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京走马上任了。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半年之后,黎总编同意文翰的提议,在松江省设立分社并任命文翰为分社社长,统管杂志在松江省的撰稿和发行工作。
    虽然行政执法部门办刊确实给企事业单位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但是文翰原来所在的杂志因为是该省唯一一份有关质量鉴别打假维权的期刊,多数企业和读者还是非常认可这本杂志,但因为大气候的影响也避免不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文翰和章一鸣在质量新闻战线上深耕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脉和事业资源。为了填补原杂志停刊而失去的质量宣传阵地,文翰建议增设《松江省质量打假扶优工作专栏》和《对话“知名品牌”——松江省名优企业风采展示》栏目。当他们以国家级质量新闻期刊分社领导的身份带着这两个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栏目”再次回到原来的质量战线开展工作的时候,立即受到了多数企业和地方质监部门的欢迎。因为是国家级质量权威期刊再加上文翰和章一鸣踏实的工作作风,他们处处以宣传质检工作为己任,竭诚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杂志的发行量和广告创收业务齐量上升。他们很快在松江省打开了局面,站稳了根基。
    文翰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和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终于在人生发展之路上又成功地“扳回”一局。
    第113章
    文翰以国家级质量新闻期刊社分社社长的身份重新回到质量新闻战线,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和尊重。虽然他由始至终都是以一名“编外”记者的身份在工作,但是在他内心早已把自己看成一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说他为了生存也好,是无奈之举也罢,他始终心怀一份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恪尽职守继续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谁都不能抹掉的事实。
    或许,这就是60后或者70后中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们因为自身和时代发展的双重因素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年轻时曾经把渴望成为体制内的“一员”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但又因为现实的客观因素无法实现人生的梦想。所以,在那样特殊的历史年代中,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的他们只能凭借着自身所具备的那份潜在的能力优势,以非体制内的“身份”游走于体制内和非体制内两者之间,他们干着“体制内的活”却享受不到体制内应有的待遇。就拿文翰这些人来说,因为不属于编制内人员,当杂志被裁掉的时候他们只能参照下岗人员的标准予以补偿或安置。而那些属于体制内的人却因为有编制则可以安排到别的正规部门继续工作,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时代造就了像文翰这批拥有远大的理想却在艰苦奋斗和执着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依然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代人。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是对家人的高度负责,是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是一种对自己有着强大自信才让他们无愧于这个超强时代为他们所创造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功沃土。虽然体制内的大门对他们早已经彻底关闭,但是急速发展时代并没有抛弃他们。他们抚平内心的“褶皱”之后依然豪情万丈地去迎接新的挑战。正因为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面对任何困难,他们既敢闯又有顽强战胜自我的强大意识。
    但是与那些命运之神眷顾的时代宠儿相比,在内心深处他们多少还是有些自卑。这就是时代的烙印在他们心头无法抹去的根本原因。即使他们处于改革开放的洪流伟业中与时代发展同步向前,但在思想上依然存在一些保守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切肤之痛。尤其是在他们的子女成年之后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两代人的择业观念难免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意识占主流的经验之谈与现代思想意识中的独立自主在文翰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必然会产生对峙甚至是激烈对抗,孰是孰非,一时难分仲伯。
    文翰的女儿文静姝是一位思想意识超前又非常有主见的大学生。她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涯,她阅读了上百部的文学著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架构。
    一转眼,紧张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是就业还是继续求学深造?文静姝与母亲木梓的想法又产生了分歧。按照静姝的职业设计,当一名大学教师,在学术与文化领域自由驰骋是她的首选。所以读研乃至读博则是她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木梓看来,先就业再择业更不失为一种最安全的就业方式。为此,母女俩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尤其是静姝的舅舅木林的单位在这个时候恰好要招聘一名厂报编辑。静姝的各方面条件正好符合该他们的招聘要求。木林的单位在南京是一家涉密的央企,能够进入这个单位的人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工作既稳定又清闲。木梓认为这是女儿就业的最好去处。
    木梓对女儿说道:“静书啊,当初你读文科报考什么专业妈都依了你。现在你毕业了,选择什么样儿的单位,干什么工作这将关系你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你一定要听妈的。本来我是希望你考公务员的,因为公务员是咱们国家目前最稳定的 ↑返回顶部↑
