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
。大家时而大笑,时而惊奇。因为剧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翻跟头云等那些千奇百怪的特技镜头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
电视机的主人也是好客的主。如果来的人太多屋里又坐不下,他就会把电视机放在窗台上,大家就坐在院子里观看。有时信号不好,电视剧正好演到关键的情节,就会出现满屏幕的雪花,不是串台就是没声音。在大家急得直搓手跺脚的时候,就会有一两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装有电视天线的树杆上,轮流着用手举着天线,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信号又恢复了正常。
等到电视剧结束时,大家都不忘拍拍举着天线的小伙子肩头,笑眯眯地夸奖一番,好小子,有出息。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在当时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也许现在看起来更显的弥足珍贵。
村里只有一少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一些新兴的行业规则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出去打工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赚到钱,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赚到钱,不是被骗了,就是工资被拖欠。当时还盛传国家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佳话。所以,在东北农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土地上。一些种粮大户,什么西瓜大王、青椒大王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村里要是出了个万元户,那可是特大新闻。当然,外出打工赚到钱的人回到村里自然是人们眼里的座上宾、大能人。
他们衣锦还乡之时,当中的某些人一般都是手持大哥大,香烟不离口;烫头系领带,见人就握手。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哥大,高声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国标”式语句:“又到某某饭店吃饭,某某领导能参加不……”
有时侯也不知道是信号真的不好还是要故意显摆一下。不过那个年代信号有时也真的不好。本来没说几句话,就‘蹭’地一下子跳到墙头上以高于平时120分贝的音准,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就怕人家听不见:“喂、喂……他妈的,又没有没信号了!”此时此景可谓鹤立鸡群,众人仰望,飘飘欲仙。待表演完毕后纵身一跳完美落地之时,众人齐竖大拇指夸奖道:“你小子,真是快料,有出息。”一时间全村到处流传的都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而对于那些没有赚到钱的人自然是不敢出现在人堆里的。与其遭受众人的白眼和嘲讽,或者让老父老母以及自己的媳妇在耳边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再看看你,出去一回一个大子都没赚回来,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扛起锄头悄无声息地铲地干活去。是愧疚懊恼还是不甘落后,反正五味杂陈,人心自知。
赚到钱的人依然走街串巷,到处握手;而没赚到钱的人则认为外出打工还不如种地来得实惠。一天三个饱一个倒,虽然赚得不多,但还是赚了。更不会遭人讥讽,受人白眼。老婆孩子不愁吃穿,日子安稳舒适。自此生活依旧过得无声无息,偶尔只会听到几声犬吠和鸡鸣。
木梓家也有了一些变化。木森上了高三,马上面临考大学,木林也上了初中。由于父母劳而苦干,再加上木梓上班帮衬,家里也有了一定积蓄,供弟弟们念书基本没什么压力。
木一凡倒是对大儿子木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由于家里离乡中学太远,学校又没有宿舍,木森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让木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木一凡通过关系把木森转到了市农场中学住校念高中。因为该校的校长是木梓的表哥。在木一凡的心目中,木森是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从督促木森学习的劲头就能看出他对木森考上大学那份极度渴望。
可是木森似乎并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表现出面临高考的紧迫感。虽然放假回家也知道看书学习,但更多时候依旧我行我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点都不着急。有时木一凡看见木森不仅不慢的样子,气得直跺脚,甚至骂起了人。只有这个时候,木森才拿起书本坐在桌子旁认真地看一会,等父亲出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哈气连天了。
木梓也有时觉得很奇怪,木森学习时很少动笔做题,大部分时都是躺在炕上只看书不动笔。她就提醒木森,常动笔,多刷题,这样知识点才能记得牢固一些。这时,木森便会发出一阵怪怪的笑声,也不理睬姐姐,继续看他的书。木梓或许能够猜测出弟弟笑声里的含义: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不也就当个民办老师吗?但她不愿去想,从此再不管弟弟们学习的事儿了。
第十章
木梓已经20多岁,早过了相亲的年龄。那时在农村都实行早婚。女孩儿过了18岁就相亲嫁人了。如果超过二十岁再找不到对象结婚,就成了“剩女”。但与别的女孩子有所不同的是,木梓是老师,不但长相俊美,工作有能力,而且在当地也是声名远播。所以,自她上班以来到她家里保媒说亲的人就没有断过。什么村长的儿子、乡干部的亲属、供销社售货员、粮库职工等什么样的条件都有。
