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
的事是彻底凉了。
向小湘这条路走不通了,但他岂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很快地,郭友长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槿婳这边却是不知道郭友长又在算计她,正欢欢喜喜地准备着过年的事。
小梅出嫁前,之前遣散的丫鬟小竹和小菊听说旧主东山再起,便双双前来投奔。她们二人以前也是在槿婳屋里伺候过的,都是旧相识,知根知底的。槿婳正缺人手,爽快地把她俩留下了。
后来,之前伺候过穆子训的小厮阿福也来了。槿婳也把他留了下来。她本是想让阿福继续伺候穆子训,给穆子训当个书童,但穆子训却说眼下他不需要人伺候了,槿婳便让阿福到店里帮忙去了。
穆家养了三个仆人,店铺里另有五个伙计,那五个伙计,也是以前在穆家干过活的。
槿婳觉得再给她几年时间,她没准可以让穆家恢复以往的繁荣昌盛。
“这红灯笼挂起来,看着就喜庆。”槿婳道。
眼下,她正站在天井处,看小竹小菊在檐下挂红灯笼。
穆子训则带着阿福在外边清理大门上的青苔。
小竹和小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五岁,二人身量差不多,但论性子,却是小菊更活泼一些。
听到槿婳说话,小菊回过头笑道:“少奶奶说的是,这灯笼左八个,右八个,可不应了八八大顺。”
“再加上挂灯笼的小菊十六岁,那就是又一个二八,又一个八八大顺。”槿婳逗道。
主仆三人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向小湘带着小梅来了。
向小湘手里拎着一只大水鸭,小梅手里也拿了好几大包东西,看情形,应是干果,腊肉之类的。
他俩在门口先见到了穆子训,笑着喊道:“穆少爷,过年好。”
“二位来了,里边请进。”穆子训正给阿福扶着□□,听到他们二人的声音,忙回过头,做了一揖。
向小湘成了婚后,人开朗了许多,话也比较多了,他举起了手中的鸭子对穆子训道:“一点小小心意。”
“向师傅太客气了。”阿福没空,穆子训便亲自从向小湘手里接过了鸭子。
槿婳在里边早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笑盈盈地走上来道:“我那义父义母,今早差人送了两尾大鲤鱼过来,正想给你们送去一尾,你们人来了,我倒不用跑这一趟了。”
槿婳嘴里所说的义父义母不是别人,正是宋承先的父母。
她小时候与宋家比邻而居,宋父宋母那时就非常喜欢她。后来她搬了家,嫁了人,失了联系。开店后,得了宋承先不少帮助,自与宋家的走动又多了起来。
去年,有一日,姚氏到街上去,不小心被一辆马车碰到了,跌倒在地上。那马车见有人跌了,直接跑了,旁边的人怕惹上麻烦,没一个上去帮忙。
姚氏只能坐在地上叫苦不迭。
这一幕,恰好被宋承先看见了。
宋承先当时也不知道姚氏的身份,只是出于好心,叫人把姚氏扶进了近处的一家医馆。
那大夫替姚氏处理了伤口,姚氏情绪稳定下来后对宋承先道:“谢谢这位公子,我夫家姓穆,我儿子在书山学馆读书,离这远着,我儿媳妇在十八里街开着妆粉店,倒比较近,烦请公子叫人到十八里街上的美人妆跟我儿媳妇说一声,好送我回家去。”
宋承先听到她这么说,立即明白——原来这位老夫人是槿婳的婆婆。他当即派人到美人妆去把槿婳找来。
槿婳来了后,姚氏才知道救他的人就是知安堂的少东家宋承先。
之前,因为槿婳和宋承先来往的事,她还怀疑过槿婳和宋承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情,如今见宋承先为人善良正派,他和槿婳两个在她面前也是坦坦荡荡,姚氏才知自己误会了。
后来,顺着宋承先这条线,姚氏又认识了宋承先的娘。宋承先的娘本家也姓姚,见了面一说话,才知道论起亲疏辈分来,二人还算是远亲。
一来二去的,穆家与宋家的来往便多了。
