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许非说(2)
许非跟于佳佳沟通过很多次,才定下文章基调。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第一天先给整体印象,好表演怎么回事,烂表演怎么回事。当读者头脑中有这个概念时,再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归根结底,什么叫好的表演?个人总结,分为四点。
1,形象尽量贴合:
一个角色出来了,导演会根据角色的高矮胖瘦、性情气质,去找符合形象的演员。
上期说过,演员不是万能的,个人有个人的局限,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能演’。只能说,我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这个戏路,从狭义上讲,就是形象气质。而演员的外在,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有些天生符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有些需要后期努力,比如话剧《九一三事件》中的某人。李雪建在外形上并不相似,但他下了很大功夫
某人是秃顶,他就剃了个光头;某人脸庞尖瘦,他就把自己饿瘦了二十多斤。同时反复听录音,看纪录片,揣摩特色,才造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润丰满的林黛玉,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宋江,看到一个不美的西施,看到一个粗鲁彪悍的周瑜。
直接给零分,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及格。
2,表演技巧与逻辑性:
此为演员安身立命的东西,从技术上讲,包括台词、表情和肢体。
台词要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表情和肢体要自然丰富,张弛有度。并且都要遵循一个表演规律,逻辑性。
当角色拥有了自己的设定,那他的台词、表情、动作,所发生的行为和人物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设定,以及符合作为人的基本逻辑。
宝钗不会尖酸刻薄,黛玉不会跑来跑去,孙悟空不会好吃懒做,李逵不会随口拽两句古文……
一个人距你十米远,说话肯定要大声。他站在你跟前,肯定要降低音量。
家里来客人了,有教养的孩子肯定要起身迎一迎,没礼貌的孩子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被轿车撞到,肯定不会飞起二十米再来个转体360度,顺便鄙视牛顿的棺材板。
喜欢干净的,包里肯定会备条手绢;爱好朗诵的,性格肯定不会太腼腆;两口子吵架,大喊大叫,忽然想起孩子在隔壁,又不约而同的变小声;暗恋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好容易聊了几句,对方下车,又扒着窗户看一眼……
这些,都叫逻辑性。
3,感染力
……
4,个人魅力
……”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看完报纸,忍不住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
“许非写的那个吧,我也看了。”
“写的太逗了,我觉得比咱们的书好,咱们通篇大道理,学生考完试就扔了。”
“别妄自菲薄,我们研究的是戏剧理论,学术课题。他这个是通俗读物,不过确实新颖,还敢骂人。”
“哈哈,那不叫内敛,叫演不出来。”
“你还别说,我昨天去朋友家蹭录像机,又看了遍《大桥底下》。还真是那样,龚雪演的太好了,张铁霖明显死板,以前怎么没觉得呢?”
“以前也没人讲啊。”
“哎,明天讲什么?”
“明天……”
那老师翻了翻,“明天没有,说是每篇之后隔三天。”
“隔三天?这是等读者反馈呢,《京城青年报》跟京台合作之后学坏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写封信探讨探讨。”
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心理,新奇,过瘾,还满足了潜藏的八卦欲望。
吃瓜呀!
自古群众爱吃瓜,保不保熟都爱吃。尤其在这个没有偶像和饭圈的年代,老百姓吃点瓜不容易。
许非不往深了讲,什么体验派、方法派啊,那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他把自己定位于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这样的叫好表演,那样的就差点。
而且有意无意的透露一种理念: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最大评审,别觉得自己跌份,得正视自己的真实地位。
…………
关于演技这一块,国内长期得不到重视,大部分观众缺乏概念。
即便在后世,大家也是经过无数烂片、烂演员熏陶,忍无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这么重要!