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木梓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她就是不 ↑返回顶部↑
电视机的主人也是好客的主。如果来的人太多屋里又坐不下,他就会把电视机放在窗台上,大家就坐在院子里观看。有时信号不好,电视剧正好演到关键的情节,就会出现满屏幕的雪花,不是串台就是没声音。在大家急得直搓手跺脚的时候,就会有一两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装有电视天线的树杆上,轮流着用手举着天线,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信号又恢复了正常。
等到电视剧结束时,大家都不忘拍拍举着天线的小伙子肩头,笑眯眯地夸奖一番,好小子,有出息。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在当时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也许现在看起来更显的弥足珍贵。
村里只有一少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一些新兴的行业规则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出去打工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赚到钱,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赚到钱,不是被骗了,就是工资被拖欠。当时还盛传国家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佳话。所以,在东北农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土地上。一些种粮大户,什么西瓜大王、青椒大王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村里要是出了个万元户,那可是特大新闻。当然,外出打工赚到钱的人回到村里自然是人们眼里的座上宾、大能人。
他们衣锦还乡之时,当中的某些人一般都是手持大哥大,香烟不离口;烫头系领带,见人就握手。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哥大,高声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国标”式语句:“又到某某饭店吃饭,某某领导能参加不……”
有时侯也不知道是信号真的不好还是要故意显摆一下。不过那个年代信号有时也真的不好。本来没说几句话,就‘蹭’地一下子跳到墙头上以高于平时120分贝的音准,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就怕人家听不见:“喂、喂……他妈的,又没有没信号了!”此时此景可谓鹤立鸡群,众人仰望,飘飘欲仙。待表演完毕后纵身一跳完美落地之时,众人齐竖大拇指夸奖道:“你小子,真是快料,有出息。”一时间全村到处流传的都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而对于那些没有赚到钱的人自然是不敢出现在人堆里的。与其遭受众人的白眼和嘲讽,或者让老父老母以及自己的媳妇在耳边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再看看你,出去一回一个大子都没赚回来,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扛起锄头悄无声息地铲地干活去。是愧疚懊恼还是不甘落后,反正五味杂陈,人心自知。
赚到钱的人依然走街串巷,到处握手;而没赚到钱的人则认为外出打工还不如种地来得实惠。一天三个饱一个倒,虽然赚得不多,但还是赚了。更不会遭人讥讽,受人白眼。老婆孩子不愁吃穿,日子安稳舒适。自此生活依旧过得无声无息,偶尔只会听到几声犬吠和鸡鸣。
木梓家也有了一些变化。木森上了高三,马上面临考大学,木林也上了初中。由于父母劳而苦干,再加上木梓上班帮衬,家里也有了一定积蓄,供弟弟们念书基本没什么压力。
木一凡倒是对大儿子木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由于家里离乡中学太远,学校又没有宿舍,木森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让木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木一凡通过关系把木森转到了市农场中学住校念高中。因为该校的校长是木梓的表哥。在木一凡的心目中,木森是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从督促木森学习的劲头就能看出他对木森考上大学那份极度渴望。
可是木森似乎并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表现出面临高考的紧迫感。虽然放假回家也知道看书学习,但更多时候依旧我行我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点都不着急。有时木一凡看见木森不仅不慢的样子,气得直跺脚,甚至骂起了人。只有这个时候,木森才拿起书本坐在桌子旁认真地看一会,等父亲出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哈气连天了。
木梓也有时觉得很奇怪,木森学习时很少动笔做题,大部分时都是躺在炕上只看书不动笔。她就提醒木森,常动笔,多刷题,这样知识点才能记得牢固一些。这时,木森便会发出一阵怪怪的笑声,也不理睬姐姐,继续看他的书。木梓或许能够猜测出弟弟笑声里的含义: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不也就当个民办老师吗?但她不愿去想,从此再不管弟弟们学习的事儿了。
第十章
木梓已经20多岁,早过了相亲的年龄。那时在农村都实行早婚。女孩儿过了18岁就相亲嫁人了。如果超过二十岁再找不到对象结婚,就成了“剩女”。但与别的女孩子有所不同的是,木梓是老师,不但长相俊美,工作有能力,而且在当地也是声名远播。所以,自她上班以来到她家里保媒说亲的人就没有断过。什么村长的儿子、乡干部的亲属、供销社售货员、粮库职工等什么样的条件都有。
