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
荒废了,再复习一年是明智的选择。
可文蚕对高中的回忆,只剩下恋爱的失败,同学的孤立,和老师的另眼相加。那大部分高中生涯的放飞自我,那因为自卑而拼命想自大的乖张行为和思想,那特立独行带给文蚕的自我充实和自我满足,那些幻想深处的美丽期盼,都随着高中生涯最后的黯然而混沌无光。都说生活的过程最重要,但阶段性的结果,往往决定了过程在回忆中的色彩,或缤纷绚丽,或昏暗颓然。
文蚕从心底不想回高中再复读一年,那里只剩下苦涩的回忆,可不复读,对自己就这样上了一所大学又十分不满意。又一项选择题在文蚕面前缓缓展开,文蚕再次举棋不定、犹豫彷徨,于是,文蚕举步不前,不做任何选择,不知在等待谁的裁决。
文蚕的老叔文涛,认为多复读一年是对时间的浪费,不如早上大学,早出来工作或读研。文涛的意见,一般很容易被采纳,毕竟身在上海,闭塞小县城里的人只能望其项背。文蚕便坦然顺从了文涛的意见,也是全家人的意见。一切水到渠成,可文蚕再次被别人推着,坦然迈向了一个不知所措的选项。什么高考失利,什么暗恋颓然,什么恋爱沉没,都是表象,不做选择、不会选择、才是文蚕最大的问题,一切可叹的根源。
无论如何,文蚕还是被半推半就着,翻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文蚕的大学在天津,需要先到北京中转。文霜华带着文蚕再次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一次乘坐,还是高三时期的那个十一长假,因为那首诗、那个人而烦躁不堪。
这次乘坐,心境平和,甚至稍显低沉,但,随着火车缓缓启动,随着破旧的山城如一张老照片般,慢慢向后淡去,最后随着火车消失在了前进的隧道里,文蚕的心境慢慢舒展开来,慢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无论如何,自己正在远离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闭塞山城,远离那个满是暗淡回忆的高中,和,那个正在渐渐温暖起来的家……
大学,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味道,开放式的校园大门不足一人高,用镂空铁栅栏围的校园外墙毫不碍眼,一眼望去,里面的一切尽收眼底。古朴和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哪怕层次分明的绿植,在文蚕看来也分外养眼和新奇。终于,眼前不再是那重重的山,和老老的城,而是新鲜的一切,且文蚕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青春的延续和高潮。
也终于,文蚕见识到了外边世界的层次。只看文蚕的同学,就已经不是学习好、学习坏、闷头读书和不闷头读书可以简单划分的。当然,也许只是高中时的过大压力,把学生的层次压缩得只剩下薄薄的四层,而到了大学,压力撤去,那一层层的性格和个性,才如层层花瓣般,缓缓绽放。
大学期间的同学,贫富差距很小,或者说看起来很小,大家吃喝用度基本持平。就算家里富裕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同学中间,占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大学毕业之后,这种优势才突然体现出来。
2002、2003年的大学食堂,普通一顿饭的花销,一般不超过四元钱,如果花销到了六元钱,可以吃一顿较有特色的小吃,如果花销到了十多元钱,那就是几个同学慷慨激昂地下了顿馆子,分摊了饭费。
让文蚕受到冲击的,却是其它方面。他不理解一件二、三十就能解决的服装,为什么要花费十倍的价钱买件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虽然贵的穿上身确实养眼,也许确实舒服。可在文蚕的价值观里,那多出九倍的价钱只是为了养眼和舒服,无法理喻,有这个余钱,下馆子不是更合算?这种品味的差距,文蚕用了近十年的时光来弥补。衣服也需要层次,二、三十可以有,二、三百也是需要的,它们会在生活中不同的境况下出现,毫不违和。
文蚕初到大学,就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吝啬,有的高傲,有的阴鸠,有的火爆,有个同学,这四样全沾。在文蚕以往的接触中,能碰到这四样性格中的一种,实属不易。四样齐全,且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展现,此同学的大众口碑可见一斑,是被集体孤立的典型。
但不知文蚕出于什么样的心里,或许,出于一种自我证明的期望,便如救世主般,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了解他,我要改变他!”文蚕带着丝丝好奇,故意接近他。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光接近就已经困难重重,还想着改变?多年后的文蚕才意识到,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而当时的想法,又是多么的幼稚,所谓的救世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