一次闲聊时,宋母对姚氏说她只生了个儿子,也没个女儿,要是有个像槿婳那样的姑娘就好了。
姚氏想着宋家家境殷实,穆子训没有兄弟姐妹,宋承先也没有兄弟姐妹,槿婳的亲爹亲娘都去了,也没给她留下什么兄弟姐妹。若槿婳认了宋母做干娘,且不说凡事多了个照应,就是面子上也过得去。
便对宋母道:不如就认了槿婳做个干女儿,如果宋母不认槿婳做干女儿,就让宋承先给她当干儿子,因为她也只生了穆子训一个。
宋母带着玩笑的语气道:“大姐儿,你这主意打得精,认女儿的事是我先说的,自是让槿婳给我做干女儿,若我家承先给你做了干儿子,我岂不亏了。”
宋母一来喜欢槿婳,二来见穆子训考中了秀才,槿婳的美人妆也经营得红红火火,穆家未来可期,收了槿婳这个义女,可谓是强强联手,对两家来说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位长辈都有了这样的心思,槿婳便顺理成章地认了宋母做义母,唤宋父为“义父”,宋承先为“义兄”。
穆子训在宋父宋母面前自称“小婿”,宋承先也不客气地改口唤穆子训为 ↑返回顶部↑
向小湘这条路走不通了,但他岂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很快地,郭友长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槿婳这边却是不知道郭友长又在算计她,正欢欢喜喜地准备着过年的事。
小梅出嫁前,之前遣散的丫鬟小竹和小菊听说旧主东山再起,便双双前来投奔。她们二人以前也是在槿婳屋里伺候过的,都是旧相识,知根知底的。槿婳正缺人手,爽快地把她俩留下了。
后来,之前伺候过穆子训的小厮阿福也来了。槿婳也把他留了下来。她本是想让阿福继续伺候穆子训,给穆子训当个书童,但穆子训却说眼下他不需要人伺候了,槿婳便让阿福到店里帮忙去了。
穆家养了三个仆人,店铺里另有五个伙计,那五个伙计,也是以前在穆家干过活的。
槿婳觉得再给她几年时间,她没准可以让穆家恢复以往的繁荣昌盛。
“这红灯笼挂起来,看着就喜庆。”槿婳道。
眼下,她正站在天井处,看小竹小菊在檐下挂红灯笼。
穆子训则带着阿福在外边清理大门上的青苔。
小竹和小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五岁,二人身量差不多,但论性子,却是小菊更活泼一些。
听到槿婳说话,小菊回过头笑道:“少奶奶说的是,这灯笼左八个,右八个,可不应了八八大顺。”
“再加上挂灯笼的小菊十六岁,那就是又一个二八,又一个八八大顺。”槿婳逗道。
主仆三人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向小湘带着小梅来了。
向小湘手里拎着一只大水鸭,小梅手里也拿了好几大包东西,看情形,应是干果,腊肉之类的。
他俩在门口先见到了穆子训,笑着喊道:“穆少爷,过年好。”
“二位来了,里边请进。”穆子训正给阿福扶着□□,听到他们二人的声音,忙回过头,做了一揖。
向小湘成了婚后,人开朗了许多,话也比较多了,他举起了手中的鸭子对穆子训道:“一点小小心意。”
“向师傅太客气了。”阿福没空,穆子训便亲自从向小湘手里接过了鸭子。
槿婳在里边早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笑盈盈地走上来道:“我那义父义母,今早差人送了两尾大鲤鱼过来,正想给你们送去一尾,你们人来了,我倒不用跑这一趟了。”
槿婳嘴里所说的义父义母不是别人,正是宋承先的父母。
她小时候与宋家比邻而居,宋父宋母那时就非常喜欢她。后来她搬了家,嫁了人,失了联系。开店后,得了宋承先不少帮助,自与宋家的走动又多了起来。
去年,有一日,姚氏到街上去,不小心被一辆马车碰到了,跌倒在地上。那马车见有人跌了,直接跑了,旁边的人怕惹上麻烦,没一个上去帮忙。
姚氏只能坐在地上叫苦不迭。
这一幕,恰好被宋承先看见了。
