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吾生有崖,学无止境
的甘泪卿,这与其说是出于对她的爱情,不如说是出于对她命运的同情。但甘泪卿坚决拒绝劫狱。她不愿苟且偷生,勇敢地选择死亡,以表示对社会的反抗。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行动,所以当马克思的女儿问马克思:“您最喜爱的女英雄是谁?”时,马克思回答说:“甘泪卿。”(马恩全集,第33卷,588页)
浮士德在发展的第二阶段,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同时内心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和苛责。但他的追求并未停止,他还没有经历那使他满足的“刹那”。
从第二部起,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从较低的追求走向较高的追求。可见甘泪卿悲剧是浮士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他的发展,使他产生更高的追求。
第二部分五幕。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置身于大自然中,已忘却“监狱”一场的凄惨。浮士德这时的一段独白与第一部开始“夜”中.的独白是鲜明的对比。在“夜”中浮士德充满绝望,这里却感到“生命的脉膊鲜活地鼓动”,感到“一一种坚毅的决心,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飞跃”。可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浮士德是前进了。
靡非斯特化装成弄臣,引导浮士德去紫金城朝觐国王,帮助处理国事。这样,浮士德进入了他发展的第三阶段: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这个封建宫廷可以理解为当时分裂的德国几百个封建小邦的任何一个。歌德在这一幕中尽情揭露了封建国王、诸侯的荒淫无耻。浮士德入宫这一经历使我们联想到歌德自己的一段历史:1775年歌德曾应魏玛公爵卡尔?奧古斯特之请,前去宫廷供职,帮助公爵处理朝政。但他一切改革朝政的理想均未实现,反而荒废了近十年的光阴。歌德想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终成泡影。这是歌德自己经历的政治悲剧。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解救了国王的财政困难后,国王竞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再现古代传说中之美女海伦的幽灵。浮士德按照魔鬼的指点,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在宫中再现了海伦的阴魂。与此同时,浮士德本人也迷恋着海伦的美。这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为美的象征和化身所吸引和征服,另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对封建宫廷的厌恶和失望。从此浮士德产生新的追求,进入了发展的第四阶段一一追求美的理想的阶段(海伦悲剧)。这也同样使我们联想到歌德的自身经历。歌德在魏玛宫廷失望地供职十年后,曾化名避走.到意大利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美的追求。他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失败后,企图用古典文艺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叙述浮士德为寻求海伦的亡魂前去古希腊。他在梦幻的古希腊国土上遇到了种种妖魔鬼怪,最终探明了寻求海伦的道路。他的真诚热烈的追求感动了冥王之妃,她答应浮士德,复活了海伦的亡魂。第二幕中歌德用大量篇幅探讨自然科学和生命的起源。歌德一生曾花了很多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科学上,歌德是进化论的先驱,达尔文也承认,歌德是他“精神上的祖先“。第三幕情节展开的地点在古希腊的斯巴达,特洛耶战争刚结束,海伦已被她的丈夫一斯巴达国王梅耐劳斯夺回。靡非斯特成功地把海伦诱骗到浮士德的宫中。浮士德完成了与海伦的结合,并生一子取名欧福良。欧福良最终在学飞时堕崖而死。海伦见子已死,驱体即消失,化成轻烟而去。浮士德追求海伦(美的理想)终成幻灭。海伦象征古典美的理想,代表古典希腊文化,浮士德则代,表德国的浪漫主义。他们的结合意味着古典希腊文化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浮士德通过宫廷改造社会的计划失败后,企图用这样的文艺来改造社会。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曾一再面向古希腊罗马文化(如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目的是让资产阶级穿上古希腊罗马人的历史外装来表达本阶级的理想。海伦亡魂的消失说明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德国现实结合的文艺来改造德国社会的失败。欧福良,正如歌德自己说过的,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仑。欧福良的堕崖而死意味着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也意味着德国不能产生英国那样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浮士德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追求他都未满足,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失望。第四、五幕是浮士德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创造事业的阶段。第四幕一开始,浮士德驾着浮云与靡非斯特在高山之巅讨论日后的计划。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靡非斯特已由第部中的指挥者变成了被指挥者,由强大而弱小,体现了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已向着对方转化。这转化的根据是:浮士德的追求越崇高,目标越脱离自我,靡非斯特对浮士德也越软弱。浮士德在高山之巅说:“有件大事牵引我”。他要一片海岸边的土地,战胜自然,向大海要良田。恰在这时,靡非斯特打听到浮士德曾服务过的那个封建小邦,诸侯内讧,国王宝座岌岌可危。靡非斯特与浮士德借用魔法帮助国王平定了诸侯叛乱。国王为了感谢浮土德,赏赐他一块海滨土地。于是浮士德进入了自己创造事业的阶段。这个事业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浮士德建立理想事业的地方竟来自封建国王的恩赐,足见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对于封建力量的依附性。
