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鹬蚌相争
此时夔王府的书房中,夔王府安插在东宫的心腹正说着这几日太子那边的动静,“江南贪贿一案太子被皇上训斥了一顿闭门思过,连春试大比皇上召了靖亲王与六皇子进宫负责都不让他插手,看样子是有意敲打敲打太子。”
江南贪贿一案牵涉甚广,就连一向很少涉及朝政之事的徽宗收到奏折之后也是震怒异常,下朝之后便将太子叫到御书房训斥了一顿。
这些年来太子在外结党营私之事徽宗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如今一心痴迷于求仙问药,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上心,朝政之事多是苏显与太子负责。
只是赵泓煦性格刚愎自负,苏显为人老奸巨猾,这些年来导致朝中文臣大多数官员都是苏家门生,若非是兵权在赵肃手中,这赵家的天下怕是要改姓苏了。
本来按照徽宗的意思,他求仙问药几年,过一两年等太子在朝中威望立起来了便安心的在后宫当个太上皇,对太子在朝中拉拢朝臣结党营私举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没想到江南贪贿案件一出,才知道原本最为富庶的江南如今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若非是江南临安一个知府冒死进京告御状,此事他还被蒙在了鼓里。
而那些状纸上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太子举荐的人,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将皇家的颜面都丢尽了,他气极之下直接关了太子的禁闭。因为此事非同小可,稍有处置不当可能引起民怨,再加上春试在即,徽宗暂且将此事给压了下去,等着春试结束后再处置。
“赵泓煦在江南布置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又失了圣心,这些时日怕是不好过吧。”赵肃冷笑道。
这些年赵泓煦在皇后的授意下与他争锋相对,若非是看在徽宗的面子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不然依照赵肃的脾气赵泓煦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回话的心腹道:“如王爷所料,东宫正憋着气呢,以为这一切都是苏相做的手脚。”
之前东宫方才悔了与苏家的婚约,紧接着便出了江南贪贿案,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员牵连其中,出事的都是太子的人,难怪太子会将这笔账记到苏显的头上。
“如今太子听了府中谋士的建议,正在查苏显昔年的旧案,看样子是想要除掉苏显。”不难听出,心腹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的意味。
苏显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可恨,东宫那里与苏显狼狈为奸更是可恨。
这些年来因为王爷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东宫,在皇后的挑拨授意下赵泓煦多次下毒暗害夔王府这边,昔年他们跟随王爷在边关的时候,三军阵前他们都没少使过绊子。
如今看东宫倒霉,与苏显狗咬狗夔王府的人当然觉得十分痛快。
本以为连城璧的消息透露给东宫之时两家就会决裂,太子赵泓煦那边确实没有按捺住性子直接让皇后当面拒了与苏家的婚约,且将连城璧一事捅到皇上面前——苏显这般行事,分明是已起反心,就算徽宗再怎么信任于他也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臣子。
但却被皇后给压了下来。
皇后的意思是此事无凭无据就算是直接告到皇上面前,又能拿苏显怎么样!二则是东宫与苏显鹬蚌相争,最终是夔王府渔翁得利,让赵泓煦暂且不要轻举妄动白白便宜了赵肃。
在皇后的劝说之下赵泓煦勉强应了下来,按照皇后之意并没有直接拒绝与苏家联姻,只是说今年东宫不宜纳妃,算是给苏家留了脸面。
皇后一直在视夔王府为心腹大患,看样子夔王府一日不除,东宫一日不会与苏家决裂。
对于这点不说别人,就连赵肃都不知皇后对他的忌惮源自于何,宁可倚仗苏显一个外人,而不相信赵氏的宗亲?
