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中小盐商尽欢颜
皇帝命令,朝中大佬抓紧。短短四天时间,史上第一份报纸正式面市,有杨侗这个熟悉的人在,《大隋半月谈》的版式跟后世的差不多,这是官媒,内容自然也很官媒,只是由于时间仓促,还没办法上图。
这天天一亮。整个大兴城开始喧哗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一种全新的叫卖声:
“只须十文钱,遍知天下事,欲知天下事,请读《半月谈》。”
“一份《半月谈》,尽知天下事。”
“大隋半月谈:圣上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大隋半月谈:左仆射曰:盛世大隋,以人为本。”
“大隋半月谈:孔尚书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隋半月谈:李尚书曰:十年树木,百年强军。”
“大隋半月谈:魏尚书曰: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隋半月谈:裴尚书曰:打击罪犯,人人有责。”
“大隋半月谈:姜尚书曰:指南针……”
“大隋半月谈:凌尚书曰:青盐……”
“……”
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手拿一叠叠《大隋半月谈》,在大兴城街头巷尾叫卖,这些人都是城中官奴,虽然没有认识几个汉字,但说几句汉话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他们那种独特、生硬的口音,反而比汉人的叫卖惹人注目。
更关键的是,《大隋半月谈》被人们误以为是朝中大佬在半月之内谈出了什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和政策。“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内容应该就是半月谈出来的决策。
“《大隋半月谈》,是什么东西?”一名中年商贾停下脚步,看着奴隶旁边的带刀士卫。
“《大隋半月谈》是圣上和朝中大臣的谈话内容,之后以文章的形式记录在上面,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一份只需十文钱。”
这份《大隋半月谈》是创刊之作,朝中大佬都涌跃投稿,内容极为丰富,足有三十二个版面,十文钱是杨侗给《大隋半月谈》定下的价格,这个价格对城市百姓来说,并不算多,甚至是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
“你说这书籍上的文章是圣上和朝中大臣所写?”中年商贾指着《大隋半月谈》,十分意动。
“正是!《大隋半月谈》相当于邸报,这是圣上鉴于天下百姓深受断章取义之苦,因此专门创此刊物,让大家从中得到最真、最准确、最权威的消息,免得大家饱受假消息之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隋半月谈》代表的是圣上的圣旨、三省十部的决策。”
“圣上英明,圣上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我就吃过几次假消息的苦,差点就人头落地了。小兄弟,给我来一份,不不,来三份。”
中年商贾立即掏钱。他们商人最在意的就是朝中决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卖了什么违禁之物,搞不好人头不保,朝廷每次颁布政令,他们都想获得第一手消息,但来源面实在太少,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但很多时候,打破脑袋去询问到的还是假消息,结果赔了钱不说,甚至落得牢狱之灾。
三十文钱对他来说,是小钱钱。但要是买到真真实实的朝廷决策,那简直是世上最划算的生意了。
中年商贾接过官隶递来的《大隋半月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龙飞凤舞的刊名,接下来,自然是圣武帝陛下“的《少年大隋说》”。
这位商贾显然也是有文化的人,第一时间就恭恭敬敬的拜读起来。
当他读完全文,一种汹涌澎湃、极需宣泄的感觉满溢胸襟,于是便大声朗读了起来,这也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观看。
看他看到经典那一段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读到这里,商贾的声调猛然一涨,气势磅礴的大声说道:“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刹那,因他表演而驻足的人们,感到鸡皮疙瘩都起了一层。
这一刹那,整个街口全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再说话,就是那么一脸震撼地看着这名激情飞扬的商贾,近千名过往行人,近千双目光,黑压压的一大片,给人一种十分震撼的感觉。
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之前的内容或许不太懂,但是最后这几段经典之言他们全都听明白了,一个个热血澎湃起来!
有的文章在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有威力,这篇改自《少年中国说》的文章,无疑是世间最好、最有魅力的演讲雄文,放到饱受战乱之苦的大隋百姓当中,更是产生极大的共鸣。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一片死寂之中,卖报的侍卫忽然大声诵读,他需要宣泄。
然后,围观的人们参差不齐的地喊起来。
他们也需要宣泄。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
声音越来越齐,最后竟然全部统一!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这画面,比刚才沉寂还要震撼。
而造成这份轰动的商贾心虚的看了看,生怕被巡城卫当人生非法集会逮捕,悄悄地溜走了,但人们不知他的心声,反倒是给了人们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风采。
他跑到一个角落,抹了一把汗,接着一篇一章的认真拜读。当他看到商部尚书凌敬撰写的有关青盐的文章时,这个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更加激动了。
食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关系到治下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是和朝廷税赋息息相关。大隋忽然多了西海这样一个产盐重地,对缺盐大西北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尤其是文章上说‘青盐’产地西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百个盐湖,又有官道与黄河之便,不仅是产量巨大、运输便捷,还离缺少食盐的雍凉二州非常近,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食盐来说,无疑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朝廷将青盐纳入官营体系的政策,无疑让那些从食盐之中牟取暴利的商人咬牙切齿。
这些盐商知道粮商就吃了供销社平价粮的大亏,导致一些大粮商差点破产,他们之前还幸灾乐祸,可如今,纳入平价体系的青盐一出,直接打破了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他们牟取暴利的日子即将结束。
而这名盐商却是雀跃欢呼,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盐井、盐湖,以前都是从一些大盐商手中高价拿到一点点,然后分销他处,利润微薄不说,还要受人的气,动不动就被卡脖子。
现在好了,这青盐一出,那么他们这些小盐商接下来,就能像那些小粮商一样,可以直接从商部管理的供销社进货,然后以朝廷规定的价格卖往他处即可,虽然利润差不多,但至少不用看人脸色,更不用受制于人,轻松愉快就能赚到钱。
当下不再犹豫,立即跑回家中,拿出大半积蓄和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然后让人驱逐马车,来到东市市署,打算采购盐票票据。
这种票据之前就在粮食方面投入使用了,粮商先从官府买走粮票,然后可以用粮票在各地供销社领取相应数目的粮食,无需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各个粮商需要多少就能就近领走多少,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又可以避免粮商囤积居奇,还能让各地粮商相互竞争,避免他们私自加价。如此一来,粮价大降,最终受惠的是天下百姓。
这套方案操作得相当成熟,所以在食盐方面,也沿用过来。当然了,获得这种票据商人,必须要有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便于商部统一监管,若是这些商人恶意加价,超过朝廷规定的浮动标准,百姓可以到官府举报,若是举报准确,商部不仅会收回营业执照,还要没收这类商人的不法所得,重者还要判刑。
他到了市署之后,一眼就看到了陈列在盘中的青盐,这些青盐本身就是天然的上等食盐,再加上大隋现在执行的提纯技术,不但口味好,而且卖相极佳,一看就知道是上等食盐,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品尝一把后,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五万斤的盐票。
对于他这样小盐商来说,不说从大盐商手中拿不到这么多食盐,就算拿到了,对方也要你一次性提走,要是这么五万斤到于,光是运输、储存、防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跟朝廷做生意,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自然就省了。而且为了尽快打开市场,让天下百姓从中受惠,杨侗也给了‘分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怎能不让这些中小商人心动?
