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曙光初现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周安涌安慰张辰,网上骂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人,也可以伤己。利道在宣扬自己的同时,也带火了一帆,一帆不用花费广告费,就打出了名气。不管是好名还是坏名,只要出名就是好事,就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
    一帆完全可以借机炒作,将名声打出去,再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快速地积累人气,收割消费者。周安涌不是光安慰张辰,而是帮张辰制定了一系列的借势的策略,推出后,果然收效不错,一帆的业务量也上涨了不少。
    利道和一帆在网上的突然走红,也是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尽管说来在2000年时,网民并不多,上网的电脑也很少,但已经积累2000万网民的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增加的速度之快,远超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周安涌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强劲的增长动力。
    利道和一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分别迅速增长了50%和60%的客户,当然,虽然一帆的增长率比利道高,但由于基数小,整体规模还是比利道差距甚远。不过一帆在和利道几个月的拉锯战中,也慢慢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走中低端的市场,以低价赢得客户,不再强调时效,目标消费群定位对时效不太敏感只在乎价格的中低端消费者。
    尽管并没有在挖墙角一战中重创利道,并且还让利道借机完成了改制,自建加原有加盟商的改制,迅速发展了上千家直营网点,但一帆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运营模式和思路,并且虽然从利道的挖墙角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从其他家的快递公司也挖来不少加盟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家快递公司应有的气象。
    张辰有一定的管理快递公司的经验,伍合理又从利道学到了不少东西,大老板负责整合资源并且引进资金,一帆快递在短短半年之内,收获了五六百家加盟商,并且迅速在全国得以布局,也算是了不起的奇迹了。
    一帆快递和利道快递成为了深圳两强,至少从规模上在外行看来,呈势均力敌之势,只不过一帆是加盟制,而利道全部改制成为了直营制。
    和利道出现了资金短缺一样的是,一帆扩张的步伐过快,并且对加盟商的补贴过多,导致资金严重紧张。而且在业务量上,一帆只有利道的十分之一左右,现金流极少,且利润极低,以现在的形势推断,至少也要补贴两年以上才有赢利的可能。
    一帆的资金缺口,至少在5000万以上。答应加盟商的现金补贴,许多只到位了一部分,其他部分还遥遥无期。
    张辰不想再追加投入了,他看不到一帆的赢利前景。大老板却不同意,既然开头了,就要认真做下去,早晚会有赢利的一天。但他没能说服张辰,最后只好求助于刘以授和周安涌。
    刘以授对快递行业没什么兴趣,看不上每单几块钱利润的生意,他只想做每套房子可以赚上几十上百万的大买卖。周安涌原本是想趁利道和一帆两败俱伤时,趁机吞并了利道。却没想到形势比人强,张辰这么快有了退缩之意,他就当仁不让地进入了一帆。
    本来想趁机多吃进一些股份,现在一帆的估值很低,但在他进入一帆后,张辰忽然又改变了主意,不再转让股份,而是又追加了投资,一帆就变成了大老板第一张辰第二周安涌第三的股权结构,周安涌持股在10%,90%在大老板和张辰手中。
    这样也好,来日方长,一步步侵吞才更有意思,周安涌也没勉强,他有的是耐心。
    在利道和一帆较量的同时,三成科技的动作也是不断。
    在2000年5时,三成科技终于推出了自己的三成牌小灵通。此时小灵通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中,三成牌小灵通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多少市场反响。
    6月,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小灵通市场曙光初现。
    周安涌特意买了一部三成牌小灵通,发现无论信号还是电池,以及设计和做工,都还不错,在国内众多小灵通品牌中,至少可以排名前五之内。三成科技为金不换代工多年,确实积累了实战经验和技术力量,只不过因为品牌知名度偏低,才没有消费者买账。
    得知三成牌小灵通推出后没什么动静后,金不换开心得不得了。在日本呆了半年之久的金不换,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很想回到中国继续花天酒地。但在他的隐蔽产业接二连三被人挖了墙角或是下了黑手之后,他就又不敢回中国了,担心一回来就被打了闷棍。
    虽然他的隐蔽产业中被人动了手脚的都是小公司,但也说明庄能飞和何潮不会放过他,毕竟他坑了他们太多。金不换就有几分抱怨周安涌,周安涌向他保证,不管他坑何潮和庄能飞多狠,他在中国的隐蔽产业都不会受到波及。现在倒好,他在中国的损失已经超过了8000万,再这么下去,他骗庄能飞的货不足以抵消在中国的损失。
    金不换又坚持了两个月,促使他下定决心不怕挨一闷棍也要回到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三成小灵通的突然爆红!