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木梓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她就是不 ↑返回顶部↑
。大家时而大笑,时而惊奇。因为剧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翻跟头云等那些千奇百怪的特技镜头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
电视机的主人也是好客的主。如果来的人太多屋里又坐不下,他就会把电视机放在窗台上,大家就坐在院子里观看。有时信号不好,电视剧正好演到关键的情节,就会出现满屏幕的雪花,不是串台就是没声音。在大家急得直搓手跺脚的时候,就会有一两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装有电视天线的树杆上,轮流着用手举着天线,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信号又恢复了正常。
等到电视剧结束时,大家都不忘拍拍举着天线的小伙子肩头,笑眯眯地夸奖一番,好小子,有出息。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在当时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也许现在看起来更显的弥足珍贵。
村里只有一少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一些新兴的行业规则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出去打工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赚到钱,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赚到钱,不是被骗了,就是工资被拖欠。当时还盛传国家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佳话。所以,在东北农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土地上。一些种粮大户,什么西瓜大王、青椒大王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村里要是出了个万元户,那可是特大新闻。当然,外出打工赚到钱的人回到村里自然是人们眼里的座上宾、大能人。
他们衣锦还乡之时,当中的某些人一般都是手持大哥大,香烟不离口;烫头系领带,见人就握手。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哥大,高声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国标”式语句:“又到某某饭店吃饭,某某领导能参加不……”
有时侯也不知道是信号真的不好还是要故意显摆一下。不过那个年代信号有时也真的不好。本来没说几句话,就‘蹭’地一下子跳到墙头上以高于平时120分贝的音准,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就怕人家听不见:“喂、喂……他妈的,又没有没信号了!”此时此景可谓鹤立鸡群,众人仰望,飘飘欲仙。待表演完毕后纵身一跳完美落地之时,众人齐竖大拇指夸奖道:“你小子,真是快料,有出息。”一时间全村到处流传的都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而对于那些没有赚到钱的人自然是不敢出现在人堆里的。与其遭受众人的白眼和嘲讽,或者让老父老母以及自己的媳妇在耳边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再看看你,出去一回一个大子都没赚回来,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扛起锄头悄无声息地铲地干活去。是愧疚懊恼还是不甘落后,反正五味杂陈,人心自知。
赚到钱的人依然走街串巷,到处握手;而没赚到钱的人则认为外出打工还不如种地来得实惠。一天三个饱一个倒,虽然赚得不多,但还是赚了。更不会遭人讥讽,受人白眼。老婆孩子不愁吃穿,日子安稳舒适。自此生活依旧过得无声无息,偶尔只会听到几声犬吠和鸡鸣。
木梓家也有了一些变化。木森上了高三,马上面临考大学,木林也上了初中。由于父母劳而苦干,再加上木梓上班帮衬,家里也有了一定积蓄,供弟弟们念书基本没什么压力。
木一凡倒是对大儿子木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由于家里离乡中学太远,学校又没有宿舍,木森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让木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木一凡通过关系把木森转到了市农场中学住校念高中。因为该校的校长是木梓的表哥。在木一凡的心目中,木森是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从督促木森学习的劲头就能看出他对木森考上大学那份极度渴望。
可是木森似乎并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表现出面临高考的紧迫感。虽然放假回家也知道看书学习,但更多时候依旧我行我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点都不着急。有时木一凡看见木森不仅不慢的样子,气得直跺脚,甚至骂起了人。只有这个时候,木森才拿起书本坐在桌子旁认真地看一会,等父亲出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哈气连天了。
木梓也有时觉得很奇怪,木森学习时很少动笔做题,大部分时都是躺在炕上只看书不动笔。她就提醒木森,常动笔,多刷题,这样知识点才能记得牢固一些。这时,木森便会发出一阵怪怪的笑声,也不理睬姐姐,继续看他的书。木梓或许能够猜测出弟弟笑声里的含义: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不也就当个民办老师吗?但她不愿去想,从此再不管弟弟们学习的事儿了。