赵肃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诮的笑:“在知道苏显想要的不仅是他登基后摄政王的位置而是那个宝座、甚至是他的项上人头之后,也难为他能隐忍到现在才动手。”
对于赵泓煦他素来不屑的,没有将他当做过真正的对手来看待,若非是他出自中宫、若非是苏显扶持,依照赵泓煦的才学还比不上赵泓临,丝毫无储君之德行。
“他准备如何对付苏显?”赵肃看向一旁的心腹,淡淡问道。
心腹小心翼翼的看了赵肃一眼,迟疑了会儿道:“这些天,太子在查谢家的旧案,又派了人去通州,怕的是想要从此案上做文章……”
夔王府的人都知道自家王爷看上了苏家的二小姐,而谢家又与二小姐有着瓜葛。
他的话音落下,赵肃脸色沉了沉,眼中闪过了一丝趣意道:“这倒是巧了。”
他方才要查谢家的旧案,没想到赵泓煦那边误打误撞竟然翻查起了此案,或许这对于他来说倒是个好时机……
赵肃心中这般想着,挥手让那心腹下去,叫来了追痕吩咐道:“在太子的人动手之前先将大理寺谢家的卷宗取出来,再派人去通州,盯着太子那边的动静,防止他做出对谢家不利之事。”
虽然谢家的人与她不过是名义上的血亲,但若真的出什么事,她心里也不会好受。
追痕应了下来却没退下,而是道:“王爷,方才收到了邕州那边来的信件。”
邕州是武安侯的驻地,昔年赵肃离开靖亲王的羽翼独自前去边关边关,便就在武安侯温歧的麾下。
温家历代驻守边关,温歧昔年更是与靖亲王赵邵骁齐名的名将,为人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那两年赵肃便在他手底下历练,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行军打仗的本事有一半是他教会的。
比起赵邵骁手段的温和,温歧作战风格雷厉风行,赵肃更是汲取了二人所长。是以温歧对于赵肃而言相当于半个恩师,他性子虽然不羁但对武安侯却是十分敬重。
一般武安侯是不会写信来的,闻言赵肃不由微微皱眉:“可是邕州出了什么事?”
追痕连忙道:“倒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今年大比之年,温家的小公子准备参加此次春试,便来了汴梁。侯爷写信让王爷照拂一下。” ↑返回顶部↑
江南贪贿一案牵涉甚广,就连一向很少涉及朝政之事的徽宗收到奏折之后也是震怒异常,下朝之后便将太子叫到御书房训斥了一顿。
这些年来太子在外结党营私之事徽宗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如今一心痴迷于求仙问药,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上心,朝政之事多是苏显与太子负责。
只是赵泓煦性格刚愎自负,苏显为人老奸巨猾,这些年来导致朝中文臣大多数官员都是苏家门生,若非是兵权在赵肃手中,这赵家的天下怕是要改姓苏了。
本来按照徽宗的意思,他求仙问药几年,过一两年等太子在朝中威望立起来了便安心的在后宫当个太上皇,对太子在朝中拉拢朝臣结党营私举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没想到江南贪贿案件一出,才知道原本最为富庶的江南如今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若非是江南临安一个知府冒死进京告御状,此事他还被蒙在了鼓里。
而那些状纸上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太子举荐的人,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将皇家的颜面都丢尽了,他气极之下直接关了太子的禁闭。因为此事非同小可,稍有处置不当可能引起民怨,再加上春试在即,徽宗暂且将此事给压了下去,等着春试结束后再处置。
“赵泓煦在江南布置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又失了圣心,这些时日怕是不好过吧。”赵肃冷笑道。