第五幕与第四幕间隔了许多年,浮士德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与大自然搏斗,使沧海变桑田,筑长堤,开良田,造花园,凿运河,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场,牧地,森林,村庄”,到处出现“繁华稠密的人烟”。浮士德这.一事业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歌德指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不论筑长堤,开运河都是“以人为牲“的。浮士德是建立这一事业的首领,靡非斯特是他的助手,他们各自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进步和残酷两个方面。通过靡非斯特远航归来,歌德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殖民发家的罪恶。靡非斯特乘着“富丽的船,载着许多异邦的物质”,他说道:“我们出发时只有两只,带回海港的却是二十.....有强权,自然就有了公道。....三位一体是走私,战斗,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有过十分类似的描写。歌德在第五幕中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它比封建主义进步,但同时给人民带来新的痛苦,它不是最终的理想社会。第五幕中一对老夫妇的住房及教堂象征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自然经济残余及封建.势力残余。靡非斯特烧死了这对老人及在他家作客的旅人,焚毁了他们的住房及教堂。这一情节象征资本主义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歌德所反对的暴力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浮士德(歌德)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人道性和新的罪恶而忧愁。这种忧愁是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观察敏锐的作家所常有的。因此,这时一个人格化的“忧愁”向浮士德袭来。尽管浮士德受着“忧愁”(悲观主义)的侵袭,但“忧愁”只能吹瞎他的眼睛,不能阻挡他的前进。浮士德通过一生的实践,彻底否定把理想寄于来世和“彼岸”的宗教说教。浮士德在这时说出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象:“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中,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浮士德这一社会理想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浮士德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后,随即倒地身亡。他并没有真的享受到那一“刹那”,而只是预感中喊出这句话。浮士德在吹瞎双眼后描绘出这一理想社会的图象,寓意是:在浮士德(歌德)生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他所不能见到。浮士德的不死之灵终为天使带着向天上飞升,表示“上帝”和浮士德对于靡非斯特的最后胜利。
我们根据浮士德的发展五阶段,可以总结说: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寻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这发展体现了从个人到集体,从不劳动到劳动的过程。这是一一个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生活意义的过程,是对立面(浮士德与靡米斯特)不断斗争的过程。整部《浮士德》从形式到内容浸透着辩证精神。哲学史上公认歌德的辩证思想对黑格尔曾起过积极影响。
任何古典作家都有局限性,歌德也不例外。在《浮士德》中,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社会阶级斗争完全脱离开来,似乎人只要在生活实践中力求精神和内心的自我完善,便能达到理想社会。他把历史的进步寄托在这“理性”之上,这就是歌德历史乐观主义的局限性。正因为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相分离,因此,我们始终看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追求者。
《浮士德》除了认识作用外,至今仍有教育作用。歌德对人类历史的乐观主义,深信人类的美好未来,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观点,强调实践,主张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凡此一切仍可批判地继承,对我们至今仍有启发。
”
时间如流水一般逝去,淅淅潺潺,悄然无息。
“哈!”
云起抬头,楚依云笑嘻嘻地凑近。
“看什么呢?”
“《浮士德》。”
“又是浮士德啊!”楚依云一听是这个,瞬间没了兴趣。
云起无奈一笑,移开椅子,“好啦,你先进来吧!”
楚依云傲娇一扭头,心里却美滋滋的。
楚依云进去后,云起继续看资料。
见她没有理自己,也不恼,楚依云自顾着把等下要交的作业抄好。
毕竟,有小云起这样的“好同桌”,各科作业可“借鉴”,怎么不好呢?
虽然小云起每次都说不懂的可以问她,让她教,但对她们来说,还是直接“借鉴”省事啦!