第十章
木梓已经20多岁,早过了相亲的年龄。那时在农村都实行早婚。女孩儿过了18岁就相亲嫁人了。如果超过二十岁再找不到对象结婚,就成了“剩女”。但与别的女孩子有所不同的是,木梓是老师,不但长相俊美,工作有能力,而且在当地也是声名远播。所以,自她上班以来到她家里保媒说亲的人就没有断过。什么村长的儿子、乡干部的亲属、供销社售货员、粮库职工等什么样的条件都有。
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木梓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她就是不
电视机的主人也是好客的主。如果来的人太多屋里又坐不下,他就会把电视机放在窗台上,大家就坐在院子里观看。有时信号不好,电视剧正好演到关键的情节,就会出现满屏幕的雪花,不是串台就是没声音。在大家急得直搓手跺脚的时候,就会有一两个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爬上装有电视天线的树杆上,轮流着用手举着天线,不时地变换着方向。在大家的一片欢呼声中,电视信号又恢复了正常。
等到电视剧结束时,大家都不忘拍拍举着天线的小伙子肩头,笑眯眯地夸奖一番,好小子,有出息。之后便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在当时是那样的亲切和谐。也许现在看起来更显的弥足珍贵。
村里只有一少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一些新兴的行业规则正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出去打工的人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赚到钱,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赚到钱,不是被骗了,就是工资被拖欠。当时还盛传国家总理为农民工讨薪的佳话。所以,在东北农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把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放在了土地上。一些种粮大户,什么西瓜大王、青椒大王还是很受人尊敬的。村里要是出了个万元户,那可是特大新闻。当然,外出打工赚到钱的人回到村里自然是人们眼里的座上宾、大能人。
他们衣锦还乡之时,当中的某些人一般都是手持大哥大,香烟不离口;烫头系领带,见人就握手。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大哥大,高声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国标”式语句:“又到某某饭店吃饭,某某领导能参加不……”
有时侯也不知道是信号真的不好还是要故意显摆一下。不过那个年代信号有时也真的不好。本来没说几句话,就‘蹭’地一下子跳到墙头上以高于平时120分贝的音准,声嘶力竭地喊叫着,就怕人家听不见:“喂、喂……他妈的,又没有没信号了!”此时此景可谓鹤立鸡群,众人仰望,飘飘欲仙。待表演完毕后纵身一跳完美落地之时,众人齐竖大拇指夸奖道:“你小子,真是快料,有出息。”一时间全村到处流传的都是对他的溢美之词。
而对于那些没有赚到钱的人自然是不敢出现在人堆里的。与其遭受众人的白眼和嘲讽,或者让老父老母以及自己的媳妇在耳边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出去打工赚了多少多少。再看看你,出去一回一个大子都没赚回来,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扛起锄头悄无声息地铲地干活去。是愧疚懊恼还是不甘落后,反正五味杂陈,人心自知。
赚到钱的人依然走街串巷,到处握手;而没赚到钱的人则认为外出打工还不如种地来得实惠。一天三个饱一个倒,虽然赚得不多,但还是赚了。更不会遭人讥讽,受人白眼。老婆孩子不愁吃穿,日子安稳舒适。自此生活依旧过得无声无息,偶尔只会听到几声犬吠和鸡鸣。
木梓家也有了一些变化。木森上了高三,马上面临考大学,木林也上了初中。由于父母劳而苦干,再加上木梓上班帮衬,家里也有了一定积蓄,供弟弟们念书基本没什么压力。
木一凡倒是对大儿子木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由于家里离乡中学太远,学校又没有宿舍,木森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为了让木森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木一凡通过关系把木森转到了市农场中学住校念高中。因为该校的校长是木梓的表哥。在木一凡的心目中,木森是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从督促木森学习的劲头就能看出他对木森考上大学那份极度渴望。
可是木森似乎并没有按着父亲的意愿表现出面临高考的紧迫感。虽然放假回家也知道看书学习,但更多时候依旧我行我素。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点都不着急。有时木一凡看见木森不仅不慢的样子,气得直跺脚,甚至骂起了人。只有这个时候,木森才拿起书本坐在桌子旁认真地看一会,等父亲出去没有多长时间,他就哈气连天了。
木梓也有时觉得很奇怪,木森学习时很少动笔做题,大部分时都是躺在炕上只看书不动笔。她就提醒木森,常动笔,多刷题,这样知识点才能记得牢固一些。这时,木森便会发出一阵怪怪的笑声,也不理睬姐姐,继续看他的书。木梓或许能够猜测出弟弟笑声里的含义:你学习好有什么用,不也就当个民办老师吗?但她不愿去想,从此再不管弟弟们学习的事儿了。
第十章
木梓已经20多岁,早过了相亲的年龄。那时在农村都实行早婚。女孩儿过了18岁就相亲嫁人了。如果超过二十岁再找不到对象结婚,就成了“剩女”。但与别的女孩子有所不同的是,木梓是老师,不但长相俊美,工作有能力,而且在当地也是声名远播。所以,自她上班以来到她家里保媒说亲的人就没有断过。什么村长的儿子、乡干部的亲属、供销社售货员、粮库职工等什么样的条件都有。
而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木梓也不是没有想过,但她就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