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6
任柏松林的高度认可。他和章一鸣被安排到通联部,从通讯员、广告业务员等这些基础工作做起。
文翰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他就会彻底沉下心来,不遗余力地奋力前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从图书室借来质量法、消费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夜研习。他知道,要想在质量宣传阵线做出成绩来必须懂法先行。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多数是从各大报刊社的退休人员中返聘的,他们从业资历深厚,具有较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对于善于学习的文翰来说,绝对是天赐良机。更让文翰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是,从今以后,他撰写的质量新闻稿件终于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
文翰每次撰写的稿件必须经过编辑修改之后才能刊发。刚开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被编辑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文翰在自觉惭愧的同时,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这些编辑老师来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必须再下苦功,付出比别人十二分的努力才行。他拿着修改过的稿件不厌其烦地追着编辑老师给他讲解稿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并恳请编辑老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在写作中的不足;他经常请编辑老师出去吃饭,并在饭桌上和他们切磋交流写作心得;有时候,还特别邀请编辑老师一同外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从采访提纲到写作技巧的安排,从采访内容的取舍到主旨思想的提炼,最后到稿件题目的拟定。文翰甘当小学生,一丝不苟,不耻下问,潜心专研的学习态度,让这些编辑老师们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还主动到编辑部帮助编辑老师校对稿件。实际上,他在校对稿件同时,倾听编辑老师互相交流修改稿件的意见才是他帮忙的重点。以至于编辑老师在私下里说,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时代,像文翰这个年龄的人还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真是不多见啊。文翰孜孜渴求的学习劲头,深深感染了编辑老师。他们倾其所能,尽量给予他更多的指点和提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深入学习和刻苦实践,再加上自己较深的文字功底,文翰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从短消息、人物专访、长篇通讯、时政杂文,他撰写的稿件也由最开始的退稿重写,内容大修改,小改动变为最后的不改动直接刊发。半年之后,文翰从通联部正式调往编辑部成为杂志社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当他拿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时候,这标志着,文翰经过艰难探索和不解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新闻记者的华丽转身。从此,他在质量新闻战线上开始纵横驰骋,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文翰进入新单位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到他打开工作局面时,原计划搬家的事儿也只好推到秋收结束了。
当文翰以《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身份回乡搬家的时候,村里有关他的一些谣言也戛然而止。搬家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帮忙,欢送。一些经常得到文母帮助的人握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道:“老文大嫂,这回你们搬到城里住是好事啊。可是你这一走,以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要得了外病什么的,我们找谁看啊?哎,真舍不得你走啊!”有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故土难离”,文母也很伤感。毕竟在这个村子居住了30多年。她对众亲友乡邻说道:“我也舍不得大家啊。不过,我闺女还在这里住,我肯定经常回来。希望以后大家有空时到我们新家去串门儿,啊。” 文家就要搬走了,大家的难舍难离也印证了文家在这个居住30多年的乡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记忆。
第七十三章
在搬家现场,有一个人始终默默地跟着众乡邻忙碌地往车上装着各种家什。此时此刻,她的内心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百味杂陈,思绪纷飞。这个人就是文翰的妻子木梓。文翰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把自己成为《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喜讯告诉了家人。这其中最高兴的人当然莫过于木梓了。丈夫走的时候还是满腹心事,现在他终于又一次龙腾虎跃,蓄势待发了。作为妻子,她为丈夫突破事业瓶颈,最终走上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而欢欣鼓舞。
可是现在,因为工作原因,她和孩子又不得不留在农村。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木梓的心还是隐隐作痛。有时,她也在想,在文翰的事业没有稳定之前,自己的心态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她想得最多的只是担心文翰有时会想不开。她甚至想,如果文翰在城里打工,即使家搬走了,自己在农村当老师,也没什么不可以。那个时候,木梓感觉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今天,一旦丈夫冲出了樊篱渐入事业佳境的时候,木梓的内心却不淡定了。这种不淡定肯定不是因为文翰的事业取得了突破,更多的则是她的心态起了变化。现在,文翰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那可是特别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想想自己,仍然是个民办教师,而且还要独自带着孩子留在农村上班。木梓突然觉得自己好可怜,好无奈。文翰也曾劝过她放弃这个工作和他一起进城。但 ↑返回顶部↑