大一时的文蚕,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做简短的讲演,可景象已经和高中时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同学们或响应、或沉默,思想和行动似有个统一的频率和步调。可大学的同学,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思想和行动再难统一。再后来,文蚕接触到大学里的社团,学生会,甚至授课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人过多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多是提议和建议。
这是文蚕很多年都无法完全体会的一种思潮,文蚕心里有着一条明确的、自认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对一些问题,有着愤青般的执着。这是文蚕闭塞的家乡、以 ↑返回顶部↑
可文蚕对高中的回忆,只剩下恋爱的失败,同学的孤立,和老师的另眼相加。那大部分高中生涯的放飞自我,那因为自卑而拼命想自大的乖张行为和思想,那特立独行带给文蚕的自我充实和自我满足,那些幻想深处的美丽期盼,都随着高中生涯最后的黯然而混沌无光。都说生活的过程最重要,但阶段性的结果,往往决定了过程在回忆中的色彩,或缤纷绚丽,或昏暗颓然。
文蚕从心底不想回高中再复读一年,那里只剩下苦涩的回忆,可不复读,对自己就这样上了一所大学又十分不满意。又一项选择题在文蚕面前缓缓展开,文蚕再次举棋不定、犹豫彷徨,于是,文蚕举步不前,不做任何选择,不知在等待谁的裁决。
文蚕的老叔文涛,认为多复读一年是对时间的浪费,不如早上大学,早出来工作或读研。文涛的意见,一般很容易被采纳,毕竟身在上海,闭塞小县城里的人只能望其项背。文蚕便坦然顺从了文涛的意见,也是全家人的意见。一切水到渠成,可文蚕再次被别人推着,坦然迈向了一个不知所措的选项。什么高考失利,什么暗恋颓然,什么恋爱沉没,都是表象,不做选择、不会选择、才是文蚕最大的问题,一切可叹的根源。
无论如何,文蚕还是被半推半就着,翻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文蚕的大学在天津,需要先到北京中转。文霜华带着文蚕再次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一次乘坐,还是高三时期的那个十一长假,因为那首诗、那个人而烦躁不堪。
这次乘坐,心境平和,甚至稍显低沉,但,随着火车缓缓启动,随着破旧的山城如一张老照片般,慢慢向后淡去,最后随着火车消失在了前进的隧道里,文蚕的心境慢慢舒展开来,慢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无论如何,自己正在远离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闭塞山城,远离那个满是暗淡回忆的高中,和,那个正在渐渐温暖起来的家……
大学,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味道,开放式的校园大门不足一人高,用镂空铁栅栏围的校园外墙毫不碍眼,一眼望去,里面的一切尽收眼底。古朴和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哪怕层次分明的绿植,在文蚕看来也分外养眼和新奇。终于,眼前不再是那重重的山,和老老的城,而是新鲜的一切,且文蚕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青春的延续和高潮。
也终于,文蚕见识到了外边世界的层次。只看文蚕的同学,就已经不是学习好、学习坏、闷头读书和不闷头读书可以简单划分的。当然,也许只是高中时的过大压力,把学生的层次压缩得只剩下薄薄的四层,而到了大学,压力撤去,那一层层的性格和个性,才如层层花瓣般,缓缓绽放。
大学期间的同学,贫富差距很小,或者说看起来很小,大家吃喝用度基本持平。就算家里富裕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同学中间,占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大学毕业之后,这种优势才突然体现出来。
2002、2003年的大学食堂,普通一顿饭的花销,一般不超过四元钱,如果花销到了六元钱,可以吃一顿较有特色的小吃,如果花销到了十多元钱,那就是几个同学慷慨激昂地下了顿馆子,分摊了饭费。