这就是跟朝廷做生意好处,不但获利丰厚,而且方便安全,不用担心翻车翻船、血本无归。
实际上,这票据就是朝廷在搞空手套白狼,先把商人的钱搞到手,用他们的钱搞出产品,然后再供货给他们。但是大隋朝廷的信用体系现在比钢铁还硬,有这活招牌在,这些中小商人也不怕自己的钱被讹走。
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拿着中小商人投来的钱去搞别的,中小商人也能拿到安全方便的产品,轻轻松松赚到钱,而老百姓也因为遍布天下的商人,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吃上廉价的盐粮了。
三全其美,毫不为过。
当然了,也有利益受损的群体,那就是大粮商、大盐商,他们之前囤积了大量产品,地位稳如泰山,对中小分销商爱理不理。
但是朝廷这种搞法一出现,不但产品比他们好、价格比他们低、还能就近提货,中小分销商连风险和运输储存的成本就省了,致使不少大商的货物直接砸在了手中。怎么办?只能放低价格咯,但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理会他们?只好拿到自家店铺去卖,为免时长受潮、血本无归,咬牙切齿的放低价格,搞大甩卖。
。。。。。。
这些大小盐商的动作,以前已经在大小粮商身上得到了验证,所以不在杨侗的关注之中。
他现在在意的是他的《大隋半月谈》的销量,因为这与他的开眼看世界息息相关。
“圣上……”到了下午的时候,亲自挂帅、严阵以待的凌敬气喘吁吁的跑进两仪殿,行礼道:“圣上,洛阳、大兴的《大隋半月谈》全都卖完了!”
大兴和洛阳是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铺货之地,两城印刷作坊加班加点,各自紧急的印制十万份,洛阳暂且不谈,而大兴这边的十万份,以大兴为中心的京兆郡就铺了七万份,另外三万份则是分到了北地、冯翊、扶风、上洛各个郡县,没有想到两个时辰就卖了个干净。
“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杨恭仁亦是十分意外。
“很正常的。”相对于大家的激动,杨侗显得十分平静,不以为然。
虽说大隋消息蔽塞,但不代表大隋百姓不渴求新消息。而且大兴和洛阳都是大隋人口密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来北往商人、学宫学子、酒楼饭店、青楼楚馆,哪一个群体都对最新的消息可望而不可求,如今有这开启民‘知’的刊物,大家能不买吗?
关键是《大隋半月谈》的内容,是皇帝和朝中大佬撰写,这就是最大的卖点和噱头,这就是《大隋半月谈》最好的广告、最顶级的代言人。
不说别的,仅仅是这个广告效果,这份刊物就已经彻彻底底的爆炸了。
另外,才是刊物本身的新颖方式、低廉价格,以及青盐这条劲暴的消息。
种种因素加起来,不卖爆不怪。
“可见我大隋百姓对于知识和新消息的渴望,如嗷嗷待哺之婴儿,圣上,微臣建议加印,大大的加印!”孔颖达激动的说道。
“孔尚书言之有理。”尚书中仆射韦云起朝杨侗拱手一礼,亦是说道:“圣上,照这架势来看,单是洛阳和大兴就供不应求,这要是放到整个天下,那可不得了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印刷作坊放开手脚的印刷,而且一份《大隋半月谈》能卖半个月,没有三四百万份根本不够。”
“洛阳和大兴的作坊其实一直在印,现在版面已经排好,只需啪啪啪的印刷,速度会越来越快。”姜行本乐呵呵的说道。
杨恭仁却不这么想,他十分理智的分析道:“圣上是大隋至尊,名望天下无双,而我们这些人也全是大隋中枢官员,我们君臣一言一行都对天下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份半月份既有圣上撰写的《少年大隋说》,也有我们撰写的文章,有这震撼效果很正常,整体卖个三四百万份应该不成问题。但《大隋半月谈》以后会交给下面的人操作,文章也由其他人撰写,当百姓习以为常的时候,全国上下能卖七八十万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左仆射言之在理,一时的火爆不足论成败,能够支撑刊物存活的数据不是火暴一时的销量,而是在于后期续订。”杨侗看向负责统计的凌敬,问道:“有没有人开始续订?”