什么《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本质上就是应和这种心理才出炉的综艺节目。还有b站那些讲演技对比的视频,也是近两年才冒头的。
那八十年代呢,烂片也不少。
头几年电视剧***,从一年几十部到几百部,再到一千多部。绝大多数都是烂片,直到86年实行许可证制度,才堪堪控制产量。
观众看到好戏拍案叫绝,看到烂戏别扭不适,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和烂法,说不上来。
许非的两期专栏,最初是在大学里流传开的。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比普通老百姓更具精神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的编辑,他们也会在各类媒体上搜索信息,自然发现了这两颗炸弹。
傍晚,报社。
数人围坐,在下班前开了个小会。于佳佳捏着几封信,愁道:“写的多好啊,怎么反馈这么少呢?”
“这才第二期,不是给三天时间么?”
“不是时间的事儿,他这种风格太活泼,读者可能接受不了。”
“我就怕他两头不讨好,读者觉得轻佻,文艺界也觉得不严肃。”
“对,他还特年轻,老前辈肯定看不惯。”
“再看看吧,如果下篇还没什么反应,就跟他沟通沟通,换种风格什么的,实在不行只能腰斩了。”
腰斩?
于佳佳急了,忙道:“主任,就算读者不热情,也不至于终止合作吧?文章质量您都看在眼里,总得发完啊。”
“你急什么?我不说再看看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读者没反馈,文艺界也批评,我们还要硬保,会影响报社公信力的。”
“对,就像作家写了本书,评价不好,卖的也不好,出版社还非得说这书好,那自己找骂呢?”
“我们沟通的时候,可是保证发完的……”
“主任,主任!”
砰!
于佳佳正力争时,一个同事忽然跑进来,“主任,《中国电视报》来电话,说要转载那两期专栏。”
《中国电视报》,央视主办的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
砰!
又有个同事跑进来,“《大众电视》来消息,问能不能转载该专栏的所有文章?”
“《大众电影》来电咨询!”
“《当代电影》让我们尽快回复!”
“……”
主任很尴尬,屋里很沉默,于佳佳耸了耸肩,拎包下班。
(278章进小黑屋了……还有……) ↑返回顶部↑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第一天先给整体印象,好表演怎么回事,烂表演怎么回事。当读者头脑中有这个概念时,再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归根结底,什么叫好的表演?个人总结,分为四点。
1,形象尽量贴合:
一个角色出来了,导演会根据角色的高矮胖瘦、性情气质,去找符合形象的演员。
上期说过,演员不是万能的,个人有个人的局限,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能演’。只能说,我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这个戏路,从狭义上讲,就是形象气质。而演员的外在,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有些天生符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有些需要后期努力,比如话剧《九一三事件》中的某人。李雪建在外形上并不相似,但他下了很大功夫
某人是秃顶,他就剃了个光头;某人脸庞尖瘦,他就把自己饿瘦了二十多斤。同时反复听录音,看纪录片,揣摩特色,才造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润丰满的林黛玉,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宋江,看到一个不美的西施,看到一个粗鲁彪悍的周瑜。
直接给零分,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及格。
2,表演技巧与逻辑性:
此为演员安身立命的东西,从技术上讲,包括台词、表情和肢体。
台词要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表情和肢体要自然丰富,张弛有度。并且都要遵循一个表演规律,逻辑性。
当角色拥有了自己的设定,那他的台词、表情、动作,所发生的行为和人物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设定,以及符合作为人的基本逻辑。
宝钗不会尖酸刻薄,黛玉不会跑来跑去,孙悟空不会好吃懒做,李逵不会随口拽两句古文……
一个人距你十米远,说话肯定要大声。他站在你跟前,肯定要降低音量。
家里来客人了,有教养的孩子肯定要起身迎一迎,没礼貌的孩子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被轿车撞到,肯定不会飞起二十米再来个转体360度,顺便鄙视牛顿的棺材板。
喜欢干净的,包里肯定会备条手绢;爱好朗诵的,性格肯定不会太腼腆;两口子吵架,大喊大叫,忽然想起孩子在隔壁,又不约而同的变小声;暗恋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好容易聊了几句,对方下车,又扒着窗户看一眼……
这些,都叫逻辑性。
3,感染力
……
4,个人魅力
……”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看完报纸,忍不住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
“许非写的那个吧,我也看了。”
“写的太逗了,我觉得比咱们的书好,咱们通篇大道理,学生考完试就扔了。”
“别妄自菲薄,我们研究的是戏剧理论,学术课题。他这个是通俗读物,不过确实新颖,还敢骂人。”
“哈哈,那不叫内敛,叫演不出来。”
“你还别说,我昨天去朋友家蹭录像机,又看了遍《大桥底下》。还真是那样,龚雪演的太好了,张铁霖明显死板,以前怎么没觉得呢?”