让文蚕受到冲击的,却是其它方面。他不理解一件二、三十就能解决的服装,为什么要花费十倍的价钱买件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虽然贵的穿上身确实养眼,也许确实舒服。可在文蚕的价值观里,那多出九倍的价钱只是为了养眼和舒服,无法理喻,有这个余钱,下馆子不是更合算?这种品味的差距,文蚕用了近十年的时光来弥补。衣服也需要层次,二、三十可以有,二、三百也是需要的,它们会在生活中不同的境况下出现,毫不违和。
文蚕初到大学,就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吝啬,有的高傲,有的阴鸠,有的火爆,有个同学,这四样全沾。在文蚕以往的接触中,能碰到这四样性格中的一种,实属不易。四样齐全,且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展现,此同学的大众口碑可见一斑,是被集体孤立的典型。
但不知文蚕出于什么样的心里,或许,出于一种自我证明的期望,便如救世主般,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了解他,我要改变他!”文蚕带着丝丝好奇,故意接近他。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光接近就已经困难重重,还想着改变?多年后的文蚕才意识到,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而当时的想法,又是多么的幼稚,所谓的救世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
大一时的文蚕,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做简短的讲演,可景象已经和高中时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同学们或响应、或沉默,思想和行动似有个统一的频率和步调。可大学的同学,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思想和行动再难统一。再后来,文蚕接触到大学里的社团,学生会,甚至授课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人过多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多是提议和建议。
这是文蚕很多年都无法完全体会的一种思潮,文蚕心里有着一条明确的、自认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对一些问题,有着愤青般的执着。这是文蚕闭塞的家乡、以 ↑返回顶部↑
荒废了,再复习一年是明智的选择。
可文蚕对高中的回忆,只剩下恋爱的失败,同学的孤立,和老师的另眼相加。那大部分高中生涯的放飞自我,那因为自卑而拼命想自大的乖张行为和思想,那特立独行带给文蚕的自我充实和自我满足,那些幻想深处的美丽期盼,都随着高中生涯最后的黯然而混沌无光。都说生活的过程最重要,但阶段性的结果,往往决定了过程在回忆中的色彩,或缤纷绚丽,或昏暗颓然。
文蚕从心底不想回高中再复读一年,那里只剩下苦涩的回忆,可不复读,对自己就这样上了一所大学又十分不满意。又一项选择题在文蚕面前缓缓展开,文蚕再次举棋不定、犹豫彷徨,于是,文蚕举步不前,不做任何选择,不知在等待谁的裁决。
文蚕的老叔文涛,认为多复读一年是对时间的浪费,不如早上大学,早出来工作或读研。文涛的意见,一般很容易被采纳,毕竟身在上海,闭塞小县城里的人只能望其项背。文蚕便坦然顺从了文涛的意见,也是全家人的意见。一切水到渠成,可文蚕再次被别人推着,坦然迈向了一个不知所措的选项。什么高考失利,什么暗恋颓然,什么恋爱沉没,都是表象,不做选择、不会选择、才是文蚕最大的问题,一切可叹的根源。
无论如何,文蚕还是被半推半就着,翻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文蚕的大学在天津,需要先到北京中转。文霜华带着文蚕再次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一次乘坐,还是高三时期的那个十一长假,因为那首诗、那个人而烦躁不堪。
这次乘坐,心境平和,甚至稍显低沉,但,随着火车缓缓启动,随着破旧的山城如一张老照片般,慢慢向后淡去,最后随着火车消失在了前进的隧道里,文蚕的心境慢慢舒展开来,慢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无论如何,自己正在远离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闭塞山城,远离那个满是暗淡回忆的高中,和,那个正在渐渐温暖起来的家……