这些年赵泓煦在皇后的授意下与他争锋相对,若非是看在徽宗的面子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不然依照赵肃的脾气赵泓煦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回话的心腹道:“如王爷所料,东宫正憋着气呢,以为这一切都是苏相做的手脚。”
之前东宫方才悔了与苏家的婚约,紧接着便出了江南贪贿案,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员牵连其中,出事的都是太子的人,难怪太子会将这笔账记到苏显的头上。
“如今太子听了府中谋士的建议,正在查苏显昔年的旧案,看样子是想要除掉苏显。”不难听出,心腹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的意味。
苏显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可恨,东宫那里与苏显狼狈为奸更是可恨。
这些年来因为王爷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东宫,在皇后的挑拨授意下赵泓煦多次下毒暗害夔王府这边,昔年他们跟随王爷在边关的时候,三军阵前他们都没少使过绊子。
如今看东宫倒霉,与苏显狗咬狗夔王府的人当然觉得十分痛快。
本以为连城璧的消息透露给东宫之时两家就会决裂,太子赵泓煦那边确实没有按捺住性子直接让皇后当面拒了与苏家的婚约,且将连城璧一事捅到皇上面前——苏显这般行事,分明是已起反心,就算徽宗再怎么信任于他也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臣子。
但却被皇后给压了下来。
皇后的意思是此事无凭无据就算是直接告到皇上面前,又能拿苏显怎么样!二则是东宫与苏显鹬蚌相争,最终是夔王府渔翁得利,让赵泓煦暂且不要轻举妄动白白便宜了赵肃。
在皇后的劝说之下赵泓煦勉强应了下来,按照皇后之意并没有直接拒绝与苏家联姻,只是说今年东宫不宜纳妃,算是给苏家留了脸面。
皇后一直在视夔王府为心腹大患,看样子夔王府一日不除,东宫一日不会与苏家决裂。
对于这点不说别人,就连赵肃都不知皇后对他的忌惮源自于何,宁可倚仗苏显一个外人,而不相信赵氏的宗亲?
赵肃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诮的笑:“在知道苏显想要的不仅是他登基后摄政王的位置而是那个宝座、甚至是他的项上人头之后,也难为他能隐忍到现在才动手。”
对于赵泓煦他素来不屑的,没有将他当做过真正的对手来看待,若非是他出自中宫、若非是苏显扶持,依照赵泓煦的才学还比不上赵泓临,丝毫无储君之德行。
“他准备如何对付苏显?”赵肃看向一旁的心腹,淡淡问道。
心腹小心翼翼的看了赵肃一眼,迟疑了会儿道:“这些天,太子在查谢家的旧案,又派了人去通州,怕的是想要从此案上做文章……”
夔王府的人都知道自家王爷看上了苏家的二小姐,而谢家又与二小姐有着瓜葛。
他的话音落下,赵肃脸色沉了沉,眼中闪过了一丝趣意道:“这倒是巧了。”
他方才要查谢家的旧案,没想到赵泓煦那边误打误撞竟然翻查起了此案,或许这对于他来说倒是个好时机……
赵肃心中这般想着,挥手让那心腹下去,叫来了追痕吩咐道:“在太子的人动手之前先将大理寺谢家的卷宗取出来,再派人去通州,盯着太子那边的动静,防止他做出对谢家不利之事。”
虽然谢家的人与她不过是名义上的血亲,但若真的出什么事,她心里也不会好受。
追痕应了下来却没退下,而是道:“王爷,方才收到了邕州那边来的信件。”
邕州是武安侯的驻地,昔年赵肃离开靖亲王的羽翼独自前去边关边关,便就在武安侯温歧的麾下。
温家历代驻守边关,温歧昔年更是与靖亲王赵邵骁齐名的名将,为人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那两年赵肃便在他手底下历练,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行军打仗的本事有一半是他教会的。
比起赵邵骁手段的温和,温歧作战风格雷厉风行,赵肃更是汲取了二人所长。是以温歧对于赵肃而言相当于半个恩师,他性子虽然不羁但对武安侯却是十分敬重。
一般武安侯是不会写信来的,闻言赵肃不由微微皱眉:“可是邕州出了什么事?”