“以前也没人讲啊。”
“哎,明天讲什么?”
“明天……”
那老师翻了翻,“明天没有,说是每篇之后隔三天。”
“隔三天?这是等读者反馈呢,《京城青年报》跟京台合作之后学坏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写封信探讨探讨。”
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心理,新奇,过瘾,还满足了潜藏的八卦欲望。
吃瓜呀!
自古群众爱吃瓜,保不保熟都爱吃。尤其在这个没有偶像和饭圈的年代,老百姓吃点瓜不容易。
许非不往深了讲,什么体验派、方法派啊,那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他把自己定位于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这样的叫好表演,那样的就差点。
而且有意无意的透露一种理念: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最大评审,别觉得自己跌份,得正视自己的真实地位。
…………
关于演技这一块,国内长期得不到重视,大部分观众缺乏概念。
即便在后世,大家也是经过无数烂片、烂演员熏陶,忍无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这么重要!
什么《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本质上就是应和这种心理才出炉的综艺节目。还有b站那些讲演技对比的视频,也是近两年才冒头的。
那八十年代呢,烂片也不少。
头几年电视剧***,从一年几十部到几百部,再到一千多部。绝大多数都是烂片,直到86年实行许可证制度,才堪堪控制产量。
观众看到好戏拍案叫绝,看到烂戏别扭不适,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和烂法,说不上来。
许非的两期专栏,最初是在大学里流传开的。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比普通老百姓更具精神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的编辑,他们也会在各类媒体上搜索信息,自然发现了这两颗炸弹。
傍晚,报社。
数人围坐,在下班前开了个小会。于佳佳捏着几封信,愁道:“写的多好啊,怎么反馈这么少呢?”
“这才第二期,不是给三天时间么?”
“不是时间的事儿,他这种风格太活泼,读者可能接受不了。”
“我就怕他两头不讨好,读者觉得轻佻,文艺界也觉得不严肃。”
“对,他还特年轻,老前辈肯定看不惯。”
“再看看吧,如果下篇还没什么反应,就跟他沟通沟通,换种风格什么的,实在不行只能腰斩了。”
腰斩?
于佳佳急了,忙道:“主任,就算读者不热情,也不至于终止合作吧?文章质量您都看在眼里,总得发完啊。”
“你急什么?我不说再看看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读者没反馈,文艺界也批评,我们还要硬保,会影响报社公信力的。”
“对,就像作家写了本书,评价不好,卖的也不好,出版社还非得说这书好,那自己找骂呢?”
“我们沟通的时候,可是保证发完的……”
“主任,主任!”
砰!
于佳佳正力争时,一个同事忽然跑进来,“主任,《中国电视报》来电话,说要转载那两期专栏。”
《中国电视报》,央视主办的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
砰!
又有个同事跑进来,“《大众电视》来消息,问能不能转载该专栏的所有文章?”
“《大众电影》来电咨询!”
“《当代电影》让我们尽快回复!”