大学,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味道,开放式的校园大门不足一人高,用镂空铁栅栏围的校园外墙毫不碍眼,一眼望去,里面的一切尽收眼底。古朴和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哪怕层次分明的绿植,在文蚕看来也分外养眼和新奇。终于,眼前不再是那重重的山,和老老的城,而是新鲜的一切,且文蚕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青春的延续和高潮。
也终于,文蚕见识到了外边世界的层次。只看文蚕的同学,就已经不是学习好、学习坏、闷头读书和不闷头读书可以简单划分的。当然,也许只是高中时的过大压力,把学生的层次压缩得只剩下薄薄的四层,而到了大学,压力撤去,那一层层的性格和个性,才如层层花瓣般,缓缓绽放。
大学期间的同学,贫富差距很小,或者说看起来很小,大家吃喝用度基本持平。就算家里富裕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同学中间,占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大学毕业之后,这种优势才突然体现出来。
2002、2003年的大学食堂,普通一顿饭的花销,一般不超过四元钱,如果花销到了六元钱,可以吃一顿较有特色的小吃,如果花销到了十多元钱,那就是几个同学慷慨激昂地下了顿馆子,分摊了饭费。
让文蚕受到冲击的,却是其它方面。他不理解一件二、三十就能解决的服装,为什么要花费十倍的价钱买件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虽然贵的穿上身确实养眼,也许确实舒服。可在文蚕的价值观里,那多出九倍的价钱只是为了养眼和舒服,无法理喻,有这个余钱,下馆子不是更合算?这种品味的差距,文蚕用了近十年的时光来弥补。衣服也需要层次,二、三十可以有,二、三百也是需要的,它们会在生活中不同的境况下出现,毫不违和。
文蚕初到大学,就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吝啬,有的高傲,有的阴鸠,有的火爆,有个同学,这四样全沾。在文蚕以往的接触中,能碰到这四样性格中的一种,实属不易。四样齐全,且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展现,此同学的大众口碑可见一斑,是被集体孤立的典型。
但不知文蚕出于什么样的心里,或许,出于一种自我证明的期望,便如救世主般,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了解他,我要改变他!”文蚕带着丝丝好奇,故意接近他。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光接近就已经困难重重,还想着改变?多年后的文蚕才意识到,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而当时的想法,又是多么的幼稚,所谓的救世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
大一时的文蚕,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做简短的讲演,可景象已经和高中时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同学们或响应、或沉默,思想和行动似有个统一的频率和步调。可大学的同学,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思想和行动再难统一。再后来,文蚕接触到大学里的社团,学生会,甚至授课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人过多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多是提议和建议。
这是文蚕很多年都无法完全体会的一种思潮,文蚕心里有着一条明确的、自认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对一些问题,有着愤青般的执着。这是文蚕闭塞的家乡、以
可文蚕对高中的回忆,只剩下恋爱的失败,同学的孤立,和老师的另眼相加。那大部分高中生涯的放飞自我,那因为自卑而拼命想自大的乖张行为和思想,那特立独行带给文蚕的自我充实和自我满足,那些幻想深处的美丽期盼,都随着高中生涯最后的黯然而混沌无光。都说生活的过程最重要,但阶段性的结果,往往决定了过程在回忆中的色彩,或缤纷绚丽,或昏暗颓然。
文蚕从心底不想回高中再复读一年,那里只剩下苦涩的回忆,可不复读,对自己就这样上了一所大学又十分不满意。又一项选择题在文蚕面前缓缓展开,文蚕再次举棋不定、犹豫彷徨,于是,文蚕举步不前,不做任何选择,不知在等待谁的裁决。
文蚕的老叔文涛,认为多复读一年是对时间的浪费,不如早上大学,早出来工作或读研。文涛的意见,一般很容易被采纳,毕竟身在上海,闭塞小县城里的人只能望其项背。文蚕便坦然顺从了文涛的意见,也是全家人的意见。一切水到渠成,可文蚕再次被别人推着,坦然迈向了一个不知所措的选项。什么高考失利,什么暗恋颓然,什么恋爱沉没,都是表象,不做选择、不会选择、才是文蚕最大的问题,一切可叹的根源。