追痕连忙道:“倒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今年大比之年,温家的小公子准备参加此次春试,便来了汴梁。侯爷写信让王爷照拂一下。” ↑返回顶部↑
此时夔王府的书房中,夔王府安插在东宫的心腹正说着这几日太子那边的动静,“江南贪贿一案太子被皇上训斥了一顿闭门思过,连春试大比皇上召了靖亲王与六皇子进宫负责都不让他插手,看样子是有意敲打敲打太子。”
江南贪贿一案牵涉甚广,就连一向很少涉及朝政之事的徽宗收到奏折之后也是震怒异常,下朝之后便将太子叫到御书房训斥了一顿。
这些年来太子在外结党营私之事徽宗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如今一心痴迷于求仙问药,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上心,朝政之事多是苏显与太子负责。
只是赵泓煦性格刚愎自负,苏显为人老奸巨猾,这些年来导致朝中文臣大多数官员都是苏家门生,若非是兵权在赵肃手中,这赵家的天下怕是要改姓苏了。
本来按照徽宗的意思,他求仙问药几年,过一两年等太子在朝中威望立起来了便安心的在后宫当个太上皇,对太子在朝中拉拢朝臣结党营私举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没想到江南贪贿案件一出,才知道原本最为富庶的江南如今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若非是江南临安一个知府冒死进京告御状,此事他还被蒙在了鼓里。
而那些状纸上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太子举荐的人,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将皇家的颜面都丢尽了,他气极之下直接关了太子的禁闭。因为此事非同小可,稍有处置不当可能引起民怨,再加上春试在即,徽宗暂且将此事给压了下去,等着春试结束后再处置。
“赵泓煦在江南布置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又失了圣心,这些时日怕是不好过吧。”赵肃冷笑道。
这些年赵泓煦在皇后的授意下与他争锋相对,若非是看在徽宗的面子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不然依照赵肃的脾气赵泓煦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回话的心腹道:“如王爷所料,东宫正憋着气呢,以为这一切都是苏相做的手脚。”
之前东宫方才悔了与苏家的婚约,紧接着便出了江南贪贿案,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员牵连其中,出事的都是太子的人,难怪太子会将这笔账记到苏显的头上。
“如今太子听了府中谋士的建议,正在查苏显昔年的旧案,看样子是想要除掉苏显。”不难听出,心腹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的意味。
苏显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可恨,东宫那里与苏显狼狈为奸更是可恨。
这些年来因为王爷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东宫,在皇后的挑拨授意下赵泓煦多次下毒暗害夔王府这边,昔年他们跟随王爷在边关的时候,三军阵前他们都没少使过绊子。
如今看东宫倒霉,与苏显狗咬狗夔王府的人当然觉得十分痛快。
本以为连城璧的消息透露给东宫之时两家就会决裂,太子赵泓煦那边确实没有按捺住性子直接让皇后当面拒了与苏家的婚约,且将连城璧一事捅到皇上面前——苏显这般行事,分明是已起反心,就算徽宗再怎么信任于他也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臣子。
但却被皇后给压了下来。
皇后的意思是此事无凭无据就算是直接告到皇上面前,又能拿苏显怎么样!二则是东宫与苏显鹬蚌相争,最终是夔王府渔翁得利,让赵泓煦暂且不要轻举妄动白白便宜了赵肃。
在皇后的劝说之下赵泓煦勉强应了下来,按照皇后之意并没有直接拒绝与苏家联姻,只是说今年东宫不宜纳妃,算是给苏家留了脸面。
皇后一直在视夔王府为心腹大患,看样子夔王府一日不除,东宫一日不会与苏家决裂。
对于这点不说别人,就连赵肃都不知皇后对他的忌惮源自于何,宁可倚仗苏显一个外人,而不相信赵氏的宗亲?