文翰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他就会彻底沉下心来,不遗余力地奋力前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从图书室借来质量法、消费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夜研习。他知道,要想在质量宣传阵线做出成绩来必须懂法先行。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多数是从各大报刊社的退休人员中返聘的,他们从业资历深厚,具有较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对于善于学习的文翰来说,绝对是天赐良机。更让文翰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是,从今以后,他撰写的质量新闻稿件终于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
文翰每次撰写的稿件必须经过编辑修改之后才能刊发。刚开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被编辑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文翰在自觉惭愧的同时,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这些编辑老师来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必须再下苦功,付出比别人十二分的努力才行。他拿着修改过的稿件不厌其烦地追着编辑老师给他讲解稿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并恳请编辑老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在写作中的不足;他经常请编辑老师出去吃饭,并在饭桌上和他们切磋交流写作心得;有时候,还特别邀请编辑老师一同外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从采访提纲到写作技巧的安排,从采访内容的取舍到主旨思想的提炼,最后到稿件题目的拟定。文翰甘当小学生,一丝不苟,不耻下问,潜心专研的学习态度,让这些编辑老师们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还主动到编辑部帮助编辑老师校对稿件。实际上,他在校对稿件同时,倾听编辑老师互相交流修改稿件的意见才是他帮忙的重点。以至于编辑老师在私下里说,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时代,像文翰这个年龄的人还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真是不多见啊。文翰孜孜渴求的学习劲头,深深感染了编辑老师。他们倾其所能,尽量给予他更多的指点和提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深入学习和刻苦实践,再加上自己较深的文字功底,文翰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从短消息、人物专访、长篇通讯、时政杂文,他撰写的稿件也由最开始的退稿重写,内容大修改,小改动变为最后的不改动直接刊发。半年之后,文翰从通联部正式调往编辑部成为杂志社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当他拿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时候,这标志着,文翰经过艰难探索和不解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新闻记者的华丽转身。从此,他在质量新闻战线上开始纵横驰骋,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文翰进入新单位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到他打开工作局面时,原计划搬家的事儿也只好推到秋收结束了。
当文翰以《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身份回乡搬家的时候,村里有关他的一些谣言也戛然而止。搬家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帮忙,欢送。一些经常得到文母帮助的人握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道:“老文大嫂,这回你们搬到城里住是好事啊。可是你这一走,以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要得了外病什么的,我们找谁看啊?哎,真舍不得你走啊!”有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故土难离”,文母也很伤感。毕竟在这个村子居住了30多年。她对众亲友乡邻说道:“我也舍不得大家啊。不过,我闺女还在这里住,我肯定经常回来。希望以后大家有空时到我们新家去串门儿,啊。” 文家就要搬走了,大家的难舍难离也印证了文家在这个居住30多年的乡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记忆。
第七十三章
在搬家现场,有一个人始终默默地跟着众乡邻忙碌地往车上装着各种家什。此时此刻,她的内心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百味杂陈,思绪纷飞。这个人就是文翰的妻子木梓。文翰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把自己成为《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喜讯告诉了家人。这其中最高兴的人当然莫过于木梓了。丈夫走的时候还是满腹心事,现在他终于又一次龙腾虎跃,蓄势待发了。作为妻子,她为丈夫突破事业瓶颈,最终走上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而欢欣鼓舞。
可是现在,因为工作原因,她和孩子又不得不留在农村。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木梓的心还是隐隐作痛。有时,她也在想,在文翰的事业没有稳定之前,自己的心态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她想得最多的只是担心文翰有时会想不开。她甚至想,如果文翰在城里打工,即使家搬走了,自己在农村当老师,也没什么不可以。那个时候,木梓感觉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今天,一旦丈夫冲出了樊篱渐入事业佳境的时候,木梓的内心却不淡定了。这种不淡定肯定不是因为文翰的事业取得了突破,更多的则是她的心态起了变化。现在,文翰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那可是特别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想想自己,仍然是个民办教师,而且还要独自带着孩子留在农村上班。木梓突然觉得自己好可怜,好无奈。文翰也曾劝过她放弃这个工作和他一起进城。但 ↑返回顶部↑