再说,也不是经常嘛~
上课时间,云起还是很认真地听着课。
一下课,好像又是哪位同学借了她什么好书,一个人埋桌上看得津津有味。
即便,偶尔有同学过来问题,她还是会抬头看上一会,然后接过别人的草稿本人真教别人,别人道谢一走,她又立马投入到手中的“那沓纸”。
好似刚刚那是错觉,眼前那沓“废纸”一般的东西才是心中“最爱”。
楚依云忍不住逗她:“有这么好看了?跟个宝贝似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却没想到,云起竟然点了点头。
嗯嗯嗯,这沓相关的资料,还真让她感觉:“吾生有崖,学无止境。” ↑返回顶部↑
浮士德在发展的第二阶段,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同时内心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和苛责。但他的追求并未停止,他还没有经历那使他满足的“刹那”。
从第二部起,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从较低的追求走向较高的追求。可见甘泪卿悲剧是浮士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他的发展,使他产生更高的追求。
第二部分五幕。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置身于大自然中,已忘却“监狱”一场的凄惨。浮士德这时的一段独白与第一部开始“夜”中.的独白是鲜明的对比。在“夜”中浮士德充满绝望,这里却感到“生命的脉膊鲜活地鼓动”,感到“一一种坚毅的决心,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飞跃”。可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浮士德是前进了。
靡非斯特化装成弄臣,引导浮士德去紫金城朝觐国王,帮助处理国事。这样,浮士德进入了他发展的第三阶段: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这个封建宫廷可以理解为当时分裂的德国几百个封建小邦的任何一个。歌德在这一幕中尽情揭露了封建国王、诸侯的荒淫无耻。浮士德入宫这一经历使我们联想到歌德自己的一段历史:1775年歌德曾应魏玛公爵卡尔?奧古斯特之请,前去宫廷供职,帮助公爵处理朝政。但他一切改革朝政的理想均未实现,反而荒废了近十年的光阴。歌德想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终成泡影。这是歌德自己经历的政治悲剧。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解救了国王的财政困难后,国王竞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再现古代传说中之美女海伦的幽灵。浮士德按照魔鬼的指点,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在宫中再现了海伦的阴魂。与此同时,浮士德本人也迷恋着海伦的美。这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为美的象征和化身所吸引和征服,另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对封建宫廷的厌恶和失望。从此浮士德产生新的追求,进入了发展的第四阶段一一追求美的理想的阶段(海伦悲剧)。这也同样使我们联想到歌德的自身经历。歌德在魏玛宫廷失望地供职十年后,曾化名避走.到意大利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美的追求。他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失败后,企图用古典文艺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叙述浮士德为寻求海伦的亡魂前去古希腊。他在梦幻的古希腊国土上遇到了种种妖魔鬼怪,最终探明了寻求海伦的道路。他的真诚热烈的追求感动了冥王之妃,她答应浮士德,复活了海伦的亡魂。第二幕中歌德用大量篇幅探讨自然科学和生命的起源。歌德一生曾花了很多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科学上,歌德是进化论的先驱,达尔文也承认,歌德是他“精神上的祖先“。第三幕情节展开的地点在古希腊的斯巴达,特洛耶战争刚结束,海伦已被她的丈夫一斯巴达国王梅耐劳斯夺回。靡非斯特成功地把海伦诱骗到浮士德的宫中。浮士德完成了与海伦的结合,并生一子取名欧福良。欧福良最终在学飞时堕崖而死。海伦见子已死,驱体即消失,化成轻烟而去。浮士德追求海伦(美的理想)终成幻灭。海伦象征古典美的理想,代表古典希腊文化,浮士德则代,表德国的浪漫主义。他们的结合意味着古典希腊文化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浮士德通过宫廷改造社会的计划失败后,企图用这样的文艺来改造社会。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曾一再面向古希腊罗马文化(如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目的是让资产阶级穿上古希腊罗马人的历史外装来表达本阶级的理想。海伦亡魂的消失说明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德国现实结合的文艺来改造德国社会的失败。欧福良,正如歌德自己说过的,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仑。欧福良的堕崖而死意味着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也意味着德国不能产生英国那样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浮士德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追求他都未满足,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失望。第四、五幕是浮士德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创造事业的阶段。第四幕一开始,浮士德驾着浮云与靡非斯特在高山之巅讨论日后的计划。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靡非斯特已由第部中的指挥者变成了被指挥者,由强大而弱小,体现了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已向着对方转化。这转化的根据是:浮士德的追求越崇高,目标越脱离自我,靡非斯特对浮士德也越软弱。浮士德在高山之巅说:“有件大事牵引我”。他要一片海岸边的土地,战胜自然,向大海要良田。恰在这时,靡非斯特打听到浮士德曾服务过的那个封建小邦,诸侯内讧,国王宝座岌岌可危。靡非斯特与浮士德借用魔法帮助国王平定了诸侯叛乱。国王为了感谢浮土德,赏赐他一块海滨土地。于是浮士德进入了自己创造事业的阶段。这个事业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浮士德建立理想事业的地方竟来自封建国王的恩赐,足见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对于封建力量的依附性。
