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江湖地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七岁学评书,后来学西河大鼓,之后又学相声,师父是杨志刚……”
    “嗯嗯,听闻过这位前辈……那怎么又到节目组了呢?”
    “不是上了次电视么,可能觉得我表现好,留我打杂。不过平时还是演出,我签的演出公司,他们联系活儿,说明天哪儿哪儿,几点几点,完了我就去。
    有时是茶馆茶楼,有时是俱乐部,活动啊,反正挺杂。一个人唱戏,俩人就说相声,跟那位张文顺先生,您知道吧?”
    “嗯,我拜见过。”
    “对,跟其他人也说过,没固定搭档,有空就凑一凑。”
    小黑胖子和小白胖子一见如故,交浅言深。老郭后来不承认杨志刚,这会可是认的,否则无师承根本没人搭理你。
    余谦点了根烟,还没等抽,就被珑丹妮骂的撤回去,讪讪道:“我师父是石富宽先生,也学相声出身,现在没怎么做了,拍点戏什么的混口饭吃。
    不过您来京城,怎么没找个正式单位?”
    “我倒想找了,没人要啊!我去年来的吧,求爷爷告奶奶,一度揭不开锅。现在挺好,每周演四五场,一场二十块钱。”
    “才二十?”
    “我住不花钱啊,还有五百块钱底薪,里外里小一千呢全能攒下。”
    “哦,也不错。”
    余谦没好意思戳破,这是签的经纪约。公司挺嘚儿啊,演员歌手就算了,怎么还签说相声的?
    所谓的底薪,其实就是生活补助,以前三百,现在五百。张家译、吴经、朴树之类的还领着呢。
    聊了半天,那边要录节目了。
    老郭急忙写了个bp机号,道:“不瞒您说,跟您有相见恨晚之意,要不嫌弃,留个联系方式,明儿请您吃顿便饭。”
    “可以啊,可以。”
    余谦也写了。
    刚起身,又撞见一人,忙道:“许总!”
    “录节目呢?去吧。”
    “诶诶。”
    余谦对他有阴影,当年还是大胖小子的时候,被抢了一只蝈蝈怀恨在心,哼!我早晚写段子里,我说死你!
    “许总!”
    老郭跟着叫了一声,退避不敢搭茬,以前没见过大老板,但认识脸。
    珑丹妮也过来,奇道:“您怎么有空来了?”
    “到台里办点事,顺便来看看,一切都好?”
    “好,就是小影太忙了。我看那甘苹挺合适的,您考虑考虑?”
    “她主持?”
    “人美歌甜,往那儿一站就成功,主持有何炯在呢,她搭话就行。”
    “……”
    许非真在考虑,所有歌手都面临着转型,甘苹培养当主持人也可以。
    星河已然战略转变,以前叫专辑,现在都叫大碟,几年磨一剑。比如陈铭就在制作自己的全新大碟,叫《征服》。
    如今大力培养的是陈铭、田振、许巍、朴树这四人。尤其后两者,他要求公司有足够的耐心。
    在演播厅看了一会,许非抹身奔主楼,来到副台办公室。
    京台领导换了好几茬,关系一直不错,而且有李沐在上头盯着。这位副台长也很热情,认真听完来意,道:“现在环境不好,台里又没做过电影,我担心会有风险。”
    “不是让台里做,几家联合搞个影视公司,让专业人士做。环境也只是暂时萎靡,毕竟上头这么重视,不可能让电影一直跌的。”
    “那好吧,你的眼光我们还是相信的。我召集开个会,商量商量,尽快给你答复。”
    许非出来,又奔电视艺术中心。
    郑小龙当了主任后,愈发苦大仇深,一见面就抱怨:“一把手真不是人干的。你知道那孙子给我留多大烂摊子么?”
    “不知道。”
    “入不敷出啊,工资都只能发70%。还好我扭亏为盈,现在账上有一千万。”
    噗!
    许非抹了把汗,道:“那常青藤剧场续约没问题吧?”
    “没问题,这回能出个五百集!”
    历史上,郑小龙搞的常青藤剧场只持续一年。因为生产力跟不上了,同时他还在搞改革,想把艺术中心变成股份制,阻力很大。
    现在两家一起搞,产量轻松达标。
    “那就好,今天找你有件事。”
    他巴拉巴拉一讲,郑小龙立马点头:“好想法,你不提我也想找你,但钱可能不太多,一百多万吧。”
    “够用了。”
    不到半天搞定两家,许老师又奔京城市音像出版社。
    星河做音乐是没有发行权的,要跟音像出版单位合作才行,所以是老客户。
    一位50岁的老先生接待他,此人叫张何平,市文化局副局长、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在京城文艺界非常有地位。
    而且眼光准,有能力,《宰相刘罗锅》就是他策划提出的,还有后来的《建国大业》。
    “意义我就不讲了,您肯定懂,也不会舍不得这份钱。我这次主要想请您出山,担任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总经理倒好说,我想问问,公司生产是以主旋律为主?”