宋承先当时也不知道姚氏的身份,只是出于好心,叫人把姚氏扶进了近处的一家医馆。
那大夫替姚氏处理了伤口,姚氏情绪稳定下来后对宋承先道:“谢谢这位公子,我夫家姓穆,我儿子在书山学馆读书,离这远着,我儿媳妇在十八里街开着妆粉店,倒比较近,烦请公子叫人到十八里街上的美人妆跟我儿媳妇说一声,好送我回家去。”
宋承先听到她这么说,立即明白——原来这位老夫人是槿婳的婆婆。他当即派人到美人妆去把槿婳找来。
槿婳来了后,姚氏才知道救他的人就是知安堂的少东家宋承先。
之前,因为槿婳和宋承先来往的事,她还怀疑过槿婳和宋承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情,如今见宋承先为人善良正派,他和槿婳两个在她面前也是坦坦荡荡,姚氏才知自己误会了。
后来,顺着宋承先这条线,姚氏又认识了宋承先的娘。宋承先的娘本家也姓姚,见了面一说话,才知道论起亲疏辈分来,二人还算是远亲。
一来二去的,穆家与宋家的来往便多了。
一次闲聊时,宋母对姚氏说她只生了个儿子,也没个女儿,要是有个像槿婳那样的姑娘就好了。
姚氏想着宋家家境殷实,穆子训没有兄弟姐妹,宋承先也没有兄弟姐妹,槿婳的亲爹亲娘都去了,也没给她留下什么兄弟姐妹。若槿婳认了宋母做干娘,且不说凡事多了个照应,就是面子上也过得去。
便对宋母道:不如就认了槿婳做个干女儿,如果宋母不认槿婳做干女儿,就让宋承先给她当干儿子,因为她也只生了穆子训一个。
宋母带着玩笑的语气道:“大姐儿,你这主意打得精,认女儿的事是我先说的,自是让槿婳给我做干女儿,若我家承先给你做了干儿子,我岂不亏了。”
宋母一来喜欢槿婳,二来见穆子训考中了秀才,槿婳的美人妆也经营得红红火火,穆家未来可期,收了槿婳这个义女,可谓是强强联手,对两家来说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位长辈都有了这样的心思,槿婳便顺理成章地认了宋母做义母,唤宋父为“义父”,宋承先为“义兄”。
穆子训在宋父宋母面前自称“小婿”,宋承先也不客气地改口唤穆子训为 ↑返回顶部↑
的事是彻底凉了。
向小湘这条路走不通了,但他岂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很快地,郭友长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槿婳这边却是不知道郭友长又在算计她,正欢欢喜喜地准备着过年的事。
小梅出嫁前,之前遣散的丫鬟小竹和小菊听说旧主东山再起,便双双前来投奔。她们二人以前也是在槿婳屋里伺候过的,都是旧相识,知根知底的。槿婳正缺人手,爽快地把她俩留下了。
后来,之前伺候过穆子训的小厮阿福也来了。槿婳也把他留了下来。她本是想让阿福继续伺候穆子训,给穆子训当个书童,但穆子训却说眼下他不需要人伺候了,槿婳便让阿福到店里帮忙去了。
穆家养了三个仆人,店铺里另有五个伙计,那五个伙计,也是以前在穆家干过活的。
槿婳觉得再给她几年时间,她没准可以让穆家恢复以往的繁荣昌盛。
“这红灯笼挂起来,看着就喜庆。”槿婳道。
眼下,她正站在天井处,看小竹小菊在檐下挂红灯笼。
穆子训则带着阿福在外边清理大门上的青苔。
小竹和小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五岁,二人身量差不多,但论性子,却是小菊更活泼一些。
听到槿婳说话,小菊回过头笑道:“少奶奶说的是,这灯笼左八个,右八个,可不应了八八大顺。”
“再加上挂灯笼的小菊十六岁,那就是又一个二八,又一个八八大顺。”槿婳逗道。
主仆三人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向小湘带着小梅来了。
向小湘手里拎着一只大水鸭,小梅手里也拿了好几大包东西,看情形,应是干果,腊肉之类的。
他俩在门口先见到了穆子训,笑着喊道:“穆少爷,过年好。”
“二位来了,里边请进。”穆子训正给阿福扶着□□,听到他们二人的声音,忙回过头,做了一揖。