    是的,在三成小灵通推出的三个月后,也就是8月时,三成小灵通突然就成为畅销款式,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卖出了50万台,成为了当年小灵通的爆款和一匹黑马,让人无比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三成的营销手段。
    三成小灵通的爆红,缘于江离的一次演讲。
    江离近年来醉心于经济学的研究,不断地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一些经济学论述,也成功地引起了政商高层的注意。只不过江离和一些专走政治路线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于直接服务于企业家和普通百姓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不足和缺点,就是高谈阔论的东西多,可以落地的东西少。
    空中楼阁的经济学观点,有时会是高屋建瓴,但有时会是夸夸其谈不接地气。很多经济学家讲起全球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头头是道,颇有指点江山的气概,但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都是根据大而空的理论以及不真实的数据得出的带着强烈个人主观倾向的结论。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固执地假装公正。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有多少经济学家从未有过实践,只知道形而上不知道形而下。经济最终是为了服务普通百姓,普通百姓的消费欲望和动力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江离知道他有许多地方需要向何潮、庄能飞以及曹启伦、周安涌,甚至是刘以授、张辰等人学习,哪怕是良辰美景深圳四哥,他们所从事的生意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自有其意义所在。
    一个经济学家宽泛的理论学说被验证,并不难,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预言,但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在具体经济事件上的推测被验证,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江离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可以具体指导一家公司或是一个产品成功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得到了国内主流众多经济学家的嘲讽,认为江离没有分清经济顾问和经济学家的区别,不但混淆概念,还根本不懂经济学的高深。
    也可以理解,江离毕竟只是一个中学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关于经济学的学习,更没有一个西方的著名经济学教授的老师,属于自学成才的土老冒,对,连国都没有出过,他要是懂经济,靠卖自家养的鸡下蛋换点零花钱的老太太也都是经济学家了。
    对于众多经济家的口诛笔伐,江离并没有反驳,而是继续脚踏实地落实他的研究——如何快速提升三成小灵通的知名度,将三成小灵通打造成爆款产品。
    江离坚定的认为,与其空谈经济形势,预测欧美和日韩的经济走向,还不如切实地打造出来一款爆款产品,也是对经济活动如何落实到人性的需求和欲望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于是,在一次深圳召开的重大经济学论坛上,江离在他的演讲环节,就当众抛出了他的理论。他先是论述了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又强调了他对经济学家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推动作用的看法,随后话题一转,说到他正在落实的一个项目。
    会议的规格很高,记者云集,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曝光机会。按说以江离的知名度,不足以上台演讲,也幸亏郭统用的力荐,再加上余知海的提名,他才拥有了上台十分钟的机会。
    江离知道,十分钟对他来说,是生死之战。成,则一战成名。败,则一败涂地,从此再无发声的机会。他精心准备了演讲稿,并且植入了三成品牌的小灵通内容。 ↑返回顶部↑
    周安涌安慰张辰,网上骂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伤人,也可以伤己。利道在宣扬自己的同时,也带火了一帆,一帆不用花费广告费,就打出了名气。不管是好名还是坏名,只要出名就是好事,就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
    一帆完全可以借机炒作,将名声打出去,再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快速地积累人气,收割消费者。周安涌不是光安慰张辰,而是帮张辰制定了一系列的借势的策略,推出后,果然收效不错,一帆的业务量也上涨了不少。
    利道和一帆在网上的突然走红,也是得益于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尽管说来在2000年时,网民并不多,上网的电脑也很少,但已经积累2000万网民的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增加的速度之快,远超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周安涌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强劲的增长动力。
    利道和一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分别迅速增长了50%和60%的客户,当然,虽然一帆的增长率比利道高,但由于基数小,整体规模还是比利道差距甚远。不过一帆在和利道几个月的拉锯战中,也慢慢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走中低端的市场,以低价赢得客户,不再强调时效,目标消费群定位对时效不太敏感只在乎价格的中低端消费者。
    尽管并没有在挖墙角一战中重创利道,并且还让利道借机完成了改制,自建加原有加盟商的改制,迅速发展了上千家直营网点,但一帆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运营模式和思路,并且虽然从利道的挖墙角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却从其他家的快递公司也挖来不少加盟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家快递公司应有的气象。
    张辰有一定的管理快递公司的经验,伍合理又从利道学到了不少东西,大老板负责整合资源并且引进资金,一帆快递在短短半年之内,收获了五六百家加盟商,并且迅速在全国得以布局,也算是了不起的奇迹了。