“有的!”凌敬拿出一份统计,念道:“续订一年的名单不足万份,大兴城是2508份、洛阳城是3635份。不过微臣认为这是首日发行缘故,后面应该还会增加。”
听到这个可怜的数据,叫嚣着加印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他们也知道还会有续订名单产生,但这跟二十万份销量相比,着实是少得可怜。
“续订的都是些什么人?”杨侗又问。
凌敬说道:“都是酒楼客栈、青楼楚馆之类的。”
杨侗点了点头,酒楼客栈、青楼楚馆酒一般是消息之源,而且以他个人经历来看,这些场合的的确确是报纸的分销大户。
“免费发放的各级军政官署衙门、各级学堂、寺亩道观的数量,和慢慢增加的续订数据,就是以后印刷的参考数据。”杨侗知道后世的报纸多靠广告费支撑,光是广告费都收到手软,至于报纸本身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他要是这么做的话,一定有人上门投广告;但官媒是代表朝廷喉舌的媒体,创立的初衷是开启民智、开启民‘知’,让大隋子民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官媒的权威和公正性,得不偿失。
“喏。”
“这是首期,可以继续加印。下一期看数据来办。”
“喏。” ↑返回顶部↑
这天天一亮。整个大兴城开始喧哗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一种全新的叫卖声:
“只须十文钱,遍知天下事,欲知天下事,请读《半月谈》。”
“一份《半月谈》,尽知天下事。”
“大隋半月谈:圣上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大隋半月谈:左仆射曰:盛世大隋,以人为本。”
“大隋半月谈:孔尚书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隋半月谈:李尚书曰:十年树木,百年强军。”
“大隋半月谈:魏尚书曰: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隋半月谈:裴尚书曰:打击罪犯,人人有责。”
“大隋半月谈:姜尚书曰:指南针……”
“大隋半月谈:凌尚书曰:青盐……”
“……”
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手拿一叠叠《大隋半月谈》,在大兴城街头巷尾叫卖,这些人都是城中官奴,虽然没有认识几个汉字,但说几句汉话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他们那种独特、生硬的口音,反而比汉人的叫卖惹人注目。
更关键的是,《大隋半月谈》被人们误以为是朝中大佬在半月之内谈出了什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和政策。“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内容应该就是半月谈出来的决策。
“《大隋半月谈》,是什么东西?”一名中年商贾停下脚步,看着奴隶旁边的带刀士卫。
“《大隋半月谈》是圣上和朝中大臣的谈话内容,之后以文章的形式记录在上面,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一份只需十文钱。”
这份《大隋半月谈》是创刊之作,朝中大佬都涌跃投稿,内容极为丰富,足有三十二个版面,十文钱是杨侗给《大隋半月谈》定下的价格,这个价格对城市百姓来说,并不算多,甚至是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
“你说这书籍上的文章是圣上和朝中大臣所写?”中年商贾指着《大隋半月谈》,十分意动。
“正是!《大隋半月谈》相当于邸报,这是圣上鉴于天下百姓深受断章取义之苦,因此专门创此刊物,让大家从中得到最真、最准确、最权威的消息,免得大家饱受假消息之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隋半月谈》代表的是圣上的圣旨、三省十部的决策。”
“圣上英明,圣上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我就吃过几次假消息的苦,差点就人头落地了。小兄弟,给我来一份,不不,来三份。”
中年商贾立即掏钱。他们商人最在意的就是朝中决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卖了什么违禁之物,搞不好人头不保,朝廷每次颁布政令,他们都想获得第一手消息,但来源面实在太少,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但很多时候,打破脑袋去询问到的还是假消息,结果赔了钱不说,甚至落得牢狱之灾。
三十文钱对他来说,是小钱钱。但要是买到真真实实的朝廷决策,那简直是世上最划算的生意了。
中年商贾接过官隶递来的《大隋半月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龙飞凤舞的刊名,接下来,自然是圣武帝陛下“的《少年大隋说》”。
这位商贾显然也是有文化的人,第一时间就恭恭敬敬的拜读起来。
当他读完全文,一种汹涌澎湃、极需宣泄的感觉满溢胸襟,于是便大声朗读了起来,这也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观看。
看他看到经典那一段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读到这里,商贾的声调猛然一涨,气势磅礴的大声说道:“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刹那,因他表演而驻足的人们,感到鸡皮疙瘩都起了一层。
这一刹那,整个街口全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再说话,就是那么一脸震撼地看着这名激情飞扬的商贾,近千名过往行人,近千双目光,黑压压的一大片,给人一种十分震撼的感觉。
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之前的内容或许不太懂,但是最后这几段经典之言他们全都听明白了,一个个热血澎湃起来!
有的文章在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有威力,这篇改自《少年中国说》的文章,无疑是世间最好、最有魅力的演讲雄文,放到饱受战乱之苦的大隋百姓当中,更是产生极大的共鸣。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一片死寂之中,卖报的侍卫忽然大声诵读,他需要宣泄。
然后,围观的人们参差不齐的地喊起来。
他们也需要宣泄。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
声音越来越齐,最后竟然全部统一!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这画面,比刚才沉寂还要震撼。
而造成这份轰动的商贾心虚的看了看,生怕被巡城卫当人生非法集会逮捕,悄悄地溜走了,但人们不知他的心声,反倒是给了人们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风采。
他跑到一个角落,抹了一把汗,接着一篇一章的认真拜读。当他看到商部尚书凌敬撰写的有关青盐的文章时,这个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更加激动了。
食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关系到治下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是和朝廷税赋息息相关。大隋忽然多了西海这样一个产盐重地,对缺盐大西北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尤其是文章上说‘青盐’产地西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百个盐湖,又有官道与黄河之便,不仅是产量巨大、运输便捷,还离缺少食盐的雍凉二州非常近,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食盐来说,无疑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朝廷将青盐纳入官营体系的政策,无疑让那些从食盐之中牟取暴利的商人咬牙切齿。
这些盐商知道粮商就吃了供销社平价粮的大亏,导致一些大粮商差点破产,他们之前还幸灾乐祸,可如今,纳入平价体系的青盐一出,直接打破了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他们牟取暴利的日子即将结束。
而这名盐商却是雀跃欢呼,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盐井、盐湖,以前都是从一些大盐商手中高价拿到一点点,然后分销他处,利润微薄不说,还要受人的气,动不动就被卡脖子。
现在好了,这青盐一出,那么他们这些小盐商接下来,就能像那些小粮商一样,可以直接从商部管理的供销社进货,然后以朝廷规定的价格卖往他处即可,虽然利润差不多,但至少不用看人脸色,更不用受制于人,轻松愉快就能赚到钱。
当下不再犹豫,立即跑回家中,拿出大半积蓄和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然后让人驱逐马车,来到东市市署,打算采购盐票票据。
这种票据之前就在粮食方面投入使用了,粮商先从官府买走粮票,然后可以用粮票在各地供销社领取相应数目的粮食,无需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各个粮商需要多少就能就近领走多少,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又可以避免粮商囤积居奇,还能让各地粮商相互竞争,避免他们私自加价。如此一来,粮价大降,最终受惠的是天下百姓。
这套方案操作得相当成熟,所以在食盐方面,也沿用过来。当然了,获得这种票据商人,必须要有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便于商部统一监管,若是这些商人恶意加价,超过朝廷规定的浮动标准,百姓可以到官府举报,若是举报准确,商部不仅会收回营业执照,还要没收这类商人的不法所得,重者还要判刑。
他到了市署之后,一眼就看到了陈列在盘中的青盐,这些青盐本身就是天然的上等食盐,再加上大隋现在执行的提纯技术,不但口味好,而且卖相极佳,一看就知道是上等食盐,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品尝一把后,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五万斤的盐票。
对于他这样小盐商来说,不说从大盐商手中拿不到这么多食盐,就算拿到了,对方也要你一次性提走,要是这么五万斤到于,光是运输、储存、防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跟朝廷做生意,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自然就省了。而且为了尽快打开市场,让天下百姓从中受惠,杨侗也给了‘分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怎能不让这些中小商人心动?