任柏松林的高度认可。他和章一鸣被安排到通联部,从通讯员、广告业务员等这些基础工作做起。
文翰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他就会彻底沉下心来,不遗余力地奋力前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从图书室借来质量法、消费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夜研习。他知道,要想在质量宣传阵线做出成绩来必须懂法先行。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多数是从各大报刊社的退休人员中返聘的,他们从业资历深厚,具有较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对于善于学习的文翰来说,绝对是天赐良机。更让文翰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是,从今以后,他撰写的质量新闻稿件终于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
文翰每次撰写的稿件必须经过编辑修改之后才能刊发。刚开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被编辑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文翰在自觉惭愧的同时,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这些编辑老师来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必须再下苦功,付出比别人十二分的努力才行。他拿着修改过的稿件不厌其烦地追着编辑老师给他讲解稿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并恳请编辑老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在写作中的不足;他经常请编辑老师出去吃饭,并在饭桌上和他们切磋交流写作心得;有时候,还特别邀请编辑老师一同外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从采访提纲到写作技巧的安排,从采访内容的取舍到主旨思想的提炼,最后到稿件题目的拟定。文翰甘当小学生,一丝不苟,不耻下问,潜心专研的学习态度,让这些编辑老师们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还主动到编辑部帮助编辑老师校对稿件。实际上,他在校对稿件同时,倾听编辑老师互相交流修改稿件的意见才是他帮忙的重点。以至于编辑老师在私下里说,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时代,像文翰这个年龄的人还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真是不多见啊。文翰孜孜渴求的学习劲头,深深感染了编辑老师。他们倾其所能,尽量给予他更多的指点和提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深入学习和刻苦实践,再加上自己较深的文字功底,文翰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从短消息、人物专访、长篇通讯、时政杂文,他撰写的稿件也由最开始的退稿重写,内容大修改,小改动变为最后的不改动直接刊发。半年之后,文翰从通联部正式调往编辑部成为杂志社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当他拿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时候,这标志着,文翰经过艰难探索和不解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新闻记者的华丽转身。从此,他在质量新闻战线上开始纵横驰骋,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文翰进入新单位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到他打开工作局面时,原计划搬家的事儿也只好推到秋收结束了。
当文翰以《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身份回乡搬家的时候,村里有关他的一些谣言也戛然而止。搬家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帮忙,欢送。一些经常得到文母帮助的人握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道:“老文大嫂,这回你们搬到城里住是好事啊。可是你这一走,以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要得了外病什么的,我们找谁看啊?哎,真舍不得你走啊!”有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故土难离”,文母也很伤感。毕竟在这个村子居住了30多年。她对众亲友乡邻说道:“我也舍不得大家啊。不过,我闺女还在这里住,我肯定经常回来。希望以后大家有空时到我们新家去串门儿,啊。” 文家就要搬走了,大家的难舍难离也印证了文家在这个居住30多年的乡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记忆。
第七十三章
在搬家现场,有一个人始终默默地跟着众乡邻忙碌地往车上装着各种家什。此时此刻,她的内心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百味杂陈,思绪纷飞。这个人就是文翰的妻子木梓。文翰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把自己成为《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喜讯告诉了家人。这其中最高兴的人当然莫过于木梓了。丈夫走的时候还是满腹心事,现在他终于又一次龙腾虎跃,蓄势待发了。作为妻子,她为丈夫突破事业瓶颈,最终走上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而欢欣鼓舞。
可是现在,因为工作原因,她和孩子又不得不留在农村。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木梓的心还是隐隐作痛。有时,她也在想,在文翰的事业没有稳定之前,自己的心态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她想得最多的只是担心文翰有时会想不开。她甚至想,如果文翰在城里打工,即使家搬走了,自己在农村当老师,也没什么不可以。那个时候,木梓感觉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今天,一旦丈夫冲出了樊篱渐入事业佳境的时候,木梓的内心却不淡定了。这种不淡定肯定不是因为文翰的事业取得了突破,更多的则是她的心态起了变化。现在,文翰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那可是特别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想想自己,仍然是个民办教师,而且还要独自带着孩子留在农村上班。木梓突然觉得自己好可怜,好无奈。文翰也曾劝过她放弃这个工作和他一起进城。但