“……”
主任很尴尬,屋里很沉默,于佳佳耸了耸肩,拎包下班。
(278章进小黑屋了……还有……) ↑返回顶部↑
许非跟于佳佳沟通过很多次,才定下文章基调。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第一天先给整体印象,好表演怎么回事,烂表演怎么回事。当读者头脑中有这个概念时,再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归根结底,什么叫好的表演?个人总结,分为四点。
1,形象尽量贴合:
一个角色出来了,导演会根据角色的高矮胖瘦、性情气质,去找符合形象的演员。
上期说过,演员不是万能的,个人有个人的局限,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能演’。只能说,我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这个戏路,从狭义上讲,就是形象气质。而演员的外在,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有些天生符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有些需要后期努力,比如话剧《九一三事件》中的某人。李雪建在外形上并不相似,但他下了很大功夫
某人是秃顶,他就剃了个光头;某人脸庞尖瘦,他就把自己饿瘦了二十多斤。同时反复听录音,看纪录片,揣摩特色,才造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润丰满的林黛玉,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宋江,看到一个不美的西施,看到一个粗鲁彪悍的周瑜。
直接给零分,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及格。
2,表演技巧与逻辑性:
此为演员安身立命的东西,从技术上讲,包括台词、表情和肢体。
台词要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表情和肢体要自然丰富,张弛有度。并且都要遵循一个表演规律,逻辑性。
当角色拥有了自己的设定,那他的台词、表情、动作,所发生的行为和人物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设定,以及符合作为人的基本逻辑。
宝钗不会尖酸刻薄,黛玉不会跑来跑去,孙悟空不会好吃懒做,李逵不会随口拽两句古文……
一个人距你十米远,说话肯定要大声。他站在你跟前,肯定要降低音量。
家里来客人了,有教养的孩子肯定要起身迎一迎,没礼貌的孩子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被轿车撞到,肯定不会飞起二十米再来个转体360度,顺便鄙视牛顿的棺材板。
喜欢干净的,包里肯定会备条手绢;爱好朗诵的,性格肯定不会太腼腆;两口子吵架,大喊大叫,忽然想起孩子在隔壁,又不约而同的变小声;暗恋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好容易聊了几句,对方下车,又扒着窗户看一眼……
这些,都叫逻辑性。
3,感染力
……
4,个人魅力
……”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看完报纸,忍不住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
“许非写的那个吧,我也看了。”
“写的太逗了,我觉得比咱们的书好,咱们通篇大道理,学生考完试就扔了。”
“别妄自菲薄,我们研究的是戏剧理论,学术课题。他这个是通俗读物,不过确实新颖,还敢骂人。”
“哈哈,那不叫内敛,叫演不出来。”
“你还别说,我昨天去朋友家蹭录像机,又看了遍《大桥底下》。还真是那样,龚雪演的太好了,张铁霖明显死板,以前怎么没觉得呢?”
“以前也没人讲啊。”
“哎,明天讲什么?”
“明天……”
那老师翻了翻,“明天没有,说是每篇之后隔三天。”
“隔三天?这是等读者反馈呢,《京城青年报》跟京台合作之后学坏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写封信探讨探讨。”
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心理,新奇,过瘾,还满足了潜藏的八卦欲望。
吃瓜呀!
自古群众爱吃瓜,保不保熟都爱吃。尤其在这个没有偶像和饭圈的年代,老百姓吃点瓜不容易。
许非不往深了讲,什么体验派、方法派啊,那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他把自己定位于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这样的叫好表演,那样的就差点。
而且有意无意的透露一种理念: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最大评审,别觉得自己跌份,得正视自己的真实地位。
…………
关于演技这一块,国内长期得不到重视,大部分观众缺乏概念。
即便在后世,大家也是经过无数烂片、烂演员熏陶,忍无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这么重要!