这就是跟朝廷做生意好处,不但获利丰厚,而且方便安全,不用担心翻车翻船、血本无归。
实际上,这票据就是朝廷在搞空手套白狼,先把商人的钱搞到手,用他们的钱搞出产品,然后再供货给他们。但是大隋朝廷的信用体系现在比钢铁还硬,有这活招牌在,这些中小商人也不怕自己的钱被讹走。
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拿着中小商人投来的钱去搞别的,中小商人也能拿到安全方便的产品,轻轻松松赚到钱,而老百姓也因为遍布天下的商人,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吃上廉价的盐粮了。
三全其美,毫不为过。
当然了,也有利益受损的群体,那就是大粮商、大盐商,他们之前囤积了大量产品,地位稳如泰山,对中小分销商爱理不理。
但是朝廷这种搞法一出现,不但产品比他们好、价格比他们低、还能就近提货,中小分销商连风险和运输储存的成本就省了,致使不少大商的货物直接砸在了手中。怎么办?只能放低价格咯,但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理会他们?只好拿到自家店铺去卖,为免时长受潮、血本无归,咬牙切齿的放低价格,搞大甩卖。
。。。。。。
这些大小盐商的动作,以前已经在大小粮商身上得到了验证,所以不在杨侗的关注之中。
他现在在意的是他的《大隋半月谈》的销量,因为这与他的开眼看世界息息相关。
“圣上……”到了下午的时候,亲自挂帅、严阵以待的凌敬气喘吁吁的跑进两仪殿,行礼道:“圣上,洛阳、大兴的《大隋半月谈》全都卖完了!”
大兴和洛阳是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铺货之地,两城印刷作坊加班加点,各自紧急的印制十万份,洛阳暂且不谈,而大兴这边的十万份,以大兴为中心的京兆郡就铺了七万份,另外三万份则是分到了北地、冯翊、扶风、上洛各个郡县,没有想到两个时辰就卖了个干净。
“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杨恭仁亦是十分意外。
“很正常的。”相对于大家的激动,杨侗显得十分平静,不以为然。
虽说大隋消息蔽塞,但不代表大隋百姓不渴求新消息。而且大兴和洛阳都是大隋人口密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来北往商人、学宫学子、酒楼饭店、青楼楚馆,哪一个群体都对最新的消息可望而不可求,如今有这开启民‘知’的刊物,大家能不买吗?
关键是《大隋半月谈》的内容,是皇帝和朝中大佬撰写,这就是最大的卖点和噱头,这就是《大隋半月谈》最好的广告、最顶级的代言人。
不说别的,仅仅是这个广告效果,这份刊物就已经彻彻底底的爆炸了。
另外,才是刊物本身的新颖方式、低廉价格,以及青盐这条劲暴的消息。
种种因素加起来,不卖爆不怪。
“可见我大隋百姓对于知识和新消息的渴望,如嗷嗷待哺之婴儿,圣上,微臣建议加印,大大的加印!”孔颖达激动的说道。
“孔尚书言之有理。”尚书中仆射韦云起朝杨侗拱手一礼,亦是说道:“圣上,照这架势来看,单是洛阳和大兴就供不应求,这要是放到整个天下,那可不得了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印刷作坊放开手脚的印刷,而且一份《大隋半月谈》能卖半个月,没有三四百万份根本不够。”
“洛阳和大兴的作坊其实一直在印,现在版面已经排好,只需啪啪啪的印刷,速度会越来越快。”姜行本乐呵呵的说道。
杨恭仁却不这么想,他十分理智的分析道:“圣上是大隋至尊,名望天下无双,而我们这些人也全是大隋中枢官员,我们君臣一言一行都对天下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份半月份既有圣上撰写的《少年大隋说》,也有我们撰写的文章,有这震撼效果很正常,整体卖个三四百万份应该不成问题。但《大隋半月谈》以后会交给下面的人操作,文章也由其他人撰写,当百姓习以为常的时候,全国上下能卖七八十万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左仆射言之在理,一时的火爆不足论成败,能够支撑刊物存活的数据不是火暴一时的销量,而是在于后期续订。”杨侗看向负责统计的凌敬,问道:“有没有人开始续订?”