向小湘成了婚后,人开朗了许多,话也比较多了,他举起了手中的鸭子对穆子训道:“一点小小心意。”
“向师傅太客气了。”阿福没空,穆子训便亲自从向小湘手里接过了鸭子。
槿婳在里边早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笑盈盈地走上来道:“我那义父义母,今早差人送了两尾大鲤鱼过来,正想给你们送去一尾,你们人来了,我倒不用跑这一趟了。”
槿婳嘴里所说的义父义母不是别人,正是宋承先的父母。
她小时候与宋家比邻而居,宋父宋母那时就非常喜欢她。后来她搬了家,嫁了人,失了联系。开店后,得了宋承先不少帮助,自与宋家的走动又多了起来。
去年,有一日,姚氏到街上去,不小心被一辆马车碰到了,跌倒在地上。那马车见有人跌了,直接跑了,旁边的人怕惹上麻烦,没一个上去帮忙。
姚氏只能坐在地上叫苦不迭。
这一幕,恰好被宋承先看见了。
宋承先当时也不知道姚氏的身份,只是出于好心,叫人把姚氏扶进了近处的一家医馆。
那大夫替姚氏处理了伤口,姚氏情绪稳定下来后对宋承先道:“谢谢这位公子,我夫家姓穆,我儿子在书山学馆读书,离这远着,我儿媳妇在十八里街开着妆粉店,倒比较近,烦请公子叫人到十八里街上的美人妆跟我儿媳妇说一声,好送我回家去。”
宋承先听到她这么说,立即明白——原来这位老夫人是槿婳的婆婆。他当即派人到美人妆去把槿婳找来。
槿婳来了后,姚氏才知道救他的人就是知安堂的少东家宋承先。
之前,因为槿婳和宋承先来往的事,她还怀疑过槿婳和宋承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情,如今见宋承先为人善良正派,他和槿婳两个在她面前也是坦坦荡荡,姚氏才知自己误会了。
后来,顺着宋承先这条线,姚氏又认识了宋承先的娘。宋承先的娘本家也姓姚,见了面一说话,才知道论起亲疏辈分来,二人还算是远亲。
一来二去的,穆家与宋家的来往便多了。
一次闲聊时,宋母对姚氏说她只生了个儿子,也没个女儿,要是有个像槿婳那样的姑娘就好了。
姚氏想着宋家家境殷实,穆子训没有兄弟姐妹,宋承先也没有兄弟姐妹,槿婳的亲爹亲娘都去了,也没给她留下什么兄弟姐妹。若槿婳认了宋母做干娘,且不说凡事多了个照应,就是面子上也过得去。
便对宋母道:不如就认了槿婳做个干女儿,如果宋母不认槿婳做干女儿,就让宋承先给她当干儿子,因为她也只生了穆子训一个。
宋母带着玩笑的语气道:“大姐儿,你这主意打得精,认女儿的事是我先说的,自是让槿婳给我做干女儿,若我家承先给你做了干儿子,我岂不亏了。”
宋母一来喜欢槿婳,二来见穆子训考中了秀才,槿婳的美人妆也经营得红红火火,穆家未来可期,收了槿婳这个义女,可谓是强强联手,对两家来说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位长辈都有了这样的心思,槿婳便顺理成章地认了宋母做义母,唤宋父为“义父”,宋承先为“义兄”。
穆子训在宋父宋母面前自称“小婿”,宋承先也不客气地改口唤穆子训为
向小湘这条路走不通了,但他岂能就这样善罢甘休。很快地,郭友长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槿婳这边却是不知道郭友长又在算计她,正欢欢喜喜地准备着过年的事。
小梅出嫁前,之前遣散的丫鬟小竹和小菊听说旧主东山再起,便双双前来投奔。她们二人以前也是在槿婳屋里伺候过的,都是旧相识,知根知底的。槿婳正缺人手,爽快地把她俩留下了。
后来,之前伺候过穆子训的小厮阿福也来了。槿婳也把他留了下来。她本是想让阿福继续伺候穆子训,给穆子训当个书童,但穆子训却说眼下他不需要人伺候了,槿婳便让阿福到店里帮忙去了。
穆家养了三个仆人,店铺里另有五个伙计,那五个伙计,也是以前在穆家干过活的。
槿婳觉得再给她几年时间,她没准可以让穆家恢复以往的繁荣昌盛。
“这红灯笼挂起来,看着就喜庆。”槿婳道。
眼下,她正站在天井处,看小竹小菊在檐下挂红灯笼。