第五幕与第四幕间隔了许多年,浮士德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与大自然搏斗,使沧海变桑田,筑长堤,开良田,造花园,凿运河,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场,牧地,森林,村庄”,到处出现“繁华稠密的人烟”。浮士德这.一事业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歌德指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不论筑长堤,开运河都是“以人为牲“的。浮士德是建立这一事业的首领,靡非斯特是他的助手,他们各自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进步和残酷两个方面。通过靡非斯特远航归来,歌德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殖民发家的罪恶。靡非斯特乘着“富丽的船,载着许多异邦的物质”,他说道:“我们出发时只有两只,带回海港的却是二十.....有强权,自然就有了公道。....三位一体是走私,战斗,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有过十分类似的描写。歌德在第五幕中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它比封建主义进步,但同时给人民带来新的痛苦,它不是最终的理想社会。第五幕中一对老夫妇的住房及教堂象征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自然经济残余及封建.势力残余。靡非斯特烧死了这对老人及在他家作客的旅人,焚毁了他们的住房及教堂。这一情节象征资本主义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歌德所反对的暴力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浮士德(歌德)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人道性和新的罪恶而忧愁。这种忧愁是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观察敏锐的作家所常有的。因此,这时一个人格化的“忧愁”向浮士德袭来。尽管浮士德受着“忧愁”(悲观主义)的侵袭,但“忧愁”只能吹瞎他的眼睛,不能阻挡他的前进。浮士德通过一生的实践,彻底否定把理想寄于来世和“彼岸”的宗教说教。浮士德在这时说出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象:“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中,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浮士德这一社会理想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浮士德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后,随即倒地身亡。他并没有真的享受到那一“刹那”,而只是预感中喊出这句话。浮士德在吹瞎双眼后描绘出这一理想社会的图象,寓意是:在浮士德(歌德)生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他所不能见到。浮士德的不死之灵终为天使带着向天上飞升,表示“上帝”和浮士德对于靡非斯特的最后胜利。
我们根据浮士德的发展五阶段,可以总结说: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寻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这发展体现了从个人到集体,从不劳动到劳动的过程。这是一一个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生活意义的过程,是对立面(浮士德与靡米斯特)不断斗争的过程。整部《浮士德》从形式到内容浸透着辩证精神。哲学史上公认歌德的辩证思想对黑格尔曾起过积极影响。
任何古典作家都有局限性,歌德也不例外。在《浮士德》中,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社会阶级斗争完全脱离开来,似乎人只要在生活实践中力求精神和内心的自我完善,便能达到理想社会。他把历史的进步寄托在这“理性”之上,这就是歌德历史乐观主义的局限性。正因为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相分离,因此,我们始终看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追求者。
《浮士德》除了认识作用外,至今仍有教育作用。歌德对人类历史的乐观主义,深信人类的美好未来,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观点,强调实践,主张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凡此一切仍可批判地继承,对我们至今仍有启发。
”
时间如流水一般逝去,淅淅潺潺,悄然无息。
“哈!”
云起抬头,楚依云笑嘻嘻地凑近。
“看什么呢?”
“《浮士德》。”
“又是浮士德啊!”楚依云一听是这个,瞬间没了兴趣。
云起无奈一笑,移开椅子,“好啦,你先进来吧!”
楚依云傲娇一扭头,心里却美滋滋的。
楚依云进去后,云起继续看资料。
见她没有理自己,也不恼,楚依云自顾着把等下要交的作业抄好。
毕竟,有小云起这样的“好同桌”,各科作业可“借鉴”,怎么不好呢?
虽然小云起每次都说不懂的可以问她,让她教,但对她们来说,还是直接“借鉴”省事啦!