什么《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本质上就是应和这种心理才出炉的综艺节目。还有b站那些讲演技对比的视频,也是近两年才冒头的。
那八十年代呢,烂片也不少。
头几年电视剧***,从一年几十部到几百部,再到一千多部。绝大多数都是烂片,直到86年实行许可证制度,才堪堪控制产量。
观众看到好戏拍案叫绝,看到烂戏别扭不适,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和烂法,说不上来。
许非的两期专栏,最初是在大学里流传开的。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比普通老百姓更具精神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的编辑,他们也会在各类媒体上搜索信息,自然发现了这两颗炸弹。
傍晚,报社。
数人围坐,在下班前开了个小会。于佳佳捏着几封信,愁道:“写的多好啊,怎么反馈这么少呢?”
“这才第二期,不是给三天时间么?”
“不是时间的事儿,他这种风格太活泼,读者可能接受不了。”
“我就怕他两头不讨好,读者觉得轻佻,文艺界也觉得不严肃。”
“对,他还特年轻,老前辈肯定看不惯。”
“再看看吧,如果下篇还没什么反应,就跟他沟通沟通,换种风格什么的,实在不行只能腰斩了。”
腰斩?
于佳佳急了,忙道:“主任,就算读者不热情,也不至于终止合作吧?文章质量您都看在眼里,总得发完啊。”
“你急什么?我不说再看看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读者没反馈,文艺界也批评,我们还要硬保,会影响报社公信力的。”
“对,就像作家写了本书,评价不好,卖的也不好,出版社还非得说这书好,那自己找骂呢?”
“我们沟通的时候,可是保证发完的……”
“主任,主任!”
砰!
于佳佳正力争时,一个同事忽然跑进来,“主任,《中国电视报》来电话,说要转载那两期专栏。”
《中国电视报》,央视主办的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
砰!
又有个同事跑进来,“《大众电视》来消息,问能不能转载该专栏的所有文章?”
“《大众电影》来电咨询!”
“《当代电影》让我们尽快回复!”
“……”
主任很尴尬,屋里很沉默,于佳佳耸了耸肩,拎包下班。
(278章进小黑屋了……还有……)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第一天先给整体印象,好表演怎么回事,烂表演怎么回事。当读者头脑中有这个概念时,再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归根结底,什么叫好的表演?个人总结,分为四点。
1,形象尽量贴合:
一个角色出来了,导演会根据角色的高矮胖瘦、性情气质,去找符合形象的演员。
上期说过,演员不是万能的,个人有个人的局限,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能演’。只能说,我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这个戏路,从狭义上讲,就是形象气质。而演员的外在,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有些天生符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有些需要后期努力,比如话剧《九一三事件》中的某人。李雪建在外形上并不相似,但他下了很大功夫
某人是秃顶,他就剃了个光头;某人脸庞尖瘦,他就把自己饿瘦了二十多斤。同时反复听录音,看纪录片,揣摩特色,才造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润丰满的林黛玉,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宋江,看到一个不美的西施,看到一个粗鲁彪悍的周瑜。
直接给零分,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及格。
2,表演技巧与逻辑性:
此为演员安身立命的东西,从技术上讲,包括台词、表情和肢体。
台词要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表情和肢体要自然丰富,张弛有度。并且都要遵循一个表演规律,逻辑性。
当角色拥有了自己的设定,那他的台词、表情、动作,所发生的行为和人物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设定,以及符合作为人的基本逻辑。
宝钗不会尖酸刻薄,黛玉不会跑来跑去,孙悟空不会好吃懒做,李逵不会随口拽两句古文……
一个人距你十米远,说话肯定要大声。他站在你跟前,肯定要降低音量。
家里来客人了,有教养的孩子肯定要起身迎一迎,没礼貌的孩子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被轿车撞到,肯定不会飞起二十米再来个转体360度,顺便鄙视牛顿的棺材板。
喜欢干净的,包里肯定会备条手绢;爱好朗诵的,性格肯定不会太腼腆;两口子吵架,大喊大叫,忽然想起孩子在隔壁,又不约而同的变小声;暗恋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好容易聊了几句,对方下车,又扒着窗户看一眼……
这些,都叫逻辑性。
3,感染力
……
4,个人魅力
……”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看完报纸,忍不住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
“许非写的那个吧,我也看了。”
“写的太逗了,我觉得比咱们的书好,咱们通篇大道理,学生考完试就扔了。”
“别妄自菲薄,我们研究的是戏剧理论,学术课题。他这个是通俗读物,不过确实新颖,还敢骂人。”
“哈哈,那不叫内敛,叫演不出来。”
“你还别说,我昨天去朋友家蹭录像机,又看了遍《大桥底下》。还真是那样,龚雪演的太好了,张铁霖明显死板,以前怎么没觉得呢?”