“有的!”凌敬拿出一份统计,念道:“续订一年的名单不足万份,大兴城是2508份、洛阳城是3635份。不过微臣认为这是首日发行缘故,后面应该还会增加。”
听到这个可怜的数据,叫嚣着加印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他们也知道还会有续订名单产生,但这跟二十万份销量相比,着实是少得可怜。
“续订的都是些什么人?”杨侗又问。
凌敬说道:“都是酒楼客栈、青楼楚馆之类的。”
杨侗点了点头,酒楼客栈、青楼楚馆酒一般是消息之源,而且以他个人经历来看,这些场合的的确确是报纸的分销大户。
“免费发放的各级军政官署衙门、各级学堂、寺亩道观的数量,和慢慢增加的续订数据,就是以后印刷的参考数据。”杨侗知道后世的报纸多靠广告费支撑,光是广告费都收到手软,至于报纸本身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他要是这么做的话,一定有人上门投广告;但官媒是代表朝廷喉舌的媒体,创立的初衷是开启民智、开启民‘知’,让大隋子民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官媒的权威和公正性,得不偿失。
“喏。”
“这是首期,可以继续加印。下一期看数据来办。”
“喏。” ↑返回顶部↑
皇帝命令,朝中大佬抓紧。短短四天时间,史上第一份报纸正式面市,有杨侗这个熟悉的人在,《大隋半月谈》的版式跟后世的差不多,这是官媒,内容自然也很官媒,只是由于时间仓促,还没办法上图。
这天天一亮。整个大兴城开始喧哗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一种全新的叫卖声:
“只须十文钱,遍知天下事,欲知天下事,请读《半月谈》。”
“一份《半月谈》,尽知天下事。”
“大隋半月谈:圣上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大隋半月谈:左仆射曰:盛世大隋,以人为本。”
“大隋半月谈:孔尚书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隋半月谈:李尚书曰:十年树木,百年强军。”
“大隋半月谈:魏尚书曰: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隋半月谈:裴尚书曰:打击罪犯,人人有责。”
“大隋半月谈:姜尚书曰:指南针……”
“大隋半月谈:凌尚书曰:青盐……”
“……”
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手拿一叠叠《大隋半月谈》,在大兴城街头巷尾叫卖,这些人都是城中官奴,虽然没有认识几个汉字,但说几句汉话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他们那种独特、生硬的口音,反而比汉人的叫卖惹人注目。
更关键的是,《大隋半月谈》被人们误以为是朝中大佬在半月之内谈出了什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和政策。“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内容应该就是半月谈出来的决策。
“《大隋半月谈》,是什么东西?”一名中年商贾停下脚步,看着奴隶旁边的带刀士卫。
“《大隋半月谈》是圣上和朝中大臣的谈话内容,之后以文章的形式记录在上面,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一份只需十文钱。”
这份《大隋半月谈》是创刊之作,朝中大佬都涌跃投稿,内容极为丰富,足有三十二个版面,十文钱是杨侗给《大隋半月谈》定下的价格,这个价格对城市百姓来说,并不算多,甚至是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
“你说这书籍上的文章是圣上和朝中大臣所写?”中年商贾指着《大隋半月谈》,十分意动。
“正是!《大隋半月谈》相当于邸报,这是圣上鉴于天下百姓深受断章取义之苦,因此专门创此刊物,让大家从中得到最真、最准确、最权威的消息,免得大家饱受假消息之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隋半月谈》代表的是圣上的圣旨、三省十部的决策。”
“圣上英明,圣上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我就吃过几次假消息的苦,差点就人头落地了。小兄弟,给我来一份,不不,来三份。”
中年商贾立即掏钱。他们商人最在意的就是朝中决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卖了什么违禁之物,搞不好人头不保,朝廷每次颁布政令,他们都想获得第一手消息,但来源面实在太少,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但很多时候,打破脑袋去询问到的还是假消息,结果赔了钱不说,甚至落得牢狱之灾。
三十文钱对他来说,是小钱钱。但要是买到真真实实的朝廷决策,那简直是世上最划算的生意了。
中年商贾接过官隶递来的《大隋半月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龙飞凤舞的刊名,接下来,自然是圣武帝陛下“的《少年大隋说》”。
这位商贾显然也是有文化的人,第一时间就恭恭敬敬的拜读起来。
当他读完全文,一种汹涌澎湃、极需宣泄的感觉满溢胸襟,于是便大声朗读了起来,这也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观看。
看他看到经典那一段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读到这里,商贾的声调猛然一涨,气势磅礴的大声说道:“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刹那,因他表演而驻足的人们,感到鸡皮疙瘩都起了一层。
这一刹那,整个街口全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再说话,就是那么一脸震撼地看着这名激情飞扬的商贾,近千名过往行人,近千双目光,黑压压的一大片,给人一种十分震撼的感觉。
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之前的内容或许不太懂,但是最后这几段经典之言他们全都听明白了,一个个热血澎湃起来!
有的文章在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有威力,这篇改自《少年中国说》的文章,无疑是世间最好、最有魅力的演讲雄文,放到饱受战乱之苦的大隋百姓当中,更是产生极大的共鸣。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一片死寂之中,卖报的侍卫忽然大声诵读,他需要宣泄。
然后,围观的人们参差不齐的地喊起来。
他们也需要宣泄。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
声音越来越齐,最后竟然全部统一!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这画面,比刚才沉寂还要震撼。
而造成这份轰动的商贾心虚的看了看,生怕被巡城卫当人生非法集会逮捕,悄悄地溜走了,但人们不知他的心声,反倒是给了人们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风采。
他跑到一个角落,抹了一把汗,接着一篇一章的认真拜读。当他看到商部尚书凌敬撰写的有关青盐的文章时,这个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更加激动了。
食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关系到治下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是和朝廷税赋息息相关。大隋忽然多了西海这样一个产盐重地,对缺盐大西北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尤其是文章上说‘青盐’产地西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百个盐湖,又有官道与黄河之便,不仅是产量巨大、运输便捷,还离缺少食盐的雍凉二州非常近,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食盐来说,无疑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朝廷将青盐纳入官营体系的政策,无疑让那些从食盐之中牟取暴利的商人咬牙切齿。
这些盐商知道粮商就吃了供销社平价粮的大亏,导致一些大粮商差点破产,他们之前还幸灾乐祸,可如今,纳入平价体系的青盐一出,直接打破了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他们牟取暴利的日子即将结束。
而这名盐商却是雀跃欢呼,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盐井、盐湖,以前都是从一些大盐商手中高价拿到一点点,然后分销他处,利润微薄不说,还要受人的气,动不动就被卡脖子。
现在好了,这青盐一出,那么他们这些小盐商接下来,就能像那些小粮商一样,可以直接从商部管理的供销社进货,然后以朝廷规定的价格卖往他处即可,虽然利润差不多,但至少不用看人脸色,更不用受制于人,轻松愉快就能赚到钱。
当下不再犹豫,立即跑回家中,拿出大半积蓄和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然后让人驱逐马车,来到东市市署,打算采购盐票票据。
这种票据之前就在粮食方面投入使用了,粮商先从官府买走粮票,然后可以用粮票在各地供销社领取相应数目的粮食,无需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各个粮商需要多少就能就近领走多少,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又可以避免粮商囤积居奇,还能让各地粮商相互竞争,避免他们私自加价。如此一来,粮价大降,最终受惠的是天下百姓。
这套方案操作得相当成熟,所以在食盐方面,也沿用过来。当然了,获得这种票据商人,必须要有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便于商部统一监管,若是这些商人恶意加价,超过朝廷规定的浮动标准,百姓可以到官府举报,若是举报准确,商部不仅会收回营业执照,还要没收这类商人的不法所得,重者还要判刑。
他到了市署之后,一眼就看到了陈列在盘中的青盐,这些青盐本身就是天然的上等食盐,再加上大隋现在执行的提纯技术,不但口味好,而且卖相极佳,一看就知道是上等食盐,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品尝一把后,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五万斤的盐票。
对于他这样小盐商来说,不说从大盐商手中拿不到这么多食盐,就算拿到了,对方也要你一次性提走,要是这么五万斤到于,光是运输、储存、防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跟朝廷做生意,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自然就省了。而且为了尽快打开市场,让天下百姓从中受惠,杨侗也给了‘分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怎能不让这些中小商人心动?