再说,也不是经常嘛~
上课时间,云起还是很认真地听着课。
一下课,好像又是哪位同学借了她什么好书,一个人埋桌上看得津津有味。
即便,偶尔有同学过来问题,她还是会抬头看上一会,然后接过别人的草稿本人真教别人,别人道谢一走,她又立马投入到手中的“那沓纸”。
好似刚刚那是错觉,眼前那沓“废纸”一般的东西才是心中“最爱”。
楚依云忍不住逗她:“有这么好看了?跟个宝贝似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却没想到,云起竟然点了点头。
嗯嗯嗯,这沓相关的资料,还真让她感觉:“吾生有崖,学无止境。” ↑返回顶部↑
的甘泪卿,这与其说是出于对她的爱情,不如说是出于对她命运的同情。但甘泪卿坚决拒绝劫狱。她不愿苟且偷生,勇敢地选择死亡,以表示对社会的反抗。这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行动,所以当马克思的女儿问马克思:“您最喜爱的女英雄是谁?”时,马克思回答说:“甘泪卿。”(马恩全集,第33卷,588页)
浮士德在发展的第二阶段,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同时内心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和苛责。但他的追求并未停止,他还没有经历那使他满足的“刹那”。
从第二部起,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从较低的追求走向较高的追求。可见甘泪卿悲剧是浮士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他的发展,使他产生更高的追求。
第二部分五幕。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置身于大自然中,已忘却“监狱”一场的凄惨。浮士德这时的一段独白与第一部开始“夜”中.的独白是鲜明的对比。在“夜”中浮士德充满绝望,这里却感到“生命的脉膊鲜活地鼓动”,感到“一一种坚毅的决心,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飞跃”。可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浮士德是前进了。
靡非斯特化装成弄臣,引导浮士德去紫金城朝觐国王,帮助处理国事。这样,浮士德进入了他发展的第三阶段: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这个封建宫廷可以理解为当时分裂的德国几百个封建小邦的任何一个。歌德在这一幕中尽情揭露了封建国王、诸侯的荒淫无耻。浮士德入宫这一经历使我们联想到歌德自己的一段历史:1775年歌德曾应魏玛公爵卡尔?奧古斯特之请,前去宫廷供职,帮助公爵处理朝政。但他一切改革朝政的理想均未实现,反而荒废了近十年的光阴。歌德想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终成泡影。这是歌德自己经历的政治悲剧。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解救了国王的财政困难后,国王竞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再现古代传说中之美女海伦的幽灵。浮士德按照魔鬼的指点,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在宫中再现了海伦的阴魂。与此同时,浮士德本人也迷恋着海伦的美。这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为美的象征和化身所吸引和征服,另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对封建宫廷的厌恶和失望。从此浮士德产生新的追求,进入了发展的第四阶段一一追求美的理想的阶段(海伦悲剧)。这也同样使我们联想到歌德的自身经历。歌德在魏玛宫廷失望地供职十年后,曾化名避走.到意大利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美的追求。他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失败后,企图用古典文艺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叙述浮士德为寻求海伦的亡魂前去古希腊。他在梦幻的古希腊国土上遇到了种种妖魔鬼怪,最终探明了寻求海伦的道路。他的真诚热烈的追求感动了冥王之妃,她答应浮士德,复活了海伦的亡魂。第二幕中歌德用大量篇幅探讨自然科学和生命的起源。歌德一生曾花了很多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科学上,歌德是进化论的先驱,达尔文也承认,歌德是他“精神上的祖先“。第三幕情节展开的地点在古希腊的斯巴达,特洛耶战争刚结束,海伦已被她的丈夫一斯巴达国王梅耐劳斯夺回。靡非斯特成功地把海伦诱骗到浮士德的宫中。浮士德完成了与海伦的结合,并生一子取名欧福良。欧福良最终在学飞时堕崖而死。海伦见子已死,驱体即消失,化成轻烟而去。浮士德追求海伦(美的理想)终成幻灭。海伦象征古典美的理想,代表古典希腊文化,浮士德则代,表德国的浪漫主义。他们的结合意味着古典希腊文化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浮士德通过宫廷改造社会的计划失败后,企图用这样的文艺来改造社会。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曾一再面向古希腊罗马文化(如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目的是让资产阶级穿上古希腊罗马人的历史外装来表达本阶级的理想。海伦亡魂的消失说明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德国现实结合的文艺来改造德国社会的失败。欧福良,正如歌德自己说过的,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仑。欧福良的堕崖而死意味着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也意味着德国不能产生英国那样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浮士德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追求他都未满足,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失望。第四、五幕是浮士德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创造事业的阶段。第四幕一开始,浮士德驾着浮云与靡非斯特在高山之巅讨论日后的计划。