无论如何,文蚕还是被半推半就着,翻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文蚕的大学在天津,需要先到北京中转。文霜华带着文蚕再次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一次乘坐,还是高三时期的那个十一长假,因为那首诗、那个人而烦躁不堪。
这次乘坐,心境平和,甚至稍显低沉,但,随着火车缓缓启动,随着破旧的山城如一张老照片般,慢慢向后淡去,最后随着火车消失在了前进的隧道里,文蚕的心境慢慢舒展开来,慢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无论如何,自己正在远离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闭塞山城,远离那个满是暗淡回忆的高中,和,那个正在渐渐温暖起来的家……
大学,扑面而来的,是自由的味道,开放式的校园大门不足一人高,用镂空铁栅栏围的校园外墙毫不碍眼,一眼望去,里面的一切尽收眼底。古朴和崭新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哪怕层次分明的绿植,在文蚕看来也分外养眼和新奇。终于,眼前不再是那重重的山,和老老的城,而是新鲜的一切,且文蚕将在这里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青春的延续和高潮。
也终于,文蚕见识到了外边世界的层次。只看文蚕的同学,就已经不是学习好、学习坏、闷头读书和不闷头读书可以简单划分的。当然,也许只是高中时的过大压力,把学生的层次压缩得只剩下薄薄的四层,而到了大学,压力撤去,那一层层的性格和个性,才如层层花瓣般,缓缓绽放。
大学期间的同学,贫富差距很小,或者说看起来很小,大家吃喝用度基本持平。就算家里富裕的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同学中间,占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大学毕业之后,这种优势才突然体现出来。
2002、2003年的大学食堂,普通一顿饭的花销,一般不超过四元钱,如果花销到了六元钱,可以吃一顿较有特色的小吃,如果花销到了十多元钱,那就是几个同学慷慨激昂地下了顿馆子,分摊了饭费。
让文蚕受到冲击的,却是其它方面。他不理解一件二、三十就能解决的服装,为什么要花费十倍的价钱买件差不多样式的衣服,虽然贵的穿上身确实养眼,也许确实舒服。可在文蚕的价值观里,那多出九倍的价钱只是为了养眼和舒服,无法理喻,有这个余钱,下馆子不是更合算?这种品味的差距,文蚕用了近十年的时光来弥补。衣服也需要层次,二、三十可以有,二、三百也是需要的,它们会在生活中不同的境况下出现,毫不违和。
文蚕初到大学,就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吝啬,有的高傲,有的阴鸠,有的火爆,有个同学,这四样全沾。在文蚕以往的接触中,能碰到这四样性格中的一种,实属不易。四样齐全,且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展现,此同学的大众口碑可见一斑,是被集体孤立的典型。
但不知文蚕出于什么样的心里,或许,出于一种自我证明的期望,便如救世主般,信誓旦旦地说:“我要了解他,我要改变他!”文蚕带着丝丝好奇,故意接近他。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光接近就已经困难重重,还想着改变?多年后的文蚕才意识到,要改变一个人,是多么的困难,而当时的想法,又是多么的幼稚,所谓的救世主,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
大一时的文蚕,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做简短的讲演,可景象已经和高中时完全不一样。高中时,同学们或响应、或沉默,思想和行动似有个统一的频率和步调。可大学的同学,每个人都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想法,思想和行动再难统一。再后来,文蚕接触到大学里的社团,学生会,甚至授课老师。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开放性的,没有人过多去干涉你的想法和做法,多是提议和建议。
这是文蚕很多年都无法完全体会的一种思潮,文蚕心里有着一条明确的、自认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着明确的区分,甚至对一些问题,有着愤青般的执着。这是文蚕闭塞的家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