这就是跟朝廷做生意好处,不但获利丰厚,而且方便安全,不用担心翻车翻船、血本无归。
实际上,这票据就是朝廷在搞空手套白狼,先把商人的钱搞到手,用他们的钱搞出产品,然后再供货给他们。但是大隋朝廷的信用体系现在比钢铁还硬,有这活招牌在,这些中小商人也不怕自己的钱被讹走。
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拿着中小商人投来的钱去搞别的,中小商人也能拿到安全方便的产品,轻轻松松赚到钱,而老百姓也因为遍布天下的商人,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吃上廉价的盐粮了。
三全其美,毫不为过。
当然了,也有利益受损的群体,那就是大粮商、大盐商,他们之前囤积了大量产品,地位稳如泰山,对中小分销商爱理不理。
但是朝廷这种搞法一出现,不但产品比他们好、价格比他们低、还能就近提货,中小分销商连风险和运输储存的成本就省了,致使不少大商的货物直接砸在了手中。怎么办?只能放低价格咯,但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理会他们?只好拿到自家店铺去卖,为免时长受潮、血本无归,咬牙切齿的放低价格,搞大甩卖。
。。。。。。
这些大小盐商的动作,以前已经在大小粮商身上得到了验证,所以不在杨侗的关注之中。
他现在在意的是他的《大隋半月谈》的销量,因为这与他的开眼看世界息息相关。
“圣上……”到了下午的时候,亲自挂帅、严阵以待的凌敬气喘吁吁的跑进两仪殿,行礼道:“圣上,洛阳、大兴的《大隋半月谈》全都卖完了!”
大兴和洛阳是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铺货之地,两城印刷作坊加班加点,各自紧急的印制十万份,洛阳暂且不谈,而大兴这边的十万份,以大兴为中心的京兆郡就铺了七万份,另外三万份则是分到了北地、冯翊、扶风、上洛各个郡县,没有想到两个时辰就卖了个干净。
“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杨恭仁亦是十分意外。
“很正常的。”相对于大家的激动,杨侗显得十分平静,不以为然。
虽说大隋消息蔽塞,但不代表大隋百姓不渴求新消息。而且大兴和洛阳都是大隋人口密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来北往商人、学宫学子、酒楼饭店、青楼楚馆,哪一个群体都对最新的消息可望而不可求,如今有这开启民‘知’的刊物,大家能不买吗?
关键是《大隋半月谈》的内容,是皇帝和朝中大佬撰写,这就是最大的卖点和噱头,这就是《大隋半月谈》最好的广告、最顶级的代言人。
不说别的,仅仅是这个广告效果,这份刊物就已经彻彻底底的爆炸了。
另外,才是刊物本身的新颖方式、低廉价格,以及青盐这条劲暴的消息。
种种因素加起来,不卖爆不怪。
“可见我大隋百姓对于知识和新消息的渴望,如嗷嗷待哺之婴儿,圣上,微臣建议加印,大大的加印!”孔颖达激动的说道。
“孔尚书言之有理。”尚书中仆射韦云起朝杨侗拱手一礼,亦是说道:“圣上,照这架势来看,单是洛阳和大兴就供不应求,这要是放到整个天下,那可不得了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印刷作坊放开手脚的印刷,而且一份《大隋半月谈》能卖半个月,没有三四百万份根本不够。”
“洛阳和大兴的作坊其实一直在印,现在版面已经排好,只需啪啪啪的印刷,速度会越来越快。”姜行本乐呵呵的说道。
杨恭仁却不这么想,他十分理智的分析道:“圣上是大隋至尊,名望天下无双,而我们这些人也全是大隋中枢官员,我们君臣一言一行都对天下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份半月份既有圣上撰写的《少年大隋说》,也有我们撰写的文章,有这震撼效果很正常,整体卖个三四百万份应该不成问题。但《大隋半月谈》以后会交给下面的人操作,文章也由其他人撰写,当百姓习以为常的时候,全国上下能卖七八十万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左仆射言之在理,一时的火爆不足论成败,能够支撑刊物存活的数据不是火暴一时的销量,而是在于后期续订。”杨侗看向负责统计的凌敬,问道:“有没有人开始续订?”