赵肃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诮的笑:“在知道苏显想要的不仅是他登基后摄政王的位置而是那个宝座、甚至是他的项上人头之后,也难为他能隐忍到现在才动手。”
对于赵泓煦他素来不屑的,没有将他当做过真正的对手来看待,若非是他出自中宫、若非是苏显扶持,依照赵泓煦的才学还比不上赵泓临,丝毫无储君之德行。
“他准备如何对付苏显?”赵肃看向一旁的心腹,淡淡问道。
心腹小心翼翼的看了赵肃一眼,迟疑了会儿道:“这些天,太子在查谢家的旧案,又派了人去通州,怕的是想要从此案上做文章……”
夔王府的人都知道自家王爷看上了苏家的二小姐,而谢家又与二小姐有着瓜葛。
他的话音落下,赵肃脸色沉了沉,眼中闪过了一丝趣意道:“这倒是巧了。”
他方才要查谢家的旧案,没想到赵泓煦那边误打误撞竟然翻查起了此案,或许这对于他来说倒是个好时机……
赵肃心中这般想着,挥手让那心腹下去,叫来了追痕吩咐道:“在太子的人动手之前先将大理寺谢家的卷宗取出来,再派人去通州,盯着太子那边的动静,防止他做出对谢家不利之事。”
虽然谢家的人与她不过是名义上的血亲,但若真的出什么事,她心里也不会好受。
追痕应了下来却没退下,而是道:“王爷,方才收到了邕州那边来的信件。”
邕州是武安侯的驻地,昔年赵肃离开靖亲王的羽翼独自前去边关边关,便就在武安侯温歧的麾下。
温家历代驻守边关,温歧昔年更是与靖亲王赵邵骁齐名的名将,为人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那两年赵肃便在他手底下历练,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行军打仗的本事有一半是他教会的。
比起赵邵骁手段的温和,温歧作战风格雷厉风行,赵肃更是汲取了二人所长。是以温歧对于赵肃而言相当于半个恩师,他性子虽然不羁但对武安侯却是十分敬重。
一般武安侯是不会写信来的,闻言赵肃不由微微皱眉:“可是邕州出了什么事?”
追痕连忙道:“倒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今年大比之年,温家的小公子准备参加此次春试,便来了汴梁。侯爷写信让王爷照拂一下。”
江南贪贿一案牵涉甚广,就连一向很少涉及朝政之事的徽宗收到奏折之后也是震怒异常,下朝之后便将太子叫到御书房训斥了一顿。
这些年来太子在外结党营私之事徽宗不是不知道,只是他如今一心痴迷于求仙问药,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上心,朝政之事多是苏显与太子负责。
只是赵泓煦性格刚愎自负,苏显为人老奸巨猾,这些年来导致朝中文臣大多数官员都是苏家门生,若非是兵权在赵肃手中,这赵家的天下怕是要改姓苏了。
本来按照徽宗的意思,他求仙问药几年,过一两年等太子在朝中威望立起来了便安心的在后宫当个太上皇,对太子在朝中拉拢朝臣结党营私举动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可是没想到江南贪贿案件一出,才知道原本最为富庶的江南如今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若非是江南临安一个知府冒死进京告御状,此事他还被蒙在了鼓里。
而那些状纸上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太子举荐的人,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将皇家的颜面都丢尽了,他气极之下直接关了太子的禁闭。因为此事非同小可,稍有处置不当可能引起民怨,再加上春试在即,徽宗暂且将此事给压了下去,等着春试结束后再处置。
“赵泓煦在江南布置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又失了圣心,这些时日怕是不好过吧。”赵肃冷笑道。