    “当然,现在都以主旋律为主,只不过多样化一点点。”
    “你这小子耍滑头,我明白,明白。”
    张何平顿了顿,道:“成,那我就接了。”
    …………
    电影公司老总没想到他这么快,没多久就把人找齐了。
    此刻,京台一位副台长、电视艺术中心的郑小龙、音像出版社的张何平,再加己方,齐聚一堂。
    首先意愿都很强烈,张何平也能服众,只在投资份额上研究了半天。
    最终决定,京台占大头,拿出八百多万,另三家出三百多万,共一千二百万成立一家公司。
    性质很特别,既能独立拍电视剧,也能独立拍电影。
    许非之所以牵线搭桥,往大了说,是市场活力不够,急需有实力的出品单位;往小了说,是扩大自己阵营,把朋友变的多多。
    他不是小心眼的人。
    谈笑间促成一件大事,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万事开头难,几人坐在了一桌,就代表成功一半。都是有能量的,当即讨论:
    “有部《离开**的日子》不错,我们可以申请发行。”
    “叶大英要拍新片,想请张国荣演红军。”
    “啊?这想法太独特了吧?”
    “但我觉得挺好,市场就需要这样刺激,得有新鲜感。”
    “那我们可以找他聊聊,看能不能合作。”
    三言两语,业务大框就出来了,郑小龙忽想起一事,忙道:“等等,最重要的还没定,公司叫什么名?”
    “四家联合,不如叫四海?”
    “有点莫名,叫晨星怎么样,意味着新希望。”
    “俗,还不如叫四海呢?”
    “那干脆叫北海吧?”
    “诶,我看真行。”
    “小许,你的意思呢?”张何平问。
    “最好有特色些,我们扎根在京城的,不如叫紫禁城影业。”许非笑道。
    (还有……) ↑返回顶部↑
    “我七岁学评书,后来学西河大鼓,之后又学相声,师父是杨志刚……”
    “嗯嗯,听闻过这位前辈……那怎么又到节目组了呢?”
    “不是上了次电视么,可能觉得我表现好,留我打杂。不过平时还是演出,我签的演出公司,他们联系活儿,说明天哪儿哪儿,几点几点,完了我就去。
    有时是茶馆茶楼,有时是俱乐部,活动啊,反正挺杂。一个人唱戏,俩人就说相声,跟那位张文顺先生,您知道吧?”
    “嗯,我拜见过。”
    “对,跟其他人也说过,没固定搭档,有空就凑一凑。”
    小黑胖子和小白胖子一见如故,交浅言深。老郭后来不承认杨志刚,这会可是认的,否则无师承根本没人搭理你。
    余谦点了根烟,还没等抽,就被珑丹妮骂的撤回去,讪讪道:“我师父是石富宽先生,也学相声出身,现在没怎么做了,拍点戏什么的混口饭吃。
    不过您来京城,怎么没找个正式单位?”
    “我倒想找了,没人要啊!我去年来的吧,求爷爷告奶奶,一度揭不开锅。现在挺好,每周演四五场,一场二十块钱。”
    “才二十?”
    “我住不花钱啊,还有五百块钱底薪,里外里小一千呢全能攒下。”
    “哦,也不错。”
    余谦没好意思戳破,这是签的经纪约。公司挺嘚儿啊,演员歌手就算了,怎么还签说相声的?
    所谓的底薪,其实就是生活补助,以前三百,现在五百。张家译、吴经、朴树之类的还领着呢。
    聊了半天,那边要录节目了。
    老郭急忙写了个bp机号,道:“不瞒您说,跟您有相见恨晚之意,要不嫌弃,留个联系方式,明儿请您吃顿便饭。”
    “可以啊,可以。”
    余谦也写了。
    刚起身,又撞见一人,忙道:“许总!”
    “录节目呢?去吧。”
    “诶诶。”
    余谦对他有阴影,当年还是大胖小子的时候,被抢了一只蝈蝈怀恨在心,哼!我早晚写段子里,我说死你!
    “许总!”