“有的!”凌敬拿出一份统计,念道:“续订一年的名单不足万份,大兴城是2508份、洛阳城是3635份。不过微臣认为这是首日发行缘故,后面应该还会增加。”
听到这个可怜的数据,叫嚣着加印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他们也知道还会有续订名单产生,但这跟二十万份销量相比,着实是少得可怜。
“续订的都是些什么人?”杨侗又问。
凌敬说道:“都是酒楼客栈、青楼楚馆之类的。”
杨侗点了点头,酒楼客栈、青楼楚馆酒一般是消息之源,而且以他个人经历来看,这些场合的的确确是报纸的分销大户。
“免费发放的各级军政官署衙门、各级学堂、寺亩道观的数量,和慢慢增加的续订数据,就是以后印刷的参考数据。”杨侗知道后世的报纸多靠广告费支撑,光是广告费都收到手软,至于报纸本身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他要是这么做的话,一定有人上门投广告;但官媒是代表朝廷喉舌的媒体,创立的初衷是开启民智、开启民‘知’,让大隋子民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官媒的权威和公正性,得不偿失。
“喏。”
“这是首期,可以继续加印。下一期看数据来办。”
“喏。”
这天天一亮。整个大兴城开始喧哗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一种全新的叫卖声:
“只须十文钱,遍知天下事,欲知天下事,请读《半月谈》。”
“一份《半月谈》,尽知天下事。”
“大隋半月谈:圣上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大隋半月谈:左仆射曰:盛世大隋,以人为本。”
“大隋半月谈:孔尚书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隋半月谈:李尚书曰:十年树木,百年强军。”
“大隋半月谈:魏尚书曰:无规矩不成方圆。”
“大隋半月谈:裴尚书曰:打击罪犯,人人有责。”
“大隋半月谈:姜尚书曰:指南针……”
“大隋半月谈:凌尚书曰:青盐……”
“……”
一个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手拿一叠叠《大隋半月谈》,在大兴城街头巷尾叫卖,这些人都是城中官奴,虽然没有认识几个汉字,但说几句汉话自然是不成问题的,他们那种独特、生硬的口音,反而比汉人的叫卖惹人注目。
更关键的是,《大隋半月谈》被人们误以为是朝中大佬在半月之内谈出了什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和政策。“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等内容应该就是半月谈出来的决策。
“《大隋半月谈》,是什么东西?”一名中年商贾停下脚步,看着奴隶旁边的带刀士卫。
“《大隋半月谈》是圣上和朝中大臣的谈话内容,之后以文章的形式记录在上面,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关系到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子孙后代,一份只需十文钱。”
这份《大隋半月谈》是创刊之作,朝中大佬都涌跃投稿,内容极为丰富,足有三十二个版面,十文钱是杨侗给《大隋半月谈》定下的价格,这个价格对城市百姓来说,并不算多,甚至是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
“你说这书籍上的文章是圣上和朝中大臣所写?”中年商贾指着《大隋半月谈》,十分意动。
“正是!《大隋半月谈》相当于邸报,这是圣上鉴于天下百姓深受断章取义之苦,因此专门创此刊物,让大家从中得到最真、最准确、最权威的消息,免得大家饱受假消息之苦。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隋半月谈》代表的是圣上的圣旨、三省十部的决策。”
“圣上英明,圣上这个决定太英明了,我就吃过几次假消息的苦,差点就人头落地了。小兄弟,给我来一份,不不,来三份。”
中年商贾立即掏钱。他们商人最在意的就是朝中决策,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卖了什么违禁之物,搞不好人头不保,朝廷每次颁布政令,他们都想获得第一手消息,但来源面实在太少,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但很多时候,打破脑袋去询问到的还是假消息,结果赔了钱不说,甚至落得牢狱之灾。
三十文钱对他来说,是小钱钱。但要是买到真真实实的朝廷决策,那简直是世上最划算的生意了。
中年商贾接过官隶递来的《大隋半月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龙飞凤舞的刊名,接下来,自然是圣武帝陛下“的《少年大隋说》”。
这位商贾显然也是有文化的人,第一时间就恭恭敬敬的拜读起来。
当他读完全文,一种汹涌澎湃、极需宣泄的感觉满溢胸襟,于是便大声朗读了起来,这也吸引了人们的驻足观看。
看他看到经典那一段的时候,更是神采飞扬、抑扬顿挫:“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读到这里,商贾的声调猛然一涨,气势磅礴的大声说道:“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这一刹那,因他表演而驻足的人们,感到鸡皮疙瘩都起了一层。
这一刹那,整个街口全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再说话,就是那么一脸震撼地看着这名激情飞扬的商贾,近千名过往行人,近千双目光,黑压压的一大片,给人一种十分震撼的感觉。
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对之前的内容或许不太懂,但是最后这几段经典之言他们全都听明白了,一个个热血澎湃起来!
有的文章在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有威力,这篇改自《少年中国说》的文章,无疑是世间最好、最有魅力的演讲雄文,放到饱受战乱之苦的大隋百姓当中,更是产生极大的共鸣。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一片死寂之中,卖报的侍卫忽然大声诵读,他需要宣泄。
然后,围观的人们参差不齐的地喊起来。
他们也需要宣泄。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美哉我少年大隋,与天不老!壮哉我大隋少年,与国无疆!’”
“……”
声音越来越齐,最后竟然全部统一!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这画面,比刚才沉寂还要震撼。
而造成这份轰动的商贾心虚的看了看,生怕被巡城卫当人生非法集会逮捕,悄悄地溜走了,但人们不知他的心声,反倒是给了人们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风采。
他跑到一个角落,抹了一把汗,接着一篇一章的认真拜读。当他看到商部尚书凌敬撰写的有关青盐的文章时,这个从事食盐生意的商人更加激动了。
食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关系到治下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是和朝廷税赋息息相关。大隋忽然多了西海这样一个产盐重地,对缺盐大西北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尤其是文章上说‘青盐’产地西海,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数百个盐湖,又有官道与黄河之便,不仅是产量巨大、运输便捷,还离缺少食盐的雍凉二州非常近,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食盐来说,无疑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朝廷将青盐纳入官营体系的政策,无疑让那些从食盐之中牟取暴利的商人咬牙切齿。
这些盐商知道粮商就吃了供销社平价粮的大亏,导致一些大粮商差点破产,他们之前还幸灾乐祸,可如今,纳入平价体系的青盐一出,直接打破了盐商对食盐的垄断,他们牟取暴利的日子即将结束。
而这名盐商却是雀跃欢呼,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盐井、盐湖,以前都是从一些大盐商手中高价拿到一点点,然后分销他处,利润微薄不说,还要受人的气,动不动就被卡脖子。
现在好了,这青盐一出,那么他们这些小盐商接下来,就能像那些小粮商一样,可以直接从商部管理的供销社进货,然后以朝廷规定的价格卖往他处即可,虽然利润差不多,但至少不用看人脸色,更不用受制于人,轻松愉快就能赚到钱。
当下不再犹豫,立即跑回家中,拿出大半积蓄和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然后让人驱逐马车,来到东市市署,打算采购盐票票据。
这种票据之前就在粮食方面投入使用了,粮商先从官府买走粮票,然后可以用粮票在各地供销社领取相应数目的粮食,无需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各个粮商需要多少就能就近领走多少,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又可以避免粮商囤积居奇,还能让各地粮商相互竞争,避免他们私自加价。如此一来,粮价大降,最终受惠的是天下百姓。
这套方案操作得相当成熟,所以在食盐方面,也沿用过来。当然了,获得这种票据商人,必须要有商部颁发的营业执照,这是便于商部统一监管,若是这些商人恶意加价,超过朝廷规定的浮动标准,百姓可以到官府举报,若是举报准确,商部不仅会收回营业执照,还要没收这类商人的不法所得,重者还要判刑。
他到了市署之后,一眼就看到了陈列在盘中的青盐,这些青盐本身就是天然的上等食盐,再加上大隋现在执行的提纯技术,不但口味好,而且卖相极佳,一看就知道是上等食盐,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品尝一把后,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五万斤的盐票。
对于他这样小盐商来说,不说从大盐商手中拿不到这么多食盐,就算拿到了,对方也要你一次性提走,要是这么五万斤到于,光是运输、储存、防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跟朝廷做生意,这些杂七杂八的费用自然就省了。而且为了尽快打开市场,让天下百姓从中受惠,杨侗也给了‘分销商’足够的利润空间,怎能不让这些中小商人心动?