这些年赵泓煦在皇后的授意下与他争锋相对,若非是看在徽宗的面子上对他睁只眼闭只眼,不然依照赵肃的脾气赵泓煦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回话的心腹道:“如王爷所料,东宫正憋着气呢,以为这一切都是苏相做的手脚。”
之前东宫方才悔了与苏家的婚约,紧接着便出了江南贪贿案,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员牵连其中,出事的都是太子的人,难怪太子会将这笔账记到苏显的头上。
“如今太子听了府中谋士的建议,正在查苏显昔年的旧案,看样子是想要除掉苏显。”不难听出,心腹语气中带着幸灾乐祸的意味。
苏显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可恨,东宫那里与苏显狼狈为奸更是可恨。
这些年来因为王爷没有明确的表示支持东宫,在皇后的挑拨授意下赵泓煦多次下毒暗害夔王府这边,昔年他们跟随王爷在边关的时候,三军阵前他们都没少使过绊子。
如今看东宫倒霉,与苏显狗咬狗夔王府的人当然觉得十分痛快。
本以为连城璧的消息透露给东宫之时两家就会决裂,太子赵泓煦那边确实没有按捺住性子直接让皇后当面拒了与苏家的婚约,且将连城璧一事捅到皇上面前——苏显这般行事,分明是已起反心,就算徽宗再怎么信任于他也不可能容忍这样一个狼子野心的臣子。
但却被皇后给压了下来。
皇后的意思是此事无凭无据就算是直接告到皇上面前,又能拿苏显怎么样!二则是东宫与苏显鹬蚌相争,最终是夔王府渔翁得利,让赵泓煦暂且不要轻举妄动白白便宜了赵肃。
在皇后的劝说之下赵泓煦勉强应了下来,按照皇后之意并没有直接拒绝与苏家联姻,只是说今年东宫不宜纳妃,算是给苏家留了脸面。
皇后一直在视夔王府为心腹大患,看样子夔王府一日不除,东宫一日不会与苏家决裂。
对于这点不说别人,就连赵肃都不知皇后对他的忌惮源自于何,宁可倚仗苏显一个外人,而不相信赵氏的宗亲?
赵肃嘴角勾起了一抹讥诮的笑:“在知道苏显想要的不仅是他登基后摄政王的位置而是那个宝座、甚至是他的项上人头之后,也难为他能隐忍到现在才动手。”
对于赵泓煦他素来不屑的,没有将他当做过真正的对手来看待,若非是他出自中宫、若非是苏显扶持,依照赵泓煦的才学还比不上赵泓临,丝毫无储君之德行。
“他准备如何对付苏显?”赵肃看向一旁的心腹,淡淡问道。
心腹小心翼翼的看了赵肃一眼,迟疑了会儿道:“这些天,太子在查谢家的旧案,又派了人去通州,怕的是想要从此案上做文章……”
夔王府的人都知道自家王爷看上了苏家的二小姐,而谢家又与二小姐有着瓜葛。
他的话音落下,赵肃脸色沉了沉,眼中闪过了一丝趣意道:“这倒是巧了。”
他方才要查谢家的旧案,没想到赵泓煦那边误打误撞竟然翻查起了此案,或许这对于他来说倒是个好时机……
赵肃心中这般想着,挥手让那心腹下去,叫来了追痕吩咐道:“在太子的人动手之前先将大理寺谢家的卷宗取出来,再派人去通州,盯着太子那边的动静,防止他做出对谢家不利之事。”
虽然谢家的人与她不过是名义上的血亲,但若真的出什么事,她心里也不会好受。
追痕应了下来却没退下,而是道:“王爷,方才收到了邕州那边来的信件。”
邕州是武安侯的驻地,昔年赵肃离开靖亲王的羽翼独自前去边关边关,便就在武安侯温歧的麾下。
温家历代驻守边关,温歧昔年更是与靖亲王赵邵骁齐名的名将,为人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那两年赵肃便在他手底下历练,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是行军打仗的本事有一半是他教会的。
比起赵邵骁手段的温和,温歧作战风格雷厉风行,赵肃更是汲取了二人所长。是以温歧对于赵肃而言相当于半个恩师,他性子虽然不羁但对武安侯却是十分敬重。
一般武安侯是不会写信来的,闻言赵肃不由微微皱眉:“可是邕州出了什么事?”
追痕连忙道:“倒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今年大比之年,温家的小公子准备参加此次春试,便来了汴梁。侯爷写信让王爷照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