穆子训则带着阿福在外边清理大门上的青苔。
小竹和小菊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五岁,二人身量差不多,但论性子,却是小菊更活泼一些。
听到槿婳说话,小菊回过头笑道:“少奶奶说的是,这灯笼左八个,右八个,可不应了八八大顺。”
“再加上挂灯笼的小菊十六岁,那就是又一个二八,又一个八八大顺。”槿婳逗道。
主仆三人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向小湘带着小梅来了。
向小湘手里拎着一只大水鸭,小梅手里也拿了好几大包东西,看情形,应是干果,腊肉之类的。
他俩在门口先见到了穆子训,笑着喊道:“穆少爷,过年好。”
“二位来了,里边请进。”穆子训正给阿福扶着□□,听到他们二人的声音,忙回过头,做了一揖。
向小湘成了婚后,人开朗了许多,话也比较多了,他举起了手中的鸭子对穆子训道:“一点小小心意。”
“向师傅太客气了。”阿福没空,穆子训便亲自从向小湘手里接过了鸭子。
槿婳在里边早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笑盈盈地走上来道:“我那义父义母,今早差人送了两尾大鲤鱼过来,正想给你们送去一尾,你们人来了,我倒不用跑这一趟了。”
槿婳嘴里所说的义父义母不是别人,正是宋承先的父母。
她小时候与宋家比邻而居,宋父宋母那时就非常喜欢她。后来她搬了家,嫁了人,失了联系。开店后,得了宋承先不少帮助,自与宋家的走动又多了起来。
去年,有一日,姚氏到街上去,不小心被一辆马车碰到了,跌倒在地上。那马车见有人跌了,直接跑了,旁边的人怕惹上麻烦,没一个上去帮忙。
姚氏只能坐在地上叫苦不迭。
这一幕,恰好被宋承先看见了。
宋承先当时也不知道姚氏的身份,只是出于好心,叫人把姚氏扶进了近处的一家医馆。
那大夫替姚氏处理了伤口,姚氏情绪稳定下来后对宋承先道:“谢谢这位公子,我夫家姓穆,我儿子在书山学馆读书,离这远着,我儿媳妇在十八里街开着妆粉店,倒比较近,烦请公子叫人到十八里街上的美人妆跟我儿媳妇说一声,好送我回家去。”
宋承先听到她这么说,立即明白——原来这位老夫人是槿婳的婆婆。他当即派人到美人妆去把槿婳找来。
槿婳来了后,姚氏才知道救他的人就是知安堂的少东家宋承先。
之前,因为槿婳和宋承先来往的事,她还怀疑过槿婳和宋承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情,如今见宋承先为人善良正派,他和槿婳两个在她面前也是坦坦荡荡,姚氏才知自己误会了。
后来,顺着宋承先这条线,姚氏又认识了宋承先的娘。宋承先的娘本家也姓姚,见了面一说话,才知道论起亲疏辈分来,二人还算是远亲。
一来二去的,穆家与宋家的来往便多了。
一次闲聊时,宋母对姚氏说她只生了个儿子,也没个女儿,要是有个像槿婳那样的姑娘就好了。
姚氏想着宋家家境殷实,穆子训没有兄弟姐妹,宋承先也没有兄弟姐妹,槿婳的亲爹亲娘都去了,也没给她留下什么兄弟姐妹。若槿婳认了宋母做干娘,且不说凡事多了个照应,就是面子上也过得去。
便对宋母道:不如就认了槿婳做个干女儿,如果宋母不认槿婳做干女儿,就让宋承先给她当干儿子,因为她也只生了穆子训一个。
宋母带着玩笑的语气道:“大姐儿,你这主意打得精,认女儿的事是我先说的,自是让槿婳给我做干女儿,若我家承先给你做了干儿子,我岂不亏了。”
宋母一来喜欢槿婳,二来见穆子训考中了秀才,槿婳的美人妆也经营得红红火火,穆家未来可期,收了槿婳这个义女,可谓是强强联手,对两家来说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位长辈都有了这样的心思,槿婳便顺理成章地认了宋母做义母,唤宋父为“义父”,宋承先为“义兄”。
穆子训在宋父宋母面前自称“小婿”,宋承先也不客气地改口唤穆子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