    老郭跟着叫了一声,退避不敢搭茬,以前没见过大老板,但认识脸。
    珑丹妮也过来,奇道:“您怎么有空来了?”
    “到台里办点事,顺便来看看,一切都好?”
    “好,就是小影太忙了。我看那甘苹挺合适的,您考虑考虑?”
    “她主持?”
    “人美歌甜,往那儿一站就成功,主持有何炯在呢,她搭话就行。”
    “……”
    许非真在考虑,所有歌手都面临着转型,甘苹培养当主持人也可以。
    星河已然战略转变,以前叫专辑,现在都叫大碟,几年磨一剑。比如陈铭就在制作自己的全新大碟,叫《征服》。
    如今大力培养的是陈铭、田振、许巍、朴树这四人。尤其后两者,他要求公司有足够的耐心。
    在演播厅看了一会,许非抹身奔主楼,来到副台办公室。
    京台领导换了好几茬,关系一直不错,而且有李沐在上头盯着。这位副台长也很热情,认真听完来意,道:“现在环境不好,台里又没做过电影,我担心会有风险。”
    “不是让台里做,几家联合搞个影视公司,让专业人士做。环境也只是暂时萎靡,毕竟上头这么重视,不可能让电影一直跌的。”
    “那好吧,你的眼光我们还是相信的。我召集开个会,商量商量,尽快给你答复。”
    许非出来,又奔电视艺术中心。
    郑小龙当了主任后,愈发苦大仇深,一见面就抱怨:“一把手真不是人干的。你知道那孙子给我留多大烂摊子么?”
    “不知道。”
    “入不敷出啊,工资都只能发70%。还好我扭亏为盈,现在账上有一千万。”
    噗!
    许非抹了把汗,道:“那常青藤剧场续约没问题吧?”
    “没问题,这回能出个五百集!”
    历史上,郑小龙搞的常青藤剧场只持续一年。因为生产力跟不上了,同时他还在搞改革,想把艺术中心变成股份制,阻力很大。
    现在两家一起搞,产量轻松达标。
    “那就好,今天找你有件事。”
    他巴拉巴拉一讲,郑小龙立马点头:“好想法,你不提我也想找你,但钱可能不太多,一百多万吧。”
    “够用了。”
    不到半天搞定两家,许老师又奔京城市音像出版社。
    星河做音乐是没有发行权的,要跟音像出版单位合作才行,所以是老客户。
    一位50岁的老先生接待他,此人叫张何平,市文化局副局长、音像出版社总编辑,在京城文艺界非常有地位。
    而且眼光准,有能力,《宰相刘罗锅》就是他策划提出的,还有后来的《建国大业》。
    “意义我就不讲了,您肯定懂,也不会舍不得这份钱。我这次主要想请您出山,担任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总经理倒好说,我想问问,公司生产是以主旋律为主?”
    “当然,现在都以主旋律为主,只不过多样化一点点。”
    “你这小子耍滑头,我明白,明白。”
    张何平顿了顿,道:“成,那我就接了。”
    …………
    电影公司老总没想到他这么快,没多久就把人找齐了。
    此刻,京台一位副台长、电视艺术中心的郑小龙、音像出版社的张何平,再加己方,齐聚一堂。
    首先意愿都很强烈,张何平也能服众,只在投资份额上研究了半天。
    最终决定,京台占大头,拿出八百多万,另三家出三百多万,共一千二百万成立一家公司。
    性质很特别,既能独立拍电视剧,也能独立拍电影。
    许非之所以牵线搭桥,往大了说,是市场活力不够,急需有实力的出品单位;往小了说,是扩大自己阵营,把朋友变的多多。
    他不是小心眼的人。
    谈笑间促成一件大事,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万事开头难,几人坐在了一桌,就代表成功一半。都是有能量的,当即讨论:
    “有部《离开**的日子》不错,我们可以申请发行。”
    “叶大英要拍新片,想请张国荣演红军。”
    “啊?这想法太独特了吧?”
    “但我觉得挺好,市场就需要这样刺激,得有新鲜感。”
    “那我们可以找他聊聊,看能不能合作。”
    三言两语,业务大框就出来了,郑小龙忽想起一事,忙道:“等等,最重要的还没定,公司叫什么名?”
    “四家联合,不如叫四海?”
    “有点莫名,叫晨星怎么样,意味着新希望。”
    “俗,还不如叫四海呢?”
    “那干脆叫北海吧?”
    “诶,我看真行。”
    “小许,你的意思呢?”张何平问。
    “最好有特色些,我们扎根在京城的,不如叫紫禁城影业。”许非笑道。
    (还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