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靡非斯特已由第部中的指挥者变成了被指挥者,由强大而弱小,体现了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已向着对方转化。这转化的根据是:浮士德的追求越崇高,目标越脱离自我,靡非斯特对浮士德也越软弱。浮士德在高山之巅说:“有件大事牵引我”。他要一片海岸边的土地,战胜自然,向大海要良田。恰在这时,靡非斯特打听到浮士德曾服务过的那个封建小邦,诸侯内讧,国王宝座岌岌可危。靡非斯特与浮士德借用魔法帮助国王平定了诸侯叛乱。国王为了感谢浮土德,赏赐他一块海滨土地。于是浮士德进入了自己创造事业的阶段。这个事业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浮士德建立理想事业的地方竟来自封建国王的恩赐,足见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对于封建力量的依附性。
第五幕与第四幕间隔了许多年,浮士德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与大自然搏斗,使沧海变桑田,筑长堤,开良田,造花园,凿运河,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场,牧地,森林,村庄”,到处出现“繁华稠密的人烟”。浮士德这.一事业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歌德指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不论筑长堤,开运河都是“以人为牲“的。浮士德是建立这一事业的首领,靡非斯特是他的助手,他们各自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进步和残酷两个方面。通过靡非斯特远航归来,歌德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殖民发家的罪恶。靡非斯特乘着“富丽的船,载着许多异邦的物质”,他说道:“我们出发时只有两只,带回海港的却是二十.....有强权,自然就有了公道。....三位一体是走私,战斗,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有过十分类似的描写。歌德在第五幕中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它比封建主义进步,但同时给人民带来新的痛苦,它不是最终的理想社会。第五幕中一对老夫妇的住房及教堂象征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自然经济残余及封建.势力残余。靡非斯特烧死了这对老人及在他家作客的旅人,焚毁了他们的住房及教堂。这一情节象征资本主义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歌德所反对的暴力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浮士德(歌德)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人道性和新的罪恶而忧愁。这种忧愁是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观察敏锐的作家所常有的。因此,这时一个人格化的“忧愁”向浮士德袭来。尽管浮士德受着“忧愁”(悲观主义)的侵袭,但“忧愁”只能吹瞎他的眼睛,不能阻挡他的前进。浮士德通过一生的实践,彻底否定把理想寄于来世和“彼岸”的宗教说教。浮士德在这时说出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象:“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中,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浮士德这一社会理想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浮士德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后,随即倒地身亡。他并没有真的享受到那一“刹那”,而只是预感中喊出这句话。浮士德在吹瞎双眼后描绘出这一理想社会的图象,寓意是:在浮士德(歌德)生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他所不能见到。浮士德的不死之灵终为天使带着向天上飞升,表示“上帝”和浮士德对于靡非斯特的最后胜利。
我们根据浮士德的发展五阶段,可以总结说: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寻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这发展体现了从个人到集体,从不劳动到劳动的过程。这是一一个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生活意义的过程,是对立面(浮士德与靡米斯特)不断斗争的过程。整部《浮士德》从形式到内容浸透着辩证精神。哲学史上公认歌德的辩证思想对黑格尔曾起过积极影响。
任何古典作家都有局限性,歌德也不例外。在《浮士德》中,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社会阶级斗争完全脱离开来,似乎人只要在生活实践中力求精神和内心的自我完善,便能达到理想社会。他把历史的进步寄托在这“理性”之上,这就是歌德历史乐观主义的局限性。正因为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相分离,因此,我们始终看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追求者。
《浮士德》除了认识作用外,至今仍有教育作用。歌德对人类历史的乐观主义,深信人类的美好未来,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观点,强调实践,主张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凡此一切仍可批判地继承,对我们至今仍有启发。
”
时间如流水一般逝去,淅淅潺潺,悄然无息。
“哈!”
云起抬头,楚依云笑嘻嘻地凑近。
“看什么呢?”
“《浮士德》。”
“又是浮士德啊!”楚依云一听是这个,瞬间没了兴趣。
云起无奈一笑,移开椅子,“好啦,你先进来吧!”
楚依云傲娇一扭头,心里却美滋滋的。
楚依云进去后,云起继续看资料。
见她没有理自己,也不恼,楚依云自顾着把等下要交的作业抄好。
毕竟,有小云起这样的“好同桌”,各科作业可“借鉴”,怎么不好呢?
虽然小云起每次都说不懂的可以问她,让她教,但对她们来说,还是直接“借鉴”省事啦!