这就是跟朝廷做生意好处,不但获利丰厚,而且方便安全,不用担心翻车翻船、血本无归。
实际上,这票据就是朝廷在搞空手套白狼,先把商人的钱搞到手,用他们的钱搞出产品,然后再供货给他们。但是大隋朝廷的信用体系现在比钢铁还硬,有这活招牌在,这些中小商人也不怕自己的钱被讹走。
这样一来,朝廷可以拿着中小商人投来的钱去搞别的,中小商人也能拿到安全方便的产品,轻轻松松赚到钱,而老百姓也因为遍布天下的商人,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吃上廉价的盐粮了。
三全其美,毫不为过。
当然了,也有利益受损的群体,那就是大粮商、大盐商,他们之前囤积了大量产品,地位稳如泰山,对中小分销商爱理不理。
但是朝廷这种搞法一出现,不但产品比他们好、价格比他们低、还能就近提货,中小分销商连风险和运输储存的成本就省了,致使不少大商的货物直接砸在了手中。怎么办?只能放低价格咯,但是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理会他们?只好拿到自家店铺去卖,为免时长受潮、血本无归,咬牙切齿的放低价格,搞大甩卖。
。。。。。。
这些大小盐商的动作,以前已经在大小粮商身上得到了验证,所以不在杨侗的关注之中。
他现在在意的是他的《大隋半月谈》的销量,因为这与他的开眼看世界息息相关。
“圣上……”到了下午的时候,亲自挂帅、严阵以待的凌敬气喘吁吁的跑进两仪殿,行礼道:“圣上,洛阳、大兴的《大隋半月谈》全都卖完了!”
大兴和洛阳是第一份《大隋半月谈》的铺货之地,两城印刷作坊加班加点,各自紧急的印制十万份,洛阳暂且不谈,而大兴这边的十万份,以大兴为中心的京兆郡就铺了七万份,另外三万份则是分到了北地、冯翊、扶风、上洛各个郡县,没有想到两个时辰就卖了个干净。
“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杨恭仁亦是十分意外。
“很正常的。”相对于大家的激动,杨侗显得十分平静,不以为然。
虽说大隋消息蔽塞,但不代表大隋百姓不渴求新消息。而且大兴和洛阳都是大隋人口密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来北往商人、学宫学子、酒楼饭店、青楼楚馆,哪一个群体都对最新的消息可望而不可求,如今有这开启民‘知’的刊物,大家能不买吗?
关键是《大隋半月谈》的内容,是皇帝和朝中大佬撰写,这就是最大的卖点和噱头,这就是《大隋半月谈》最好的广告、最顶级的代言人。
不说别的,仅仅是这个广告效果,这份刊物就已经彻彻底底的爆炸了。
另外,才是刊物本身的新颖方式、低廉价格,以及青盐这条劲暴的消息。
种种因素加起来,不卖爆不怪。
“可见我大隋百姓对于知识和新消息的渴望,如嗷嗷待哺之婴儿,圣上,微臣建议加印,大大的加印!”孔颖达激动的说道。
“孔尚书言之有理。”尚书中仆射韦云起朝杨侗拱手一礼,亦是说道:“圣上,照这架势来看,单是洛阳和大兴就供不应求,这要是放到整个天下,那可不得了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印刷作坊放开手脚的印刷,而且一份《大隋半月谈》能卖半个月,没有三四百万份根本不够。”
“洛阳和大兴的作坊其实一直在印,现在版面已经排好,只需啪啪啪的印刷,速度会越来越快。”姜行本乐呵呵的说道。
杨恭仁却不这么想,他十分理智的分析道:“圣上是大隋至尊,名望天下无双,而我们这些人也全是大隋中枢官员,我们君臣一言一行都对天下造成极大的影响,而这份半月份既有圣上撰写的《少年大隋说》,也有我们撰写的文章,有这震撼效果很正常,整体卖个三四百万份应该不成问题。但《大隋半月谈》以后会交给下面的人操作,文章也由其他人撰写,当百姓习以为常的时候,全国上下能卖七八十万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左仆射言之在理,一时的火爆不足论成败,能够支撑刊物存活的数据不是火暴一时的销量,而是在于后期续订。”杨侗看向负责统计的凌敬,问道:“有没有人开始续订?”
“有的!”凌敬拿出一份统计,念道:“续订一年的名单不足万份,大兴城是2508份、洛阳城是3635份。不过微臣认为这是首日发行缘故,后面应该还会增加。”
听到这个可怜的数据,叫嚣着加印的大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他们也知道还会有续订名单产生,但这跟二十万份销量相比,着实是少得可怜。
“续订的都是些什么人?”杨侗又问。
凌敬说道:“都是酒楼客栈、青楼楚馆之类的。”
杨侗点了点头,酒楼客栈、青楼楚馆酒一般是消息之源,而且以他个人经历来看,这些场合的的确确是报纸的分销大户。
“免费发放的各级军政官署衙门、各级学堂、寺亩道观的数量,和慢慢增加的续订数据,就是以后印刷的参考数据。”杨侗知道后世的报纸多靠广告费支撑,光是广告费都收到手软,至于报纸本身的收益可以忽略不计,他要是这么做的话,一定有人上门投广告;但官媒是代表朝廷喉舌的媒体,创立的初衷是开启民智、开启民‘知’,让大隋子民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要是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官媒的权威和公正性,得不偿失。
“喏。”
“这是首期,可以继续加印。下一期看数据来办。”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