文翰是一个非常踏实的人,一旦认定了目标,确定了努力的方向,他就会彻底沉下心来,不遗余力地奋力前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做出良好的工作业绩。他从图书室借来质量法、消费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彻夜研习。他知道,要想在质量宣传阵线做出成绩来必须懂法先行。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多数是从各大报刊社的退休人员中返聘的,他们从业资历深厚,具有较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对于善于学习的文翰来说,绝对是天赐良机。更让文翰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是,从今以后,他撰写的质量新闻稿件终于可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了。
文翰每次撰写的稿件必须经过编辑修改之后才能刊发。刚开始时,看到自己撰写的稿件被编辑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文翰在自觉惭愧的同时,深知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这些编辑老师来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他必须再下苦功,付出比别人十二分的努力才行。他拿着修改过的稿件不厌其烦地追着编辑老师给他讲解稿件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并恳请编辑老师要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在写作中的不足;他经常请编辑老师出去吃饭,并在饭桌上和他们切磋交流写作心得;有时候,还特别邀请编辑老师一同外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从采访提纲到写作技巧的安排,从采访内容的取舍到主旨思想的提炼,最后到稿件题目的拟定。文翰甘当小学生,一丝不苟,不耻下问,潜心专研的学习态度,让这些编辑老师们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还主动到编辑部帮助编辑老师校对稿件。实际上,他在校对稿件同时,倾听编辑老师互相交流修改稿件的意见才是他帮忙的重点。以至于编辑老师在私下里说,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浮躁时代,像文翰这个年龄的人还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学习,真是不多见啊。文翰孜孜渴求的学习劲头,深深感染了编辑老师。他们倾其所能,尽量给予他更多的指点和提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深入学习和刻苦实践,再加上自己较深的文字功底,文翰很快就掌握了质量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从短消息、人物专访、长篇通讯、时政杂文,他撰写的稿件也由最开始的退稿重写,内容大修改,小改动变为最后的不改动直接刊发。半年之后,文翰从通联部正式调往编辑部成为杂志社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当他拿到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的时候,这标志着,文翰经过艰难探索和不解努力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新闻记者的华丽转身。从此,他在质量新闻战线上开始纵横驰骋,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文翰进入新单位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等到他打开工作局面时,原计划搬家的事儿也只好推到秋收结束了。
当文翰以《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身份回乡搬家的时候,村里有关他的一些谣言也戛然而止。搬家的那一天,全村的老百姓几乎都来帮忙,欢送。一些经常得到文母帮助的人握着她的手恋恋不舍地说道:“老文大嫂,这回你们搬到城里住是好事啊。可是你这一走,以后,村里的小孩和老人要得了外病什么的,我们找谁看啊?哎,真舍不得你走啊!”有人说着说着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
“故土难离”,文母也很伤感。毕竟在这个村子居住了30多年。她对众亲友乡邻说道:“我也舍不得大家啊。不过,我闺女还在这里住,我肯定经常回来。希望以后大家有空时到我们新家去串门儿,啊。” 文家就要搬走了,大家的难舍难离也印证了文家在这个居住30多年的乡村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记忆。
第七十三章
在搬家现场,有一个人始终默默地跟着众乡邻忙碌地往车上装着各种家什。此时此刻,她的内心不仅仅是舍不得,更是百味杂陈,思绪纷飞。这个人就是文翰的妻子木梓。文翰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把自己成为《质量风云》杂志社专职记者的喜讯告诉了家人。这其中最高兴的人当然莫过于木梓了。丈夫走的时候还是满腹心事,现在他终于又一次龙腾虎跃,蓄势待发了。作为妻子,她为丈夫突破事业瓶颈,最终走上前程似锦的康庄大道而欢欣鼓舞。
可是现在,因为工作原因,她和孩子又不得不留在农村。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木梓的心还是隐隐作痛。有时,她也在想,在文翰的事业没有稳定之前,自己的心态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她想得最多的只是担心文翰有时会想不开。她甚至想,如果文翰在城里打工,即使家搬走了,自己在农村当老师,也没什么不可以。那个时候,木梓感觉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强大的。
然而今天,一旦丈夫冲出了樊篱渐入事业佳境的时候,木梓的内心却不淡定了。这种不淡定肯定不是因为文翰的事业取得了突破,更多的则是她的心态起了变化。现在,文翰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那可是特别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想想自己,仍然是个民办教师,而且还要独自带着孩子留在农村上班。木梓突然觉得自己好可怜,好无奈。文翰也曾劝过她放弃这个工作和他一起进城。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