再说,也不是经常嘛~
上课时间,云起还是很认真地听着课。
一下课,好像又是哪位同学借了她什么好书,一个人埋桌上看得津津有味。
即便,偶尔有同学过来问题,她还是会抬头看上一会,然后接过别人的草稿本人真教别人,别人道谢一走,她又立马投入到手中的“那沓纸”。
好似刚刚那是错觉,眼前那沓“废纸”一般的东西才是心中“最爱”。
楚依云忍不住逗她:“有这么好看了?跟个宝贝似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却没想到,云起竟然点了点头。
嗯嗯嗯,这沓相关的资料,还真让她感觉:“吾生有崖,学无止境。”
浮士德在发展的第二阶段,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同时内心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和苛责。但他的追求并未停止,他还没有经历那使他满足的“刹那”。
从第二部起,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从较低的追求走向较高的追求。可见甘泪卿悲剧是浮士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他的发展,使他产生更高的追求。
第二部分五幕。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置身于大自然中,已忘却“监狱”一场的凄惨。浮士德这时的一段独白与第一部开始“夜”中.的独白是鲜明的对比。在“夜”中浮士德充满绝望,这里却感到“生命的脉膊鲜活地鼓动”,感到“一一种坚毅的决心,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飞跃”。可见,经过两个发展阶段,浮士德是前进了。
靡非斯特化装成弄臣,引导浮士德去紫金城朝觐国王,帮助处理国事。这样,浮士德进入了他发展的第三阶段: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这个封建宫廷可以理解为当时分裂的德国几百个封建小邦的任何一个。歌德在这一幕中尽情揭露了封建国王、诸侯的荒淫无耻。浮士德入宫这一经历使我们联想到歌德自己的一段历史:1775年歌德曾应魏玛公爵卡尔?奧古斯特之请,前去宫廷供职,帮助公爵处理朝政。但他一切改革朝政的理想均未实现,反而荒废了近十年的光阴。歌德想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终成泡影。这是歌德自己经历的政治悲剧。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解救了国王的财政困难后,国王竞异想天开,要求浮士德再现古代传说中之美女海伦的幽灵。浮士德按照魔鬼的指点,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在宫中再现了海伦的阴魂。与此同时,浮士德本人也迷恋着海伦的美。这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为美的象征和化身所吸引和征服,另一方面意味着浮士德对封建宫廷的厌恶和失望。从此浮士德产生新的追求,进入了发展的第四阶段一一追求美的理想的阶段(海伦悲剧)。这也同样使我们联想到歌德的自身经历。歌德在魏玛宫廷失望地供职十年后,曾化名避走.到意大利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进行美的追求。他通过在宫廷服务以改造社会的理想失败后,企图用古典文艺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第二幕的主要情节叙述浮士德为寻求海伦的亡魂前去古希腊。他在梦幻的古希腊国土上遇到了种种妖魔鬼怪,最终探明了寻求海伦的道路。他的真诚热烈的追求感动了冥王之妃,她答应浮士德,复活了海伦的亡魂。第二幕中歌德用大量篇幅探讨自然科学和生命的起源。歌德一生曾花了很多时间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科学上,歌德是进化论的先驱,达尔文也承认,歌德是他“精神上的祖先“。第三幕情节展开的地点在古希腊的斯巴达,特洛耶战争刚结束,海伦已被她的丈夫一斯巴达国王梅耐劳斯夺回。靡非斯特成功地把海伦诱骗到浮士德的宫中。浮士德完成了与海伦的结合,并生一子取名欧福良。欧福良最终在学飞时堕崖而死。海伦见子已死,驱体即消失,化成轻烟而去。浮士德追求海伦(美的理想)终成幻灭。海伦象征古典美的理想,代表古典希腊文化,浮士德则代,表德国的浪漫主义。他们的结合意味着古典希腊文化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浮士德通过宫廷改造社会的计划失败后,企图用这样的文艺来改造社会。在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文学曾一再面向古希腊罗马文化(如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目的是让资产阶级穿上古希腊罗马人的历史外装来表达本阶级的理想。海伦亡魂的消失说明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德国现实结合的文艺来改造德国社会的失败。欧福良,正如歌德自己说过的,象征他所钦佩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仑。欧福良的堕崖而死意味着革命浪漫主义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条件下无法实现,也意味着德国不能产生英国那样的革命浪漫主义文学。
浮士德虽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但每个阶段的追求他都未满足,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失望。第四、五幕是浮士德发展的最后阶段一一创造事业的阶段。第四幕一开始,浮士德驾着浮云与靡非斯特在高山之巅讨论日后的计划。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靡非斯特已由第部中的指挥者变成了被指挥者,由强大而弱小,体现了对立面斗争的双方已向着对方转化。这转化的根据是:浮士德的追求越崇高,目标越脱离自我,靡非斯特对浮士德也越软弱。浮士德在高山之巅说:“有件大事牵引我”。他要一片海岸边的土地,战胜自然,向大海要良田。恰在这时,靡非斯特打听到浮士德曾服务过的那个封建小邦,诸侯内讧,国王宝座岌岌可危。靡非斯特与浮士德借用魔法帮助国王平定了诸侯叛乱。国王为了感谢浮土德,赏赐他一块海滨土地。于是浮士德进入了自己创造事业的阶段。这个事业就是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浮士德建立理想事业的地方竟来自封建国王的恩赐,足见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对于封建力量的依附性。
