳。
如果现在再把有限的兵力全部压上,且李世民再一次战败的话,大唐拿什么来镇守襄阳?难道让旧事重演一遍?
关键是杨侗会再次放过李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因隋朝的实力今非昔比,杨侗不再顾虑世家,自然不用对实力大损的关陇集团妥协,更不用放过李唐王朝。
至于关陇集团、山东世家、南方士族的心思,李渊也是心知肚明。
世家子弟历来以自家利益为重,眼见大隋事业蒸蒸日上,早就盼着重新搭上大隋王朝这艘大船的念头了,只不过杨侗看不上他们,所以求生无门,才能跟李唐王朝同心协力的走到现在。杨侗现在要是丢出一块无肉的骨头,他们也会打破脑袋去挣一挣,他们巴结杨侗还来不及,李渊哪里指望他们和杨侗叫板啊?
也因此,李渊尤为看重军权,自始至终都把军队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鉴于当前形势,他产生了扩军的念头
特别是李孝恭遭遇不公正待遇之事更是成了人们抨击主战派代表人物——李世民的理由,他们强烈批评齐王李世民在战局中的不利表现,如果不是他擅自派遣王君廓去插手伊阙关防备,李道宗也不会出关营救、伊阙关不会失守、更不会有后来的李孝恭之败,所以归根结底都是李世民的错,是东路军的败亡的主要责任人,而不应该是被殃及池鱼的李孝恭。
反对李世民、支持李孝恭的声音在襄阳非常有市场,固然有各方势力细作在推波助澜,却也跟李孝恭在荆州的个人声望有直接关系。只因荆州大地之所以成为唐朝的地盘,实则是李孝恭个人之功,被他提拔上来的南方人士多不计数,恩主蒙冤,这些人自然顺势出来发声。
武德殿御书房!
萧瑀再一次受李世民之托前来游说李渊,陈明厉害关系。
李渊的病情虽然有所起色,但他的情绪着实低沉,前线战事的不利跟朝野上下的不满舆情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
是他误判天下形势,认为军队大改的隋朝陷入短暂的混乱,杨侗暂时无力干涉中原之事……
也是他对王世充的实力和抵抗之心认识不足,导致西路军在洛阳之战花费太多时间,在与王世充的决战中过早耗干锐气,所以当他们面对忽然南下的隋军时,只能被迫撤军。
另一方面,他和李密达成共识后过于乐观,认为中原势在必得、唾手可得,于是任命李孝恭率领疏于战阵的蜀军抢占中原,他发现自己就在这个重大决策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如果当时的命令是让李孝恭和李世民合二为一,那么河南郡早就已经拿下,届时,完全可以凭借黄河天险抵御北方隋军、凭借虎牢关抵御荥阳一带的隋军,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李渊不知道的是,他这种错误其实并不是初犯,要命的是屡错不改,当初刚刚占据关中即分兵征伐四方英豪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圣上,西路军的处境现在极为不妙,时刻面临隋军四面合围的风险,齐王的意思是暂时放弃弘农郡,撤回淅阳郡,在保存我军实力之余,还能结重兵于外武关、朱阳关防御隋军,以固我襄阳外围防线。等我们实力恢复,完全可以再次攻打洛阳,吸取了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之后,一定会成功的!”萧瑀努力劝说着李渊。
李渊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浓浓的犹豫之色,长叹了口气:“朕十分明白他的难处,可我们要是退了,隋军就会占领河南郡、继而占领整个中原,我们再想图之就难上加难了。而且西路军和隋军只是在黄河渡口发生过一次小碰撞,认真算下来,西路军跟一战未打毫无二致。西路军现在粮草充足、兵力和武备也不比隋军少,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隋军之势而撤退,朕实在无法对朝廷和国人交代!”
他背着手游走几步,向萧瑀认真的说道:“时文(萧瑀字)啊……”
“臣在!”萧瑀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朕也是要脸的!所以朕希望齐王能够努力一下,能够堂堂正正、潇潇洒洒的击败杨侗一次,不仅是保住弘农,也是为朕这张老脸挣一挣几分光彩。”
“……”萧瑀苦涩一笑:圣上的态度果然不出齐王之料,虽然说得十分委婉,可圣上是不仅不同意齐王撤军,还希望齐王击败杨侗,打破唐军逢隋必输的‘诅咒’,为屡战屡败、士气萎靡的大唐朝野增添丽色。
既然圣上不肯撤军,萧瑀只能退求其次了:“臣理解圣上的难处,也知道我大唐朝野渴求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就此退兵的话确实无颜面对世人,那圣上能不能适当增兵呢?齐王是希望圣上能够从淮安出兵三五万,对北方的襄城、淯阳、颍川施压,以分散杨侗的精力和兵力,从而增加获取机会。”
“这个…容朕考虑考虑再做决定…”
李唐王朝倾国之兵来打这一场战争,余者分守各地之后,留在襄阳的军队少得实在可怜,李世民现在请求再增兵,李渊就有点为难了。而以往的教训也让李渊不敢再派援军,因为他当初倾国之兵去打薛举,结果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在凉州被李靖打得连关中都回不了,最后只能走蜀道回荆州。那一战也是李唐王朝走向衰弱的一战,如不是杨侗为了把关陇集团轰出关中这个根本之地,李唐王朝当时就灭了,但尽管如此,李唐王朝最终还是以一种非常不体面的方式让出大兴城、败走襄阳。
如果现在再把有限的兵力全部压上,且李世民再一次战败的话,大唐拿什么来镇守襄阳?难道让旧事重演一遍?
关键是杨侗会再次放过李唐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因隋朝的实力今非昔比,杨侗不再顾虑世家,自然不用对实力大损的关陇集团妥协,更不用放过李唐王朝。
至于关陇集团、山东世家、南方士族的心思,李渊也是心知肚明。
世家子弟历来以自家利益为重,眼见大隋事业蒸蒸日上,早就盼着重新搭上大隋王朝这艘大船的念头了,只不过杨侗看不上他们,所以求生无门,才能跟李唐王朝同心协力的走到现在。杨侗现在要是丢出一块无肉的骨头,他们也会打破脑袋去挣一挣,他们巴结杨侗还来不及,李渊哪里指望他们和杨侗叫板啊?
也因此,李渊尤为看重军权,自始至终都把军队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鉴于当前形势,他产生了扩军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