    北京走马上任了。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半年之后,黎总编同意文翰的提议,在松江省设立分社并任命文翰为分社社长,统管杂志在松江省的撰稿和发行工作。
    虽然行政执法部门办刊确实给企事业单位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但是文翰原来所在的杂志因为是该省唯一一份有关质量鉴别打假维权的期刊,多数企业和读者还是非常认可这本杂志,但因为大气候的影响也避免不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文翰和章一鸣在质量新闻战线上深耕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脉和事业资源。为了填补原杂志停刊而失去的质量宣传阵地,文翰建议增设《松江省质量打假扶优工作专栏》和《对话“知名品牌”——松江省名优企业风采展示》栏目。当他们以国家级质量新闻期刊分社领导的身份带着这两个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品牌栏目”再次回到原来的质量战线开展工作的时候,立即受到了多数企业和地方质监部门的欢迎。因为是国家级质量权威期刊再加上文翰和章一鸣踏实的工作作风,他们处处以宣传质检工作为己任,竭诚为广大企业和消费者服务,杂志的发行量和广告创收业务齐量上升。他们很快在松江省打开了局面,站稳了根基。
    文翰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和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终于在人生发展之路上又成功地“扳回”一局。
    第113章
    文翰以国家级质量新闻期刊社分社社长的身份重新回到质量新闻战线,自然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和尊重。虽然他由始至终都是以一名“编外”记者的身份在工作,但是在他内心早已把自己看成一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说他为了生存也好,是无奈之举也罢,他始终心怀一份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恪尽职守继续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谁都不能抹掉的事实。
    或许,这就是60后或者70后中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们因为自身和时代发展的双重因素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年轻时曾经把渴望成为体制内的“一员”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但又因为现实的客观因素无法实现人生的梦想。所以,在那样特殊的历史年代中,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的他们只能凭借着自身所具备的那份潜在的能力优势,以非体制内的“身份”游走于体制内和非体制内两者之间,他们干着“体制内的活”却享受不到体制内应有的待遇。就拿文翰这些人来说,因为不属于编制内人员,当杂志被裁掉的时候他们只能参照下岗人员的标准予以补偿或安置。而那些属于体制内的人却因为有编制则可以安排到别的正规部门继续工作,这就是二者的“差别”。
    时代造就了像文翰这批拥有远大的理想却在艰苦奋斗和执着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依然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代人。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是对家人的高度负责,是对国家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是一种对自己有着强大自信才让他们无愧于这个超强时代为他们所创造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功沃土。虽然体制内的大门对他们早已经彻底关闭,但是急速发展时代并没有抛弃他们。他们抚平内心的“褶皱”之后依然豪情万丈地去迎接新的挑战。正因为他们是特殊的一代人,面对任何困难,他们既敢闯又有顽强战胜自我的强大意识。
    但是与那些命运之神眷顾的时代宠儿相比,在内心深处他们多少还是有些自卑。这就是时代的烙印在他们心头无法抹去的根本原因。即使他们处于改革开放的洪流伟业中与时代发展同步向前,但在思想上依然存在一些保守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切肤之痛。尤其是在他们的子女成年之后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两代人的择业观念难免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意识占主流的经验之谈与现代思想意识中的独立自主在文翰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必然会产生对峙甚至是激烈对抗,孰是孰非,一时难分仲伯。
    文翰的女儿文静姝是一位思想意识超前又非常有主见的大学生。她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的大学生涯,她阅读了上百部的文学著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架构。
    一转眼,紧张的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是就业还是继续求学深造?文静姝与母亲木梓的想法又产生了分歧。按照静姝的职业设计,当一名大学教师,在学术与文化领域自由驰骋是她的首选。所以读研乃至读博则是她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木梓看来,先就业再择业更不失为一种最安全的就业方式。为此,母女俩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尤其是静姝的舅舅木林的单位在这个时候恰好要招聘一名厂报编辑。静姝的各方面条件正好符合该他们的招聘要求。木林的单位在南京是一家涉密的央企,能够进入这个单位的人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工作既稳定又清闲。木梓认为这是女儿就业的最好去处。
    木梓对女儿说道:“静书啊,当初你读文科报考什么专业妈都依了你。现在你毕业了,选择什么样儿的单位,干什么工作这将关系你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你一定要听妈的。本来我是希望你考公务员的,因为公务员是咱们国家目前最稳定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