    一帆快递和利道快递成为了深圳两强,至少从规模上在外行看来,呈势均力敌之势,只不过一帆是加盟制,而利道全部改制成为了直营制。
    和利道出现了资金短缺一样的是,一帆扩张的步伐过快,并且对加盟商的补贴过多,导致资金严重紧张。而且在业务量上,一帆只有利道的十分之一左右,现金流极少,且利润极低,以现在的形势推断,至少也要补贴两年以上才有赢利的可能。
    一帆的资金缺口,至少在5000万以上。答应加盟商的现金补贴,许多只到位了一部分,其他部分还遥遥无期。
    张辰不想再追加投入了,他看不到一帆的赢利前景。大老板却不同意,既然开头了,就要认真做下去,早晚会有赢利的一天。但他没能说服张辰,最后只好求助于刘以授和周安涌。
    刘以授对快递行业没什么兴趣,看不上每单几块钱利润的生意,他只想做每套房子可以赚上几十上百万的大买卖。周安涌原本是想趁利道和一帆两败俱伤时,趁机吞并了利道。却没想到形势比人强,张辰这么快有了退缩之意,他就当仁不让地进入了一帆。
    本来想趁机多吃进一些股份,现在一帆的估值很低,但在他进入一帆后,张辰忽然又改变了主意,不再转让股份,而是又追加了投资,一帆就变成了大老板第一张辰第二周安涌第三的股权结构,周安涌持股在10%,90%在大老板和张辰手中。
    这样也好,来日方长,一步步侵吞才更有意思,周安涌也没勉强,他有的是耐心。
    在利道和一帆较量的同时,三成科技的动作也是不断。
    在2000年5时,三成科技终于推出了自己的三成牌小灵通。此时小灵通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中,三成牌小灵通推出后,并没有引起多少市场反响。
    6月,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小灵通市场曙光初现。
    周安涌特意买了一部三成牌小灵通,发现无论信号还是电池,以及设计和做工,都还不错,在国内众多小灵通品牌中,至少可以排名前五之内。三成科技为金不换代工多年,确实积累了实战经验和技术力量,只不过因为品牌知名度偏低,才没有消费者买账。
    得知三成牌小灵通推出后没什么动静后,金不换开心得不得了。在日本呆了半年之久的金不换,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很想回到中国继续花天酒地。但在他的隐蔽产业接二连三被人挖了墙角或是下了黑手之后,他就又不敢回中国了,担心一回来就被打了闷棍。
    虽然他的隐蔽产业中被人动了手脚的都是小公司,但也说明庄能飞和何潮不会放过他,毕竟他坑了他们太多。金不换就有几分抱怨周安涌,周安涌向他保证,不管他坑何潮和庄能飞多狠,他在中国的隐蔽产业都不会受到波及。现在倒好,他在中国的损失已经超过了8000万,再这么下去,他骗庄能飞的货不足以抵消在中国的损失。
    金不换又坚持了两个月,促使他下定决心不怕挨一闷棍也要回到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三成小灵通的突然爆红!
    是的,在三成小灵通推出的三个月后,也就是8月时,三成小灵通突然就成为畅销款式,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卖出了50万台,成为了当年小灵通的爆款和一匹黑马,让人无比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三成的营销手段。
    三成小灵通的爆红,缘于江离的一次演讲。
    江离近年来醉心于经济学的研究,不断地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一些经济学论述,也成功地引起了政商高层的注意。只不过江离和一些专走政治路线的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于直接服务于企业家和普通百姓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不足和缺点,就是高谈阔论的东西多,可以落地的东西少。
    空中楼阁的经济学观点,有时会是高屋建瓴,但有时会是夸夸其谈不接地气。很多经济学家讲起全球以及全国的经济形势头头是道,颇有指点江山的气概,但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都是根据大而空的理论以及不真实的数据得出的带着强烈个人主观倾向的结论。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固执地假装公正。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有多少经济学家从未有过实践,只知道形而上不知道形而下。经济最终是为了服务普通百姓,普通百姓的消费欲望和动力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江离知道他有许多地方需要向何潮、庄能飞以及曹启伦、周安涌,甚至是刘以授、张辰等人学习,哪怕是良辰美景深圳四哥,他们所从事的生意也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也自有其意义所在。
    一个经济学家宽泛的理论学说被验证,并不难,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预言,但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在具体经济事件上的推测被验证,才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江离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可以具体指导一家公司或是一个产品成功的经济学家,他的观点得到了国内主流众多经济学家的嘲讽,认为江离没有分清经济顾问和经济学家的区别,不但混淆概念,还根本不懂经济学的高深。
    也可以理解,江离毕竟只是一个中学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关于经济学的学习,更没有一个西方的著名经济学教授的老师,属于自学成才的土老冒,对,连国都没有出过,他要是懂经济,靠卖自家养的鸡下蛋换点零花钱的老太太也都是经济学家了。
    对于众多经济家的口诛笔伐,江离并没有反驳,而是继续脚踏实地落实他的研究——如何快速提升三成小灵通的知名度,将三成小灵通打造成爆款产品。
    江离坚定的认为,与其空谈经济形势,预测欧美和日韩的经济走向,还不如切实地打造出来一款爆款产品,也是对经济活动如何落实到人性的需求和欲望上的一次有益尝试。
    于是,在一次深圳召开的重大经济学论坛上,江离在他的演讲环节,就当众抛出了他的理论。他先是论述了他和其他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又强调了他对经济学家的认知以及对社会推动作用的看法,随后话题一转,说到他正在落实的一个项目。
    会议的规格很高,记者云集,是一次极其难得的曝光机会。按说以江离的知名度,不足以上台演讲,也幸亏郭统用的力荐,再加上余知海的提名,他才拥有了上台十分钟的机会。
    江离知道,十分钟对他来说,是生死之战。成,则一战成名。败,则一败涂地,从此再无发声的机会。他精心准备了演讲稿,并且植入了三成品牌的小灵通内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