第五幕与第四幕间隔了许多年,浮士德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与人民一同劳动,与大自然搏斗,使沧海变桑田,筑长堤,开良田,造花园,凿运河,到处是“绿油油的草场,牧地,森林,村庄”,到处出现“繁华稠密的人烟”。浮士德这.一事业表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歌德指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残酷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不论筑长堤,开运河都是“以人为牲“的。浮士德是建立这一事业的首领,靡非斯特是他的助手,他们各自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制度进步和残酷两个方面。通过靡非斯特远航归来,歌德揭露了资本主义抢劫、殖民发家的罪恶。靡非斯特乘着“富丽的船,载着许多异邦的物质”,他说道:“我们出发时只有两只,带回海港的却是二十.....有强权,自然就有了公道。....三位一体是走私,战斗,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有过十分类似的描写。歌德在第五幕中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看法:它比封建主义进步,但同时给人民带来新的痛苦,它不是最终的理想社会。第五幕中一对老夫妇的住房及教堂象征资本主义初建时期的自然经济残余及封建.势力残余。靡非斯特烧死了这对老人及在他家作客的旅人,焚毁了他们的住房及教堂。这一情节象征资本主义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歌德所反对的暴力形式。作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人道主义者浮士德(歌德)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非人道性和新的罪恶而忧愁。这种忧愁是新旧社会交替时代观察敏锐的作家所常有的。因此,这时一个人格化的“忧愁”向浮士德袭来。尽管浮士德受着“忧愁”(悲观主义)的侵袭,但“忧愁”只能吹瞎他的眼睛,不能阻挡他的前进。浮士德通过一生的实践,彻底否定把理想寄于来世和“彼岸”的宗教说教。浮士德在这时说出了他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图象:“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我要呼唤对于这样的刹那....‘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我在这样宏福的预感中,将这最高的一刹那享受。”浮士德这一社会理想已接近空想社会主义。
浮士德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后,随即倒地身亡。他并没有真的享受到那一“刹那”,而只是预感中喊出这句话。浮士德在吹瞎双眼后描绘出这一理想社会的图象,寓意是:在浮士德(歌德)生前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他所不能见到。浮士德的不死之灵终为天使带着向天上飞升,表示“上帝”和浮士德对于靡非斯特的最后胜利。
我们根据浮士德的发展五阶段,可以总结说:浮士德从中世纪的繁琐哲学和伪科学中挣脱出来(知识悲剧),探寻新的生活道路,经历了爱情和官能的享乐(爱情悲剧),经过为封建宫廷服务的阶段(政治悲剧),与对古典艺术与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海伦悲剧),终于达到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控制及对大自然的改造(事业悲剧),最后在人类未来的幸福理想社会的预感中得到满足。这发展体现了从个人到集体,从不劳动到劳动的过程。这是一一个不断在实践中认识生活意义的过程,是对立面(浮士德与靡米斯特)不断斗争的过程。整部《浮士德》从形式到内容浸透着辩证精神。哲学史上公认歌德的辩证思想对黑格尔曾起过积极影响。
任何古典作家都有局限性,歌德也不例外。在《浮士德》中,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社会阶级斗争完全脱离开来,似乎人只要在生活实践中力求精神和内心的自我完善,便能达到理想社会。他把历史的进步寄托在这“理性”之上,这就是歌德历史乐观主义的局限性。正因为歌德把人的向光明的追求与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相分离,因此,我们始终看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孤立的人,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追求者。
《浮士德》除了认识作用外,至今仍有教育作用。歌德对人类历史的乐观主义,深信人类的美好未来,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观点,强调实践,主张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凡此一切仍可批判地继承,对我们至今仍有启发。
”
时间如流水一般逝去,淅淅潺潺,悄然无息。
“哈!”
云起抬头,楚依云笑嘻嘻地凑近。
“看什么呢?”
“《浮士德》。”
“又是浮士德啊!”楚依云一听是这个,瞬间没了兴趣。
云起无奈一笑,移开椅子,“好啦,你先进来吧!”
楚依云傲娇一扭头,心里却美滋滋的。
楚依云进去后,云起继续看资料。
见她没有理自己,也不恼,楚依云自顾着把等下要交的作业抄好。
毕竟,有小云起这样的“好同桌”,各科作业可“借鉴”,怎么不好呢?
虽然小云起每次都说不懂的可以问她,让她教,但对她们来说,还是直接“借鉴”省事啦!
再说,也不是经常嘛~
上课时间,云起还是很认真地听着课。
一下课,好像又是哪位同学借了她什么好书,一个人埋桌上看得津津有味。
即便,偶尔有同学过来问题,她还是会抬头看上一会,然后接过别人的草稿本人真教别人,别人道谢一走,她又立马投入到手中的“那沓纸”。
好似刚刚那是错觉,眼前那沓“废纸”一般的东西才是心中“最爱”。
楚依云忍不住逗她:“有这么好看了?跟个宝贝似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却没想到,云起竟然点了点头。
嗯嗯嗯,这沓相关的资料,还真让她感觉:“吾生有崖,学无止境。”