“以前也没人讲啊。”
“哎,明天讲什么?”
“明天……”
那老师翻了翻,“明天没有,说是每篇之后隔三天。”
“隔三天?这是等读者反馈呢,《京城青年报》跟京台合作之后学坏了,猴精猴精的。”
“精就精吧,我正好想写封信探讨探讨。”
他们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心理,新奇,过瘾,还满足了潜藏的八卦欲望。
吃瓜呀!
自古群众爱吃瓜,保不保熟都爱吃。尤其在这个没有偶像和饭圈的年代,老百姓吃点瓜不容易。
许非不往深了讲,什么体验派、方法派啊,那东西老百姓不爱看。他把自己定位于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这样的叫好表演,那样的就差点。
而且有意无意的透露一种理念: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最大评审,别觉得自己跌份,得正视自己的真实地位。
…………
关于演技这一块,国内长期得不到重视,大部分观众缺乏概念。
即便在后世,大家也是经过无数烂片、烂演员熏陶,忍无可忍才幡然醒悟,哎呀,演技这么重要!
什么《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本质上就是应和这种心理才出炉的综艺节目。还有b站那些讲演技对比的视频,也是近两年才冒头的。
那八十年代呢,烂片也不少。
头几年电视剧***,从一年几十部到几百部,再到一千多部。绝大多数都是烂片,直到86年实行许可证制度,才堪堪控制产量。
观众看到好戏拍案叫绝,看到烂戏别扭不适,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和烂法,说不上来。
许非的两期专栏,最初是在大学里流传开的。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比普通老百姓更具精神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的编辑,他们也会在各类媒体上搜索信息,自然发现了这两颗炸弹。
傍晚,报社。
数人围坐,在下班前开了个小会。于佳佳捏着几封信,愁道:“写的多好啊,怎么反馈这么少呢?”
“这才第二期,不是给三天时间么?”
“不是时间的事儿,他这种风格太活泼,读者可能接受不了。”
“我就怕他两头不讨好,读者觉得轻佻,文艺界也觉得不严肃。”
“对,他还特年轻,老前辈肯定看不惯。”
“再看看吧,如果下篇还没什么反应,就跟他沟通沟通,换种风格什么的,实在不行只能腰斩了。”
腰斩?
于佳佳急了,忙道:“主任,就算读者不热情,也不至于终止合作吧?文章质量您都看在眼里,总得发完啊。”
“你急什么?我不说再看看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读者没反馈,文艺界也批评,我们还要硬保,会影响报社公信力的。”
“对,就像作家写了本书,评价不好,卖的也不好,出版社还非得说这书好,那自己找骂呢?”
“我们沟通的时候,可是保证发完的……”
“主任,主任!”
砰!
于佳佳正力争时,一个同事忽然跑进来,“主任,《中国电视报》来电话,说要转载那两期专栏。”
《中国电视报》,央视主办的唯一面向全国发行的国家级电视报。
砰!
又有个同事跑进来,“《大众电视》来消息,问能不能转载该专栏的所有文章?”
“《大众电影》来电咨询!”
“《当代电影》让我们尽快回复!”
“……”
主任很尴尬,屋里很沉默,于佳佳耸了耸肩,拎包下班。
(278章进小黑屋了……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